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潮起潮涌:从环保产业发源地到集群的四十年:1976-2016
0.00    
  • ISBN:
    9787511130174
  • 作      者:
    史春杨主笔
  • 出 版 社 :
    中国环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作者简介
  史春杨,江苏泗阳人,生于1988年,无锡日报社特别报道策划部副主任、评论员、太湖周刊执行主编,新闻作品曾获得江苏省新闻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作者以观察者的身份,从媒体人的视角,通过探寻、搜集、采访,用生动的笔触,记录并呈现了中国环保之乡的发展历程,对环保产业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和探索热情,并从中体会到了一种使命感。
展开
内容介绍
  从数九寒冬到春暖花开,历经酷暑凉秋,不知不觉历时三年多筹划酝酿、一年多撰写,一部跨越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民间环保产业风雨历程此刻就呈现在你的眼前。
  太湖西滨,江南名城,中国环保之都,在环保产业的发祥地——宜兴,一代环保人筚路蓝缕,是如何将环保产业从大都市上海引到名不经传的“高塍”小镇?外资环保企业在宜兴落户后遭遇了什么?全国以环保产业为主题的国家工业园区为何落户宜兴这个江南小城?宜兴坐拥1800多家环保企业,环保产业为何多而不强?欲了解环保产业,了解典型的苏南乡镇企业发家史,一系列问题的答案都将由《潮起潮涌:从环保产业发源地到集群的四十年(1976-2016)》为您解开……
展开
精彩书摘
  《潮起潮涌:从环保产业发源地到集群的四十年(1976-2016)》:
  众所周知的是,1958年7月,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在河南遂平县卫星集体农庄诞生后,人民公社的浪潮很快席卷全国,并逐步有了一套完整、严格的管理制度。高塍乡于1959年成立人民公社,随后一切生产资料和公共财产转为公社所有,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分配实行工资制和口粮供给制相结合,吃公共食堂……这种制度如今被公认为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它将全国农民牢牢地拴在土地上,农业效率极其低下,“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弊端显露无遗,不过广大农村的老百姓仍然在这种制度下艰难地度过许多年。
  曾先后在当地漕西村和乡政府工作过的吕伯明回忆,作为公社社员,如果不是生病的话,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劳作,只有如此才能赚到养家糊口的工分。一个成年劳动力在田里劳动一整天可以赚到10个工分,这10个工分折合成工资约有四五毛钱,大约可以买到半斤鱼或半斤肉。在收成不好的年景,农民即便终年辛勤劳作,一家人还有可能饿肚子。可以这么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改变命运的愿望要远比城市居民来得强烈。
  在人民公社时期生产效率不高的情况下,养活大量人口是个普遍难题。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出生的那批人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进入劳动年龄时,农村就开始出现窝工现象。此后劳动力增长的速度逐年上升,年工分量猛涨起来。而同期粮食产量的增长却越来越少。到1970年前后,平均亩产显示出已达到极限时的起伏波动。这时农村已不是一般的窝工,而是由于劳动力的剩余,农民开始抢工分了。在当时,假定现有的劳动生产率不提高,现有的粮食产量不降低,全县可以有多少剩余劳动力?当时的计算结果是在1/3到一半之间。如此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是一股无法长期压抑下去的力量,一旦有了某种条件,它就会冲出来解放自己。正如有人指出,办社队工业是“逼上梁山”,是将压力化为动力。
  人多地少只是一股内在的动力,农工相辅的实现还需要外在因素的触发。社队工业兴起的外在因素就是“文化大革命”这一特定的社会条件。十年动乱,全国遭劫难,然而,在苏南的农村,在一定意义上却可以说是“因祸得福”。社队工业正在这时狭处逢生,发展了起来,所以有人说社队工业是“乱世出英雄”。大城市里动刀动枪地打派仗,干部、知识青年下放插队这两件使城里人或许到现在还要做噩梦的事情,从另一面来看,却成了农村小型工业兴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改变命运的愿望人人都会有,但是机遇却不可能从天而降。
  给高塍人带来好运的那个人叫姜达君,一个上世纪50年代从村里走出的大学生。
  ……
展开
目录
“不安分”的人
十八青年沪上学艺
“牛已经到了岸上
小马拉大车
小乡镇有了外来客
分化与蜕变
进军水务
资本魔镜
“失败者”,其言也善
环保领路人
环保新势力
接班人
宜兴环保还会崛起吗?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惠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