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朋友圈的"赞"里
"见面就问你是什么星座的,吃饭之前得先把菜都拍一遍,耳朵永远戴着耳机,没吃没喝没穿也不能没有wifi,特别伤心的时候,流着眼泪依然有心情自拍……"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帮我上传到朋友圈,让我活在别人的'赞'里。"
五行缺"赞"的人生
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感到非常令人惊讶的事情之一,就是这里肥胖的人实在太多了。我这里说的"肥胖",并不是指那种单纯肉很多、胖乎乎的人,而是胖到让人无法理解"一个人身上怎么可能长这么多肉"、块头相当巨大的人,而这种人在美国比比皆是。于是有很多人即使并没有进入高度肥胖的行列,比如说我,但仍旧在为担忧体重超标而头疼。而人们如此肥胖的原因只有一个:吃得多,动得少。
有调查称,美国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肥胖人口,与其民众偏爱"junk food",即"垃圾食品"有关。所谓的垃圾食品,就是指那些加入了许多添加剂,令人吃一次就上瘾的食品。这些食品中往往含有较高的热量,但却没有其他的营养成分,因此被称为垃圾食品。由此还衍生出一个流行语--"沙发土豆(couch potato)"族。这类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整天什么事都不干,只会蜷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不停地吃着薯片等垃圾食品,时间长了,人就像土豆一样胖胖圆圆。
其实这种情形我们有时也会遇到。在电影院看电影时,一旦开始吃第一口爆米花,就会在不知不觉间,不断把手伸到爆米花桶里。到电影结束时才会猛然发现,一大桶爆米花已经空空如也了,而自己却很纳闷:"这是什么时候吃光的?"我们之所以控制不住地去吃这些垃圾食品,不是因为它们原有的味道和其中的营养物质,而是因为这些食物中加入的各种添加剂。这些东西不仅对人体无益,反而有很大的害处,但是却因为能够带给味蕾强烈的刺激,而令人忍不住去享用它们。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人们把"垃圾"与"食品",这两个原本对立的单词组合到了一起。
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使用SNS(社交网站)。这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通过手里这部小小的机器,我们就可以跟远在地球另一边的人进行即时通话。越是年轻人越是容易接收这些新技术,虽然现在出生在核心家庭(指由父母及未婚的孩子两代人组成的家庭)中的孩子很少有兄弟姐妹,更加能够感受到孤独,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使他们更加热衷于社交网站。无论是吃到美味的食品、看到新奇的场景,还是偶然遇到名人,都会毫不迟疑地拿出手机拍照,然后传到网上,再接下来就是整日等待虚拟世界中的朋友们给自己"点赞"。不得不说,现在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了智能手机里。约会的两个年轻人相对而坐,各自只专注于自己的手机,这种情形现在几乎已经成为每个咖啡厅里的一道风景。
为什么人们如此热衷于社交网络?为什么我们会对自己上传内容的 "点赞"和"评论"数量如此敏感?这一切都源于对"承认"的欲望。
点赞,源于承认的欲望
人们对承认的渴求是一种最本源的心理。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一个人自身的存在价值,源自于他人的承认,这个承认的过程几乎接近于一场斗争。其实没必要说得这么复杂。就像我们之所以想用省吃俭用了很久的钱,去买一件非常名贵的名牌商品,或者说是一件可以以假乱真的"山寨货",就是想要从别人那里得到承认。想要努力进入一个好的大学、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收藏一幅有名的艺术作品……这种种心理的根本,都是源自于希望得到他人承认的欲望。同样的,画一个精致的妆容,穿一件帅气的衣服,也都是想要从异性那里得到承认。
可以这么说,"承认欲望"是支配人类行动的核心动力之一。当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承认欲望"既不过小也不过大时,那么我们就可以前进一步了。
但问题却在于,虽然多种多样的社交网站大大满足了我们的承认欲望,但同时也使承认变得越来越廉价。就像美国人窝在沙发上,中毒似的吃着垃圾食品一样,不需要做出多大的努力,就能满足自己的欲望。这难道不可以说是"垃圾承认"吗?垃圾食品除了对味蕾带来刺激之外毫无营养,但却能使人们变得越来越肥胖。社交网站也是如此。虽然它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廉价的虚荣心,但于人们自身的发展却毫无帮助,反而还极大地浪费了"人生真正成长"中所必要的时间和努力,从而引发了人们生活中的"精神过度肥胖"。也有人戏称社交网站是"时间浪费系统"的简称(在韩语中,时间、浪费、系统三个词发音的国际音标分别是S、N、S),而事实上,英国曼联足球队的弗格森教练就曾说过:"上社交网站就是浪费人生。"
你的认同感,不该如此廉价
按照佛格森的说法,社交网站对人生的浪费,并不仅仅指它占用了我们学习与努力的时间。比起时间的损失,我们人生的动力之一--承认的欲望,也就是认同感,已经在其他一些毫不相干的地方,通过某种廉价的方式代为满足了,从而使其在真正需要的地方无法发挥作用,这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
当然,就像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都不吃零食一样,我们也不可能一点也不接触社交网站。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使用它,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万事"适度"为重,但"适度"却难以把握,真的非常难以把握。你可曾见过吸烟"适度"的人?可曾见过玩游戏"适度"的人?像这些能够令人中毒颇深的东西,与其寻找"适度",不如完全戒掉更为容易。
作为一名教授,我忠实于我的工作,但同时还为几个企业做一些大型的咨询项目,一年大约出版两本书,并去几个国家做演讲。与此同时,我仍努力抽出时间去阅读、去与家人相处。人们常常问我,一天只有24个小时,你是如何利用这点时间去完成如此多的事情?秘诀并不是减少睡眠时间。看电视、打游戏、上社交网站,只要不去做这三件事,就可以节约许多时间,这一点诸位都知道吗?
所以重点就在这里了: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中成长。人生中真正要获得的承认并不是在智能手机里。有一万个人可以告诉你济州市有哪些好吃的地方,但是却没有人能够揽着你的肩膀,在深夜分享你的苦恼,那么这样的"点赞"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
展开
★“其实我也考过公务员,考过研究生。经历过你们正经历着的一切,爱情、梦想、挫折、迷茫、择业……25岁那年我刚毕业,父亲癌症突然晕倒住院时,又传来了乡下奶奶过世的消息,同年爷爷过世……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11个月内我主持了三次葬礼……
这就是我的青春。”
——成年人 金兰都
★“一直得到特别多东西,得到的和付出不成正比,得到太多。我也特别期待吃一次亏,不知道前面有个什么坑等着你,很好来得越早越猛烈越好。”
——蒋方舟谈《因为痛,所以叫青春》
★这本书与其他青春主题的书籍的很大不同在于,它并不是一本训斥年轻人为什么这么自私、无能、不争气的书,也不是一本空泛的喊口号告诉你只要努力、前途就一定光明的书,它是一本像朋友一样静静地倾听你的苦恼,并通过睿智的寥寥数语,引导你发现自己,获取自己人生答案的书。
——新华网
★漫漫人生路,一直在迷路。在一个讲究拼爹的时代,要拼什么才能拼出未来?一本给亚洲千万年轻人的心灵指南。
——央视网
★这是一本“韩国易中天”的励志课。《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呈现出的韩国青年面对的问题和中国青年很相似,比如都要面对激烈的高考,热衷于考公务员、留学,很着急赚钱、存钱、买房子,这里讲的不仅是年轻人要面临的困惑,而是你一生都要应对的问题。
——《北京晚报》
★青春的未来拥有无数可能,但也会引起对未知的世界感到不安、孤独、迷茫、甚至自卑,这时需要旁人的鼓励与指点确为人之常情。所以我理解那些深夜来电,但只能做好倾听的角色。来自韩国首尔大学的金兰都教授,能抓住时下青年的心病,写出《因为痛,所以叫青春》这样一本畅销励志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生导师。
——《新京报》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是一本面向90后以及90后家长的青春成长励志力作,关注年轻人的疼楚、迷茫、困惑、求学、职场、人生规划、梦想实现,以“人生时钟”的独特视角告诉我们“现在还不嫌晚”,快快付诸行动,在很好的年华去实现很美好的自我价值。
——《新华书摘》
★青春的艰难在于孤单,身为大学教授的金兰都,想以文字的方式和即将高考的大儿子“促膝长谈”,同时写给自己的学生,但没有想到成为成为受欢迎的青年人生导师。
——网易财经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解答了无数中国年轻人的青春迷茫,但在各种新的询问中,金兰都教授发现,当下对工作的迷思,常常是年轻人青春疼痛的核心。在教学之便,他能接触到年轻人的心声,了解他们深切的疼痛。这也是《因为痛,所以叫青春》能抒写得接地气,能被众多年轻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新浪读书
★在书中,作者如实地把为人父母的成年人们所不曾来得及去了解的这代年轻人的困苦和不安展现了出来。作者帮助他们诊视这些无法向他人倾诉的苦痛,并告诉他们如何才能从这种苦找到为未来打拼的能量。
——《中国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