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县镇的一顿午餐
太和县的旧县镇,原为太和县城旧址。宋大德年间县城迁至二十里外的细阳,此处便成为一集镇,名曰“旧县镇”。太和历史文化悠久,担当得起“太和”之名。前时出差至太和,至旧县镇正是午时,于是便下车吃饭,在一家清真板面馆吃了一顿午餐,心有所感,便要记下来。
菜单如下:
羊蝎子(羊龙骨)、卤羊蹄、牛胸骨、蒸羊肉、蒸山药、炒豆饼、拌凉皮(面皮)、蒸菜、粉汤羊肉。最后一道板面。
说吃板面,不仅仅是吃一碗面条,主要还是吃羊龙骨,羊的脊梁骨也,因脊梁骨一节一节,颇似蝎子,亦俗称羊蝎子。羊蝎子一大份上来,其实肉并不多,肉都在骨缝里。骨头缝里的肉要香一些,也更鲜美有味。大家一人一块,用手抓着,不但吃着香,闻起来也香。更何况骨缝里还有骨髓,那是人间至味。卤羊蹄和蒸羊肉才肉多呢,吃两块羊蹄,已近半饱,再喝上一碗羊肉汤,也就可以离席了。卤羊蹄是香,而蒸羊肉则是鲜,肉嫩,则鲜美。炒豆饼主要是同青菜炒,炒豆饼以绿豆饼为妙;而拌面皮关键是芝麻酱、豆芽、青蒜和麻油(香油)。世间的事物,什么都已经搭配好了。就像梅花和漫天雪、长河配落日一样,中国的饮食也是如此。比如韭菜炒豆芽,必须是绿豆芽才行,而且韭菜是主,豆芽是配,绝不能颠倒了。阜阳人还有一好,就是蒸菜,根据季节不同,什么菜都是可以拿来蒸一蒸的。比如笤帚苗子、洋槐花都是可以蒸的,还有一种叫担面条的野菜(因叶子长似面条),也可蒸了吃。蒸菜要裹上面粉,下锅蒸。蒸好凉透才可浇上蒜泥、撒上青蒜,蒜泥要不厌其多。
当然板面还是要吃上一碗的。板面是真的要在板上摔的,这样才有那股劲。吃板面要用大的蓝花瓷碗,面条一指多宽,长可近尺。一海碗板面,若挑起来,也就四五根,因是高汤(羊肉汤),味道鲜美,面十分有咬劲。配以青菜(菠菜也可)、木耳,绿的、黑的、白的,加上蓝花瓷碗,还是相当养眼的。可惜面是最后上的,已吃了十二分饱,再吃面,也就少了滋味。
顺便说一句,也是几年前,在阜阳喝过一次牛肉汤,汤至清,仿佛白水,可喝在口中,鲜极了,真是人间美味。至于宿州的汤之流,我也不恶,喝起来也呼呼两碗,心热肺热,一个上午肚子里实实在在,人活活泼泼的。不像我扬州附近的家乡,每天早上两碗稀粥,不到半晌腹中便闹起“饥荒”。两眼发黑,心悸手潮,四肢绵软无力。太和属淮北平原,隶阜阳,近郑州。中原人的彪悍,由此也可见一斑。
2015年1月13日
自序 / 001
辑一
童年 眼镜 下午茶 / 003
家事八题 / 035
一个父亲和一个孩子的
夜晚 / 054
一个父亲和一个孩子的
一天 / 057
辑二
居京小记 / 063
一个院子 / 068
徽州纪行 / 072
在旧县镇的一顿午餐 / 080
燕子河大峡谷断章 / 082
三峡一到 / 086
中秋随感 / 089
温暖而寂寞的旅程 / 091
船老大王道祥 / 094
到袁姐家去 / 097
鱼不言,茶不语 / 100
丁亥年八月初五,
东石笋路边的一些草花 / 104
山西,山西 / 106
北京的磁性 / 116
访问地坛 / 120
居京记趣 / 123
崇尚自然或者虚惊一场 / 127
雨中游琅琊记 / 131
窗外的香港 / 135
到玉树 / 138
闲品普洱 / 141
山果 / 144
辑三
“车子想回家呀!” / 151
曙光路的回忆 / 161
一场牌局 / 165
外婆 / 171
岳父 / 177
父亲买了一块墓地 / 179
房子琐议 / 184
私房话 / 188
豆豆 / 215
辑四
莎士比亚,
我们隔壁的老头 / 229
张迷和汪迷 / 232
“忙这颗小小的心灵呗!” / 235
贾宝玉的任性 / 239
去找一本书 / 243
闲读《儒林外史》 / 246
青春的投射 / 254
那一头青丝属于谁? / 257
《书犹如此》小序 / 259
考王蒙 / 261
扎辫子的王安忆 / 263
阅读何立伟 / 266
徐星片断 / 269
王奎山先生的两封信 / 272
门多萨、舒晋瑜及本人 / 276
书生南宋 / 280
刀背的力量 / 285
辑五
有关文学批评的断想 / 291
阅读使我安静了下来 / 296
“喜欢汪曾祺,
把《晚饭花集》
手抄一遍” / 301
旧书店老板和他的书 / 308
“打开多扇滑动的门” / 312
猜谜 / 316
好书相伴 / 319
闲读琐记 / 322
偶得之书 / 323
二流的《兄弟》 / 330
《色·戒》一个壳 / 333
《像鱼一样游弋的文字》
自序/ 337
《蚁民》后记 / 339
语言的衣裳 / 342
《植点青绿在心田》自序 / 345
速写吕士民 / 348
附录:
苏北:脚步不要停下,
笔不要放下/ 354
温馨提示:请使用惠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