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过年·神的密码
0.00    
  • ISBN:
    9787559641014
  • 作      者:
    那多著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20
收藏
作者简介

"那多,原名赵延。2000年起开始文学创作,并凭借其超凡的想象力一举成名。从公务员到记者再到作者,从历史小说到荒诞搞笑小说再到悬疑小说,那多如今已是作品总销量数百万册的知名作家。

其文风诡奇多变,引人入胜。不仅蕴含着对宇宙的无限探索,也对人性的无限未知充满热忱和期待。想象力的束缚在他的幻想世界里消失无踪,一切都变得有理可循,一切都充满了哲学的深刻意味。多元化的想象元素和思考问题的独特角度冲击,完美融合成一篇篇文风各异的神奇故事。

先后创作三国事件薄系列、星座爱情小说系列、那多手记系列、 巫术系列等小说三十余部。

2018年出版《十九年间谋杀小叙》,韩寒、史航、五百联名推荐。"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为那多所著科幻悬疑小说合集修订本,收录《过年》《神的密码》。

《过年》:初到报社,那多在前任同事的衣橱中发现了一本用他的名字命名的《那多手记》,其上记载着一个有关鎏金塔的故事,故事的主角竟然就是社记者那多。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故事中所描述的事情一一在现实中得到印证。

过去写下的故事如何能预测未来发生的事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那多对此事展开调查,却始终找不到《那多手记》的寄出者。第二本《那多手记》随后被送到那多手中后,他联合好友梁应物及其背后的X机构一起调查此事,随后发现,早在几年前,《那多手记》中的故事就已经发表于国内的一本小说杂志上,而当那多来到杂志社追查到一些线索后,一种想要阻止他查到真相的神秘力量出现了……

在梁应物的帮助下,那多了解到,这种神秘力量来自于一种生物,它不同于地球上,包括外星球在内的已知所有生物。如果说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以时间的主轴,以空间为基本面,那么这种生物则生活在以空间为主轴,以时间为基本面的时空里。它会吞掉一段时间,及这段时间里的人和物,然后再将这段时间,以及时间里的人和物排出,只是后者和前者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而此前,所发生的一切神奇事件, 似乎都与这种生物有关……

 

《神的密码》:2004年年末的印度洋大海啸余波未息,在印度的马哈巴利普兰,曾经汹涌的海水缓缓退去,露出原本深藏在沙下的大片遗迹。一时间,全球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两千多年前的遗迹石刻重见天日后引起一片哗然,被海水侵蚀却依稀可辨的古老梵文重见天日,这场防不胜防的大海啸似乎在两千多年前留下了神的语言。

令那多想不到的是,早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就有无数的外星人竟然慕名而来,想要解开这些神的密码,但除了早就死去的两个外星人解开了密码之外再无人能解。

那多联合佛学界明慧大师、海底人水笙和他妻子苏迎、X机构研究员梁应物、天才考古者卫后、天文学家叶添锦等人,一步一步抽丝剥茧。

当一切真相被揭开,他们才发现,所谓神的密码,远比想象中宏大,却又比想象中简单……宇宙之伟大远超我们想象,而人类文明同样远超我们想象……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谁是那多

没有新闻。

以往我写手记,有一个惯例,就是放一则新闻在最前面,因为接下来要叙述的故事,和这则新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是这则新闻背后的秘闻,有的是这则新闻所引出的事件,总之,让大家一开始就看到这个新闻,对于了解后面的故事,很有好处,此外,也好让大

家知道,我所讲述的东西,尽管看起来匪夷所思,却并非胡编乱造。

可是这一次不用,是个例外。这次我要说的,是《那多手记》的源起,如果没有这件事,或许大家就不会看到这一篇篇的《那多手记》。这件事,并不是由什么新闻引起的,尽管要把这件事说清楚,在某些必要的时候,我不得不举出一些真实的新闻,但不是现在。

这件事情,发端于 2001年的七月初,之所以拖到现在才写出这篇手记,原因很简单:我才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个人表达能力再好,总也要等到他自己搞清楚想表达的东西以后,才能告诉别人吧。2001年上海的夏天很热,对常常在外面跑的记者来说,炎热比寒冷更难熬,常常一个夏天跑下来,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得褪层皮。当然,老兵油子不在此例。那时我自然还不是老兵油子,非但不是,在新闻岗位上,是个新到不能再新的新兵。因为,我才刚和晨星报签下“卖身契”,成为一名正式的记者,连记者证都没办出来,只好拿着工作证和名片出去采访,好在大多数时候有名片就足够了。

不过那个时候,我的身份虽然只是个刚刚签约的新人,可是自认为已经有些资历了,毕竟从大三开始,就到晨星报实习,在《晨星报》跑新闻的时间要比在学校里多得多,更别说大四了。报社里的记者编辑都混了个脸熟,写起新闻来也早已不是当初什么都不懂的菜鸟。其

实,抛开身份不谈,在晨星报当一个好的实习记者,和一个正式记者的收入不会相差太多,因为收入里的最大一块就是稿费,晨星报这类新兴都市报,在多劳多得这一点上做得还是不错。对我而言,转正的最大的好处在于,我有了自己的地盘。

从前采访回来写新闻稿,得候记者们的空挡,看哪个电脑空下来了,赶紧和人家陪上笑脸打招呼,借用一下。写完稿子还要托人家传进报社内部的采访网络。为了不让别人等得不耐烦,更多时候我先写在纸上,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录入电脑。有时候写到一半就得“挪窝”,怎一个烦字了得。

转正以后,就可以拥有正式的办公桌,一块用隔板围起来的方寸之地,一张转椅,一个活动柜子,最重要的是,写字台上的那台属于我专用的电脑。

我运气好,正碰上报社购入一批新的办公设备,所以从电脑到活动柜都是全新的,惹得同事们一阵羡慕。不过,分配大橱时运气就没这么好,我找到那个属于我的橱,打开一看,挂衣服的地方还好,旁边几个格子里乱七八糟,堆着不知道哪位的东西。分派给我这个橱的总务部门小吴说,这个橱有段时间没人用了,前主人早就跳槽,所以这里面的东西随我怎么处理。怎么处理?当然是好东西自己留下,其它的统统扔掉了。不过闻着里面散出的微微霉味,我怀疑还能从里面找出什么自己要的东西来。

是的,各位现在能在这里看到我写《那多手记》,就源于这次整理。

在那时,我已经有了一些和常人不同的经历,在之前断断续续一年多的实习记者生涯中,尽管没碰上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可是足以作为茶余饭后谈资的,让普通人百思不解的经历,还是有那么一两次的。

也不知为什么,我一当上记者,自然而然地,就会注意到许多别人不会关注的细节,又或者说,麻烦天生会往我身上撞,偏生我又不习惯躲。几次下来,我和一些老记者一样,对表面的东西,越来越不信任,天知道眼前这有条有理运转着的社会机器,骨子里都是些什么?

然而有奇怪的经历,不代表我就一定得写下来告诉别人,当然我有写的冲动,但是整天写新闻已经很累了,干吗还要给自己增加新的压力,最重要的是,我写出来了,会有多少人相信?在写与不写的犹豫之间,或许只要稍稍加一个砝码,就立刻会有改变,而接下来我的遭遇,可不止一个砝码那么简单。

因为,我居然看见了一个范本。

那个橱里从上到下一共有三个格子,每个格子都乱七八糟的,一些看起来很不错的盒子,打开来,全是某某企业开业时赠送的人造水晶摆设,属于所有礼物中最没用的那种,造型不是一幢大楼,就是上海的标志东方明珠电视塔及几座大桥,往往很沉重地背回报社,就此扔在一边,如果隆重地摆在桌上,定会遭人暗暗耻笑。

无用的礼品之外,是一些比较专业的书籍,比如海关的税表,外貌法规类书,可以想见当年这位前辈一定跑过这些条线,但对于我,却一点用也没有,我毫不犹豫地把这些扫入垃圾筒。倒是一些空白信纸、信封被我留了下来。整理到最后一个格子的时候,我看见一本硬面记事簿。

这是一本黑色的硬面本,我信手翻开。

我正好缺这样一本采访本,如果这本本子没有用过的话,就不客气地留下自用了。

是用过的。几乎写了满满一本,我从后往前翻,直翻到第一页,惯性让这本本子合上,但我却猛地再翻开。因为刚才一眨眼间,我看见了自己的名字。

如果在网上用 GOOGLE 搜“那多”,会搜到一大堆类似“那多好

啊”之类的词,因为这两个字在人名之外,还有太多的搭配方式,所以我这时虽然有些意外,但也没有太惊讶,不过翻开来再看一眼这一点点的好奇心,还是有的。

重新翻开第一页,看到第一行的几个字,我的眉头就不由得皱了起来。


《那多手记》之失落的一夜


相信看到这里,许多人会非常惊讶。老实说我当时反倒没有太惊讶的感觉,因为我那个时候还没有开始写《那多手记》,所以看到这个标题,除了对那多这两个字感到意外,并没有其它的感觉。

不过这样一个标题,足够让我看下去了。

流畅的文字,玄奇的故事,以及心中越来越大的疑惑,就让我站在衣橱边,一口气把这篇不到一万字的手记看完。等到我终于抬起头的时候,脖子已经酸得不行了。

以下是这篇手记的全文,现在我确信全文登出不会有什么版权上的问题,而这篇手记也绝对有让人一口气读下去的吸引力。



《那多手记》之失落的一夜


揭开千年地宫之谜

3 月11日凌晨,杭州的夕照山格外的不平静。千年雷峰塔的地宫内珍藏了些什么?一个尘封了千年的悬念正待揭开。

上午9时整发掘工作开始。本省及来自北京、上海、济南、郑州等全国各地的近百家新闻媒体都将镜头对准了这一著名佛塔的地宫口。

吴越地宫经历了 1000多年的岁月风霜。据测地宫距塔首层地面2. 6 米,地宫口用一块方形石板密封,石板上则压着一块 750公斤的巨石。今天吊起巨石用的是最原始的办法:铁链加绳索。在链条相击的金鸣声中,沉睡千年的的巨石慢慢醒转,随着巨石缓缓上升,夕照山红土紧紧夯实着的地宫开口了。

千年地宫终于触手可及了,但覆盖在地宫口的石板却有着千年高龄,从任何一边开启都有令石块碎裂的危险,于是专家决定先将石板原先裂开的小块撬走,然后再整块扳起。

11 时18分,石板被成功开启。千年的面纱终于撩起,一个锈迹斑斑的铁函和一尊佛像出现在众人面前,使所有在场的人都为之兴奋。

但是,由于地宫已被水浸泡过,埋在地下的文物位置混乱,陷于淤泥无法搬动。人们遗憾地无法当场,这深藏了千年的铁函里究竟装了些什么。

2001年3月12日

浙江日报



游手好闲地度过了四年大学生涯,又不是新闻系毕业的我,竟然被这家沪上知名的报社录取了,实在令我有些意外。应聘前我并未存多少希望,毕竟这里相传是复旦帮的天下,不是复旦新闻系毕业想在里的新闻部留下,除非才华出众就要有关系。也许这也算是际遇吧,无论如何,我现在已经是一个记者了。

由于部里所有的条线都已经满员了(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没有条线可分还要招人),我是没有固定的新闻线索来源的,我成了个游荡者。只要有突发事件,或是重大事件,都归我报导,千斤重担压在身,绝对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不过,我那多多姿多彩的记者生涯,也由此而始。

建党八十周年就将临近,作为沪上的主流媒体,根据惯例和上面的要求,我们很早就开始着手准备相关的任务报导。我这次被派到的任务,是去做一篇冯立德的专访。

冯立德,今年四十八岁,壮年。国内考古界后起之秀,主持过多项重大考古,比如今年三月杭州的雷峰塔地宫考古,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我做人物专访的习惯,是事先多搜集一些此人的信息,然后选择一个切入点。而采访冯立德,切入点无疑是几个月前他刚主持过的雷峰塔地宫考古。

然而,当我上到冯立德的个人网页,去搜索更多我想要的信息时,却发现了一个奇怪而有趣的现象。

冯立德的个人网页有个很配他行当的名字:千古之门。这个“千古之门”在业内还算是个小有名气的网站,因为上面不仅有冯立德最新的学术论文,还有一个异常活跃的考古 BBS,作为版主,冯立德经

常会在 BBS 上回答众多考古爱好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使得这里的人气越来越高。

可是当我搜索与今年 3 月雷峰塔这次颇为成功的考古有关的问答时,却发现问答之间不成比例,似乎在初期,冯立德很乐于回答网友关于雷峰塔的问题,没过多久他却完全中止了此类问题的回答。

而冯立德的沉默,始于一个名叫“所罗门王”的网友的一个问题。

问题是这样的:冯教授,听说您在 3月11日晚上并未回营地睡觉,请问您在哪里 , 在现场考古吗?

冯立德的回答是晚上回市区看一位朋友。之后,他就开始了完全的沉默。

我在笔记本上记了一笔,也许在采访中用得着。

"


展开
目录

"《过年》

第一章 谁是那多

第二章 线索中断

第三章 第二篇手记

第四章 早就公开的秘密

第五章 第三篇手记

第六章 夜半深渊

第七章 过年

尾声


《神的密码》

第一章 马哈巴利普兰预言

第二章 神秘的来访者

第三章 密码现身

第四章 谜面

第五章 那多的邀请

第六章 地球大搜索

第七章 再见张明

第八章 谜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惠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