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美学导论:基于美学取向的课程探究》:
对于教师而言,体验也有着独特的意味。在教师的生活中,教育经验是非常重要的经验,教师对课程的建构是教师生命存在的体现。课程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经验,从开始到结束,从过去到未来,课程呈现了一个连续性和互动的美感经验。在课程中,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改造和实施,与学生、教材之间产生关联,开展对话,不断融入自身的感知、理解、解释、判断,在这个经验的经历中,教师的整体经验系统参与其中,构起一个完整、立体、延续的经验体系,这个经验体系是教师教育智慧产生的源泉。教师的美感经验体系使教师能全面体会教育美丽、丰富和多彩的生活形态,形成教师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能客观面对学生的多样性发展需求,能使教师重新认识自身,产生对于历史、生命、自我的全新理解,能自觉帮助学生建构丰富的学习经验。
课程研究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探讨课程的内在发展规律,也不仅仅是检验课程实施的效果,课程研究紧紧围绕人的整体发展。强调体验体现了课程关注人的独特性、人的意义、人的情感体验和人的生存价值的内涵,课程的价值在于成人之美,课程就是为了丰富人的生活经历、精神世界,以实现人的个性和自由发展,丰富人的美感体验。当教9币的体验和学生的体验相互交织的时候,才能打破传统的授-受的教学模式,教学变成了师生生命建构的过程,教师才能通过对话、分享,唤醒学生对世界的感知。
三、关注意义生成的向度
课程美学探究关注课程的价值问题,它充分尊重课程现象及现象背后丰富的内涵,力图使事实研究与价值研究结合起来,在研究中,“将体验、想象、创造、审美、价值、自我实现”①等术语运用其中,在探寻课程事实规律的同时,更加强调课程研究对于人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比如在“人与知识”的关系上,课程美学探究的立场坚持人不是知识的接受体,知识并非先于人而存在的,而是与人同在,知识于人而言是一种价值的存在。任何知识都由主体的经历构建而来,人在对知识探索的过程中,精神世界发生改变,人的经历得以丰富,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知识在探索和应用过程中得以活化和生长,知识与人构成了意义共同体。在这个意义共同体中,人面对的是一个生动的意义世界,科学事实和规律不是凌驾于人之上的,人对于真理的掌握来自于自身对于真理的理解。在个性化的理解过程中,人交流的意愿得以实现、人加强了与他人的对话、人的情感得以尊重,人的价值观得到启示和提升。课程的意义世界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世界,人成为意义的构建主体,人在探究意义价值的同时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丰富自我。
课程应该以追求生命的美感为目的,生命美的最高标准是精神自由。富有美感的人生首先应该具有自由的精神,自由作为生命体文化生活的基础和内涵,是人的终极追求。美学取向的课程是引导人走向自由的阶梯,它通过具有美感的课程,向教育对象传递知识,解放人的思想,引导人不断跨越现状去追求新的自由,如课程学者格林所言“课程应提供机会,帮助人们在今天这个日益开放的世界里获取意义”②。自由是意义的核心,只有心灵自由的时候才能更好地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其关系是自由和平等的,应该共同将个人的经验和情感投入到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过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