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消费篇
如何培养童书的鉴赏力和品味?
在美国念书的那些年,没什么机会烧中国菜,回国后几乎从头学起。
有时去朋友家吃饭,非常羡慕人家能做出满桌丰盛的菜肴,也渐渐回想起中国菜的味道。那时我很喜欢跟邻居一起去买菜,他买虾,我就买虾,单纯地以为这样就可以做出他家餐桌上那么好吃的虾,当然,事实证明,买菜只是做菜的第一步,就算我有跟他完全一样的材料,我们也会烧出不同口味的菜色。
目前童书的消费者有许多种,其中一种是“调理好手”,对童书的色香味调配相当得心应手,这种人还不太多,他们对自己的口味很清楚,合乎他们品味的童书,用不着别人推销,自己就会买,而且还会多买一些送人,义务推广。另外一种极端的童书消费者则是对童书毫无概念,完全靠推销人员的介绍,或是以价钱为唯一挑选标准,买了以后也不知道自己买到什么。
大多数的购买者是介于这两个极端中间,需要别人提供一些信息,却不希望完全被限制。童书这几年来的蓬勃发展使我们有丰衣足食的感觉,对于童书爱好者,每多出版一些童书,就是多了一些选择的机会,在“好”与“更好”与“最好”之间选择,也在“不必买”与“可以买”与‘必须买”之间选择,当然也在对与错的选择之中得到欣喜和后晦。
对于刚开始接触童书的人来说,书海茫茫,如何钓到自己想要的呢?每家出版社都说自己的书最好,非买不可,真令人无所适从,于是市面上出现了两种“菜单”,一种是由出版社根据他们自己出版的童书,分门别类,有的按内容性质,有的则按阅读者(孩子)的年龄。这一类的读书计划虽然也会提供一些客观的选书原则,但因目的在于促销,即使明知不是那么理想,也会全力推荐,读者往往不易判断其良莠。
另一种菜单则是由专家为父母推荐好书,以其专业角度去鉴赏童书,就像营养专家分析一道菜的营养成分一样,使你从吃食物的境界走入吃“蛋白质、糖类、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的境界。你可能会比较有知识,却不一定比较有胃口。这一类的书在美国出版了不少,大部分的专家不只教读者“看什么”,还会清楚地指出“怎么看”,而且推荐的书比较不受出版社的限制,虽然专家本身难免有主观,但整体而言还不至于太独断。
孩子需要看不同内容性质的书,如科学类、心理成长类、健康类、语文类、童话类等等,每一类的童书都能满足孩子不同的发展需求。孩子在不同年龄需要看不同的书,如婴幼儿适合看玩具书,稍大的孩子喜欢有韵律、可朗读的书;再大则可欣赏情节较复杂的故事。有时孩子不喜欢某些书,可能不是书的问题,而是年龄不适合。
初学做菜的人会将食谱视为至宝,但如果每次做菜都捧着食谱,就会停留在“葱三根、姜两片、盐一小匙、酒五大匙”的无趣状态。真正喜欢做菜的人在使用过食谱后,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去调整,而做出合乎自己口味的佳肴,这就是“风格”。所以在参考别人配的童书后,最好能培养自己的品味,才能真正享受童书。
孩子真的需要看书吗?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但是实际生活中,人们仍不太能把看书和吃饭当做同等份量的活动。食物是人类存活的基本需求,不吃“物质食粮”,会饿得眼冒金星,手脚发软,即使淡泊如颜回者,也需要“一箪食,一瓢饮”才能“不改其乐”,何况我们这些“以食为天”的炎黄子孙呢?
看书就没那么严重了,虽说“一日不看书,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但是周围不乏不看书的人,见多了就惯了,也顺眼了。就算碍眼吧,别忘了,“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不给孩子饭吃是犯法的,不给孩子书看则没有人可以告你。
因此,父母为孩子买书总比为孩子买吃的需要加把劲,父母容易在一念之间就摇头,或是会有“等到你生日(或过年、圣诞节、暑假等等)才给你买书”的观念。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童书的推销员会用一些“非常手段”来推销童书,将童书加上一些附加价值,例如:“市长家里也买一套。”让你觉得买了这套童书就可与市长称兄道弟,很有面子。又如:“这套书是很多专家推荐的。”使你以为买了这套书自己也可以变成专家,很有安全感。
也许手段有点夸大,但是不来这一招,书就不好卖,即使是好童书,也得要顾客买了、看了,才会得益处啊!所以出版社用什么方式来卖书,那是各自的策略,但是作为童书的消费者,我们要先肯定看书是生活中极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很享受、很快乐的事,不要太顾虑“看了能如何,不看会如何”。
到书店时,别忘了顺便绕到童书部门浏览—下,有推销员上门,不妨听听他们怎么说,有邮购简介寄来,也不妨看看,在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为孩子挑选购买一些童书。
当然,饭还是要吃的!
在哪里可以买到童书?
传统上,买面包得去面包店,买衣服去服装店,买书当然是去书店。目前出版业蓬勃,童书的出版又多又快,除了大型书店的书较齐全,在一般书店常买不到你需要或想要的童书。加上书店卖书通常是事后才跟出版商结账,万一还有部分没卖出的退书,对出版商来说不太划算。退还的书通常看起来像二手书,顶多只能当水渍书,三折二折“大甩卖”,处理起来还真麻烦呢!何况现代人忙碌,交通不便,较难特地为买一本书跑一趟书店,如果不是到了“非看不可的地步”,往往拖着拖着就算了。
因此邮购服务越来越受欢迎,花些许邮费,银货两讫,确实是方便,反正大城小镇邮局都很普遍,服务又好,还可以挂号寄书,算是省时省力的方法。但是邮购书也有小麻烦,有时出版社只印一批,卖完就不再印了,因此当你在图书馆看到想买的书,可能就买不到了。
如果你对没亲眼看到、亲手摸到的书不放心,还有打电话就送书到府的服务。这些买书的途径也都适用于童书,甚至有一种方式是童书特别常用的——直销,通常直销人员都经过销售的训练,有一套标准的介绍词,也都颇有说服力,而且不请自来,只要你给他时间,他就会替你上一课。
直销的童书通常是套书,好处是不必一本一本自己挑,就像吃便当,对忙碌的现代人是方便的,问题是有些套书配得并不均衡,消费者往往得为了其中少数几本而买下自己不需要的书。此外若特别钟爱某本或遗失了,就无法补充,也是令人懊恼的。
童书的行销是门学问,编辑和出版社辛辛苦苦出版的好书,常因销售手法不适合而影响销路,人找不到书、书找不到人,两头落空,两败俱伤,因此消费者需多充实,以扮演积极的角色。
希望有一天,童书消费者能有更多途径买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书。
如何选择琳琅满目的邮购书目?
如果你有这个苦恼,要恭喜你,因为这表示你被视为是有购买童书潜力的人!
这些发寄邮购书目的出版商,有的你也许曾向他们索购过童书,就会列名在他们的邮寄名单上,即使你已不再继续买他们的书了,他们还是不会轻易放弃你,这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所以不必坐立不安。
如果某个出版社的产品你一直不喜欢,或是孩子长大了,与其将邮购目录丢到垃圾桶,不如将信件退回,或打个电话请他们不要再寄,这样出版商就可以将你除名,省下好几块钱的印刷、纸张和邮费,又可减少垃圾。如果你认为某些书不错,在看完目录后也可转送给别人,让人家也有机会买。
有些出版社你从未听说,或从未向他们订购童书,他们也会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找到家有幼儿的家长名单,例如:小儿科医师、幼儿园等,你不用担心有人在“偷窥”你,这是信息时代,要取得这些资料并不难。
或者有些书你喜欢,也想多了解,可以找到出版社的电话号码或地址,打个电话、传真或写张明信片,请他们寄邮购书目给你,大部分出版社对这种“知音”的请求都会乐意成全。
万一邮购寄来的书有瑕疵,通常都可以寄还,请对方另寄书来,虽然有点麻烦,但通常机率不大,不必太担心。有的书商在邮购方法上会特别注明,若不满意可退书,且书钱全额奉还,有的限定日数,有的有限制条件,在邮购前要看仔细,以免日后发生纠纷。
至于如何选择,是需要一点判断的:
一、对于大部头的套书要小心。因为买来若不喜欢又不能退,不但浪费金钱,还会占据家里宝贵的空间。
二、太昂贵的书要小心。不管有多少专家推荐,除非你知道贵在哪里,否则不要轻易投资。至于多少钱算是贵呢?这实在很难说,如果当了冤大头,从此对邮购目录产生反感及不信任,那也蛮可惜的。
三、过于吹嘘的广告要提防。如果童书广告一再拍胸脯“保证”孩子看完会变成伟人或天才,那就真的太臭屁了,你可以不要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