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历史只露半边脸
0.00    
  • ISBN:
    9787510874697
  • 作      者:
    刘绪义著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编辑推荐

1、 知名学者刘绪义《南方都市报》历史评论专版文章首度结集。耳熟能详的事件纵横三千年,别具慧眼的解读遴选三十篇。

2、 角度新颖,我们无心改变历史的进程,但有意转变对历史的看法,在作者看来历史有温度、历史有性格、历史有趣味。

3、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本书倡导思辨本性、玩研本色、探求本初、回归本身的读史观。


展开
作者简介

刘绪义,文化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后,湖南大学公培中心特聘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艺人才“三百工程”人选,《易经》研究、曾国藩研究专家,干部教育培训名师,应邀为公安部、原铁道部、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等党政机关、知名高校讲学超五百余场。出版有《历史给谁来酿酒——湖湘才子品读曾国藩》《晚清危局中的曾国藩》(2009年度新浪中国好书)《刘绪义读春秋》、《刘绪义〈诗经〉心得》《老子不生气》《天人视界:先秦诸子发生学研究》(“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曾国藩与晚清大变局》等著作十余部;在《光明日报》《中国图书评论》《高校理论战线》《中国社会科学报》《文汇读书周报》等逾百家媒体刊发过专访、报道或评论,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部轻松解读历史的作品,所选文章均来自《南方都市报》历史评论专版。本书主要围绕着一些广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文化史上一些熟悉的学术问题进行了重新考察与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纠正了历史的误读,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展开
精彩书摘

  干爹的江湖

 

干爹古称义父。义父义子现象存在于正史的时间很长,《诗经》中就有“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以螟蛉作为养子的代称。古代宗法制度下,养子也是儿子,父子之间要承担儒家规定的抚养和赡养义务。义子、养子还有继子,这三者民间往往混为一谈,但其实养子和义子还是有区别的,养子一般要经过一套程序,法律上予以认可;继子一般是指前夫或前妻的儿子。清代学者俞樾认为 ,“养子,非继子也”。罗兰娜 · 利维导演的法国电影《继子》中,当约瑟夫准备加入以色列军队服兵役时, 发现自己不是父母的亲生儿子,在他出生时,他与约旦河西岸的一个巴勒斯坦家庭的小孩亚辛错换了。因这一发现,两个家庭的生活突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发现迫使他们重新思考各自的身份、价值和信念。义子则是结拜式的,法律上不予认可,所以又称为“假子”。

在官场,养子和义子在称呼上的区别主要在年龄上,称养子大概是 因为年龄小,有收养的成分在;称义子则是成年人,无需养育。以下所称“养子”“义子”不细加区分。

顾名思义,义父义子,以义相契,义字当头。义父变成干爹,大概  是义字失落的缘故。

 

古代官场为什么喜欢认义子

 

历史上,干爹有几种,一是自己确实没有儿子,认亲戚或没有血缘  关系者的儿子作义子,如曹操的父亲曹嵩就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三国  志》还说他本姓夏侯。唐朝后期,宦官娶妻养子成为一种风气。当时宦官经常被派到军队为监军使,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往往挑选军中健儿作养子,组成忠于自己的核心集团。还有一种是主动拜干爹的,如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很多党羽相继归附,自称义子,有“十孩儿” 之称,这些人都是进士出身。魏忠贤明白群体的力量,自然乐意。宦官杨复光本姓乔,内常侍杨玄价的养子,可不仅他自己有养子,养子杨守亮也有假子,分任禁军将校。

此外拜社会上奇人异士为干爹也是时尚。《洛阳伽蓝记》载北魏“隐士赵逸来至京师,汝南王(元悦)拜为义父”。

二是确实喜欢某人,希望进一步加深感情而收义子的。如关羽特别喜爱的儿子关平就是义子。再如刘封,本是罗侯寇氏之子,叫寇封,长沙郡某刘姓的外甥。有一次攻打樊城的庆功宴上,随军厨役上菜时不慎, 将一块肉掉落在地,寇封随手拣起,转身吃了。事后刘备问他:“何以见肉落地,不去灰沙,不责下人,随口吞食,是何意也?”他回答:“身为将吏,应时时垂怜百姓,粒米片肉来之不易,弃之可惜,士卒厨役,终日劳累,爱之有余,偶有过失,安忍叱斥。”这一套说辞与刘备仁民的心意吻合,便决定收他为义子。为此,他还特意去咨询诸葛亮。诸葛亮内心里不赞成这样做,但他又很滑,便借口“此乃家事,可问关羽”。据说,关羽虽然自己收了义子,却不赞成刘备也收义子:“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有乱也。”刘备回答:“吾待为子,彼必待我为父,有何乱也?”

第三种情况是权臣为了聚积力量,大肆认养义子以笼络人心,谋取 更大的权力。

如唐末很多节度使纷纷效仿宦官认义子的做法。据说安禄山选健儿 养为家兵,有假子八千。唐僖宗、昭宗以后更多,关中凤翔节度使李茂  贞,便是大宦官田令孜的养子,一度改姓为田,做了节度使后自己也收  养将帅为养子,如温韬,改名李彦韬,任义胜军节度使。杨崇本,改名李继徽,任靖难节度使;李继臻,任金州刺史。

五代时期,很多人据此积聚力量,建立政权。如王建,收养假子42 人,建前蜀政权;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取代吴,建立南唐;晋王、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建“义儿军”,养子李嗣源建后唐;后唐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建立后晋;后梁朱全忠的养子有朱友文、朱友谦、朱友恭、朱汉宾。后唐末帝李从珂(李嗣源义子)、后周世宗柴荣(周太祖郭威养子),都是养子继位。乃至于欧阳修编《新五代史》专设“义儿传”:“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实有八姓,其三出丐养。”

 

干爹好当,义子难做

 

有人以为做干爹、认干爹一本万利,真的如此吗?其实不然,干爹  好当,义子难做。没有过硬的本领是难以被干爹看重宠爱的;本领太强  功劳太大,又易被干爹防范。多数时候,干爹只需给以小恩小惠,或者  给以荣华富贵,义子们就得付出身家性命供其驱驰。

刘备,史称仁人君子,其义子刘封的遭遇却不妙。关羽兵败麦城, 向他求救时,有人把当年关羽不同意刘备收其为义子的情况告诉了刘封,  于是刘封拒绝援救,导致关羽被杀。

事后追究责任时,虽然刘封拒绝投降曹操,但还是被干爹宰了。

“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

碰到荒唐的干爹,义子们只有倒霉的份。

史上最荒唐的干爹莫过于五代时的朱温,或者朱全忠,或朱晃,这  其实是一个人,参加黄巢起义时叫朱温,降唐后被赐名朱全忠,篡唐建  梁后改叫朱晃,反正改来改去都改不了该死的德性。

朱温该死,他追求美色,故意把几个儿子派到外地驻守,他却经常把儿媳们召进宫来,侍候自己床上淫乱。养子朱友文的妻子王氏貌美,朱温对她尤为宠爱,还因此打算将朱友文立为太子。朱温病重之际,让王氏召朱友文回来托付后事。三子朱友珪的妻子张氏恰恰也在他身边, 立即密告丈夫,于是朱友珪密谋,杀了侍卫,冲进禁宫,抽刀直刺朱温腹部,穿透身体,刀从后背露了出来,然后用一条破毛毡包住尸体,埋在寝殿,随即即皇帝位,诱杀朱友文。

至于朱温的亲儿子干儿子们对朱温的乱伦,不仅毫无羞耻,反而利 用妻子争宠,博取欢心,争夺储位,真是旷古丑闻。

明朝朱元璋在打江山的过程中收养了不少义子,著名的有沐英、李文忠、平安、何文辉、朱文刚、朱文逊、徐司马、真童、金刚奴等等。有的将领下面又有义子,甚至有好几百个义子。后人评价元末起义领袖广收义子,是“以为将帅之储备,或为监军,皆看中其忠诚度”。

沐英、何文辉成为朱元璋义子后改姓朱,大明建立后因劳苦功高, 特赐恢复原姓,让他光宗耀祖。沐英是众多义子中下场最好的。他长期驻守边疆,远离宫廷,得以免祸。马皇后一死,他伤心而呕血,几年后太子朱标又死,他又伤心大哭,因此得病去世。早年他在朱元璋帐下, 干爹要求严格,动不动就处罚义子,全靠慈祥的义母马皇后和仁厚的大哥朱标说情。沐英深知朝廷里没有了依靠,而暴戾的干爹朱元璋是靠不住的,义子们心中的恐惧难为外人所知。

李文忠在朱元璋的功臣中列第三,仅次于徐达、常遇春,又有义 子加外甥这层关系,而且他非常低调,但死后,他的儿子李景隆还是卷  入了朱家叔侄的皇权争夺战。先是带领南军,奉表哥孝文帝之命,北上  讨伐表叔。当表叔朱棣打到南京城时,又开门投降,反戈一击。义子平  安,因其父从朱元璋起兵而战死,被朱元璋收为养子。平安在靖难之变  中,率军与燕王战于白沟河,差点俘虏了朱棣,朱棣怀恨在心。永乐七  年(1409 年)三月,朱棣巡北京,翻阅百官前来朝拜的奏章,看到平安的名字,对左右曰:“平保儿尚在耶?”平安听到后,知道皇帝的心思,为了子孙考虑,自杀。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同样是沿海,齐鲁两国差距咋那么大            3

独尊儒术的背后                                9

第二辑

西汉开国腐败的制度成因                     23

西汉政坛上的不安全感                     28

汉武帝的仙界朋友圈                           33

杨修之死                                     41

蜀汉灭亡后吴国为何变成纸牌屋                   51

三国史的一种解释:从月旦评到九品官人法                             56

酷吏产生的“历史周期律”                                                    62

第三辑

宋真宗眼里的寇准                                                                 69

古代官员的考绩法为何中看不中用                                          75

历史上那些“任性”的改革者                                                80

干爹的江湖                                                                          86

第四辑

明代官场逆淘汰中的孤臣                                                       95

崇祯之问                                                                            100

明朝君王不早朝,为何国家不乱                                           105

“计赃论罪”的两面性                                                        110

清修《明史》为何费时百余年                                               117

和珅为何讨不到嘉庆欢心                                                     123

微服私访的背后                                                                  130

黠商还是官员:胡雪岩的身份之谜                                        136

第五辑

从有为到不为:清朝中衰的一个深层原因                              147

清朝官员说话方式的嬗变                                                     152

晚清政坛上的左李之争                                                        158

大清第一炒作高手                                                               165

左宗棠大半生都活在一句话里                                               169

《海国图志》为何不能启晚清改革之路                                  173

一封改变晚清命运的举报信                                                  179

废科举何罪之有                                                                  192

第六辑

历史上防范红顶商人的制度努力                                           197

古代如何防控家族权力腐败                                                  209

古代官员过节的清规戒律                                                     216

古代官员做官与读书如何两全                                               222

古代文字狱钳制了谁的思想                                                  227

历史上复仇私斗之风为何长盛不衰                             23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惠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