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古老的回声:阅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
0.00    
  • ISBN:
    9787220111051
  • 作      者:
    王富仁著
  • 出 版 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作者简介
作者:王富仁(1941-2017) 当代有名学者,山东高唐县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汕头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鲁迅研究及现代思想文化研究,对当代中国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
内容介绍
  《古老的回声:阅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者遴选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名篇,从全新的角度,运用独特的批评方法来阅读、阐释、品评经典名篇。
  《古老的回声:阅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既讲究专业性,又突破狭隘的论文路数,讲究清新、亲切、随意和文字趣味,视野宽广而又心细如发,重视感性、直指内心。
  《古老的回声:阅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涉及的诗人和作品众多,如屈原、曹操、陶渊明、白居易、柳永、苏轼、李清照等,作者从一名读者的角度,借用哲学和心理学等方法来解读作品,既有学术专业性,又不失阅读美感。
展开
精彩书评
  ★做中学语文教师多年,古诗鉴赏早己变为技法解构,情感附会了;古文名篇也常常只剩古代实词虚词记忆,古汉语特殊句式分析。古代经典不为当代中学生喜爱,无关时代,实在是解读方式错误。读王富仁先生的<古老的回声》如同打开了一扇窗,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看到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经典在他笔下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展示了她们原有的风姿,她们可以亲近,可以共情。
  ——李镇西(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语文特级教师)
  
  ★相比于那些铺天盖地却隔靴搔痒的诗评,王富仁先生从心理学等角度入手,既有深切的生命感受,更能真切地还原诗歌涌现之初的微妙与生动,并抽丝剥茧地展现开来。在诗与思的交融中,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留下来的古老的回声,首次如此清晰又动人地呈现在眼前,令人如饮美酒,难以忘怀。
  ——魏智渊(山西运城国际学校校长,畅销书《教师阅读地图》作者)
展开
精彩书摘
  《古老的回声:阅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
  我认为,中国人的几千年的悲哀恰恰在于,当人们脱离开自我的亲自体验而理智地对待社会和要求别人时,每个人都感到儒家伦理道德是不可或缺的,他永远站在儒家伦理道德的立场上而压抑违背了这种道德信条的个人,而只有当他自己被处于儒家伦理道德的严密监护下的时候,他才能够感到它对自我自由的粗暴干涉,而这种干涉是自我的整个生命都万难接受的,但恰恰在这最不愿接受的地方,你却没有任何说得出口的理由为自己辩护,因为任何别人都无法充分估计它在你整个生命中的重量。当一个教师或家长看到你的学习成绩不好而把你身边的一只小狗抱走或打死的时候,在儒家伦理道德占统治地位的中国你能用什么样的理由为自己内心的意愿申辩呢?
  我们看到,中国的儿童常常用摧残自己生命乃至死亡来证实小狗对自己生命的重要性,因为由于种种神秘互渗的关系,这只小狗很可能便是一个儿童的生命存在形式,或者是他生命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在小狗的存在中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的,因而小狗的死亡实际也是他的一次死亡。
  屈原的《离骚》所表现的便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最难表现的内心悲哀,并且是在儒家伦理道德占据统治地位之后中国文人不再能够表现的悲哀。如果说后代的中国人所表现的仅仅是自己的怀才不遇和忠而被谤的痛苦,那么屈原所表现的才是人与人难以互相理解的更根本的人生悲哀,是整个社会都无法理解自我行为习惯的内在心理原因的悲哀。对于后代文人,屈原这种着花饰草的无关宏旨的行为习惯,不但是可以放弃的,也是应该放弃的,而对于屈原,所要世人理解的却恰恰是这“无关宏旨”的行为习惯的真正心理原因,他恰恰在世人粗暴干涉自我的自由选择权利的行为中感受到人类恶的存在,并且把自我在神秘互渗关系中体验到的心境作为真善美的最高精神境界予以了高度的肯定。儒家的道德观是在社会的需要中产生的,屈原的道德观是从自我内在的心灵体验中产生的;儒家的道德观是令个体服从外部需要的,屈原的道德观是立足于自我的本体反抗流俗的。这两种道德观不能混淆在一起。
  屈原的这种道德观与现代的自由、人权、个性独立的思想有什么关系呢?显而易见,屈原的道德观是在自我的内心体验中自然表现出来的,而不具有任何明确的思想形式。如果说,屈原是在人在自己的文化环境中渐渐失去了自我和自我的自由的时候,一颗不自由的心灵的痛苦挣扎,现代自由、人权、个性独立则是在人在自己的文化环境中已经失去了自己的自由之后,为重新获得自我与自我的自由而提出的明确的思想原则。
  传统道德(包括儒家的伦理道德)对人的自由的粗暴干涉首先表现在它们迫使每个社会的个体(作为被干涉者的个体)要对自我的一切言行做出符合社会道德信条的申辩,而人的所有自然形成的神秘互渗关系则是不可能作出明确的理性证明的。屈原无法最终证实自己着花饰草的行为是道德的,一个儿童也无法证实他不能抛弃掉一条小狗的理由是充分的,而当所有这些不能证实的东西都受到社会伦理道德的粗暴干涉时,人与世界、人与文化、人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也就被彻底摧毁了,人自我的生命本体也就被瓦解了,因为恰恰是这些联系,才是人与周围世界的最紧密的联系,才是人的生命的本体。现代自由、人权、个性独立的思想则把申述理由的责任转移到了干涉者一方,它们承认人的自由、人的独立性、每个人不必为自己的任何言行都找到明确的合理性的证明,只有干涉者,当把对方的行为视为不道德、不合理的时候,才必须提出他要干涉对方言行的充分的证明。
  ……
展开
目录
目 录


自 序

屈 原

客体与主体的神秘互渗自我意识的痛苦挣扎
——《离骚》的或一种解诗方式(上)

客体与主体的神秘互渗自我意识的痛苦挣扎
——《离骚》的或一种解诗方式(中)

客体与主体的神秘互渗自我意识的痛苦挣扎
——《离骚》的或一种解诗方式(下)

汉乐府

鱼——自由的象征
——《江南》诗赏析

附录一 关于汉乐府民歌《江南》的主题

——与王富仁先生商榷 魏文华


附录二 比喻与象征

——就《江南》诗的解读答魏文华先生王富仁


主题的重建
——《江南》诗赏析

曹操

四言诗与《短歌行》

陶渊明

由死观生,重新审定自我的存在价值
——《拟挽歌辞三首》赏析

北朝乐府

《木兰诗》赏析及其文化学阐释


附录 对《木兰诗》的鉴赏和理解

——与王富仁同志讨论 黄震云

陈子昂

时间与空间
——《登幽州台歌》赏析

孟浩然

心理距离与情绪感受
——《春晓》诗赏析

王昌龄
潜意识与意识
——《闺怨》赏析

王维
“空”——无“情”之境
——《山居秋暝》诗赏析

李白
语象、文象与物象
——《蜀道难》赏析

杜甫
一个老年人的悲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从音、形、义话杜甫诗《白帝》

岑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韦应物
意义——各种艺术要素的复合体
——《调笑令·胡马》赏析

韩愈
无义之义非诗之诗不美之美
——《落齿》诗赏析



白居易
整体与部分
——《赋得古原草送别》诗赏析兼释鲁迅《自嘲》诗
角度和意义所指和能指
——《长恨歌》赏析
春风又绿江南岸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词赏析

贾岛
《寻隐者不遇》的解构主义批评

李贺
独到的组接方式独特的美学效果
——《李凭箜篌引》赏析
意象群
——《雁门太守行》赏析

李商隐
象征性结构
——《锦瑟》赏析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赏析

宋祁
红杏枝头春意闹
——《玉楼春》词赏析

附录 评王富仁同志对宋祁《玉楼春》词的赏析 靳极苍

柳永
由雅返俗以俗代雅由男观女以女定男
——《定风波》词赏析
苏轼
感觉的复合
——《蝶恋花·春景》赏析

李清照
内感与外感情绪与结构
——《声声慢(寻寻觅觅)》词赏析
附录《旧诗新解》中几个常识性错误略说 刘志璞

马致远
《秋思》发微
——《天净沙·秋思》赏析

岳飞
诗与英雄
——对于岳飞《满江红》词的一点异议

睢景臣
幽默与讽刺
——《高祖还乡》赏析

龚自珍
综合性感受
——从一个侧面谈《咏史》诗

再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惠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