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课程美学导论:基于美学取向的课程探究
0.00    
  • ISBN:
    9787010208152
  • 作      者:
    何茜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
收藏
作者简介
  何茜,广西人,壮族,教育学博士,西南大学教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学校美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特聘指导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学前教育。出版《多元共生与多样化发展——西南民族学校教育发展研究》《幼儿园课程的国际比较》等专著7部。在《教育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国家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3项。曾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次、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次。
展开
内容介绍
  《课程美学导论:基于美学取向的课程探究》是课程理论与美学理论跨界研究的一次探索。在探讨课程与美学跨界研究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的基础上,从生命美学、经验美学、现象学美学的思想中发现意义,建构课程美学的方法论、认识论、价值论的理论体系。从宽容、多元、审美的元素中,描绘课程美学的诗化意境,呼吁教师能以陌生、质疑、批判的精神审视课程。以更多的惊喜、创新、想象力和诗性智慧开发和实施课程,以丰富学生的体验、精神和情感,还原其烂漫、健康、和谐的个性本真。
展开
精彩书摘
  《课程美学导论:基于美学取向的课程探究》:
  对于教师而言,体验也有着独特的意味。在教师的生活中,教育经验是非常重要的经验,教师对课程的建构是教师生命存在的体现。课程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经验,从开始到结束,从过去到未来,课程呈现了一个连续性和互动的美感经验。在课程中,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改造和实施,与学生、教材之间产生关联,开展对话,不断融入自身的感知、理解、解释、判断,在这个经验的经历中,教师的整体经验系统参与其中,构起一个完整、立体、延续的经验体系,这个经验体系是教师教育智慧产生的源泉。教师的美感经验体系使教师能全面体会教育美丽、丰富和多彩的生活形态,形成教师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能客观面对学生的多样性发展需求,能使教师重新认识自身,产生对于历史、生命、自我的全新理解,能自觉帮助学生建构丰富的学习经验。
  课程研究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探讨课程的内在发展规律,也不仅仅是检验课程实施的效果,课程研究紧紧围绕人的整体发展。强调体验体现了课程关注人的独特性、人的意义、人的情感体验和人的生存价值的内涵,课程的价值在于成人之美,课程就是为了丰富人的生活经历、精神世界,以实现人的个性和自由发展,丰富人的美感体验。当教9币的体验和学生的体验相互交织的时候,才能打破传统的授-受的教学模式,教学变成了师生生命建构的过程,教师才能通过对话、分享,唤醒学生对世界的感知。
  三、关注意义生成的向度
  课程美学探究关注课程的价值问题,它充分尊重课程现象及现象背后丰富的内涵,力图使事实研究与价值研究结合起来,在研究中,“将体验、想象、创造、审美、价值、自我实现”①等术语运用其中,在探寻课程事实规律的同时,更加强调课程研究对于人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比如在“人与知识”的关系上,课程美学探究的立场坚持人不是知识的接受体,知识并非先于人而存在的,而是与人同在,知识于人而言是一种价值的存在。任何知识都由主体的经历构建而来,人在对知识探索的过程中,精神世界发生改变,人的经历得以丰富,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知识在探索和应用过程中得以活化和生长,知识与人构成了意义共同体。在这个意义共同体中,人面对的是一个生动的意义世界,科学事实和规律不是凌驾于人之上的,人对于真理的掌握来自于自身对于真理的理解。在个性化的理解过程中,人交流的意愿得以实现、人加强了与他人的对话、人的情感得以尊重,人的价值观得到启示和提升。课程的意义世界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世界,人成为意义的构建主体,人在探究意义价值的同时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丰富自我。
  课程应该以追求生命的美感为目的,生命美的最高标准是精神自由。富有美感的人生首先应该具有自由的精神,自由作为生命体文化生活的基础和内涵,是人的终极追求。美学取向的课程是引导人走向自由的阶梯,它通过具有美感的课程,向教育对象传递知识,解放人的思想,引导人不断跨越现状去追求新的自由,如课程学者格林所言“课程应提供机会,帮助人们在今天这个日益开放的世界里获取意义”②。自由是意义的核心,只有心灵自由的时候才能更好地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其关系是自由和平等的,应该共同将个人的经验和情感投入到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过程。
  ……
展开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课程美学探究的缘起
第一节 课程研究范式的转向
一、科学主义课程研究范式面临的挑战
二、人文主义课程研究范式的发展
三、多样而丰富——课程研究范式发展的趋势
第二节 课程理论发展的趋势
一、传统的课程理论
二、革新的课程理论
第三节 课程实践变革的诉求

第二章 课程与美学的跨界融合
第一节 课程与美学跨界的可能
一、美学是一门形而上的科学
二、美学是一门思辨的科学
第二节 美学与课程跨界的基础
一、教育美的意蕴
二、教学美的创生
三、教师职业的审美性
第三节 课程美学探究的尝试
一、课程与美学探究的萌芽
二、课程美学探究的发展
三、课程美学探究的繁荣
第四节 课程美学探究的理路
一、目前的困境
二、未来的出路

第三章 课程美学的哲学审思
第一节 课程美学探究的方法论
一、课程研究的方法论转向
二、追求课程研究的审美性
第二节 课程美学探究的价值论
一、唤醒自我的意识
二、体验生命的成长
三、关注意义生成的向度
四、追寻诗意想象的空间
五、扎根实践而面向远方

第四章 课程美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经验主义美学理论
一、经验美学的思想渊源
二、经验主义美学的思想内涵
三、经验美学理论对课程美学探究的启示
第二节 生命美学理论
一、生命美学的思想渊源
二、生命美学的思想内涵
三、生命美学理论对课程探究的启示
第三节 现象学美学理论
一、现象学美学的思想渊源
二、现象学美学的思想内涵
……
第五章 课程美学的建构
第六章 课程美学的实施
第七章 课程美学的评价
结束语 课程是诗与思的对话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惠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