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三)情感支持功能
由家庭发展史可知,家庭生活的内容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从远古时代到封建社会再到现代社会,虽然生活方式发生了诸多变化,但家庭一直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工作单位、学校和其他公众场所始终不是人们最放松的地方,人们需要在家庭中获得休息、恢复精力、减轻压力、获得支持。兰尼曾说:“一个美满的家庭,犹如沙漠中的甘泉,涌出宁谧和安慰,使人洗心涤虑,怡情悦性。”这句名言正是对家庭情感支持功能的生动写照,因为维护个体心理健康、促进个体心理弹性发展所必需的社会支持有极大比例是来自家庭;国内外若干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早在20世纪心理学研究就发现:社会支持对心理应激的影响非常明显;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面对应激事件时的心理保护水平就越高;良好的社会支持能维持个体一般性的良好情绪体验(Browneta1.,1978)。社会支持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呈正相关,对于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均具有重要作用(Ystgaard,1997);其中,情感支持能有效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吴丹伟等,2005)。对每一位家庭成员来说,从家庭中获得的情感支持(主观支持)甚至比经济支持(客观支持)更为重要。对于青少年来说,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越多,其心理弹性水平越高(Luthar,2006)。处于情感氛围良好的家庭之中,享受着充分的亲子情感支持,有助于其完善人格的形成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反之,则极易造成其不良人格品质和问题行为的产生。而对于父母来说,来自子女的情感支持同样重要。根据社会支持层级补偿模型的观点,子女和配偶是老年人最核心的重要他人(Cantoreta1.,1985),来自他们的情感支持越多,老年人的心理状况越好,心理弹性水平越高(陈璨等,2013)。甚至对于因为孕期及产褥期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改变而罹患产后抑郁的母亲来说,来自家庭成员的主观支持都能起到缓解抑郁的作用(宋玉萍等,2014)。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既包括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又包括子女对家长的教育,甚至包括双亲之间、子女与祖辈之间相互产牛的教育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指父母对子女所产生的教育影响(缪建东,1999)。
(一)与学校教育的区别
在当代中国,单一、封闭的传统教育体系正逐渐被多元、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所取代。随着“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必然成为教育系统中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不少家长的观念存在偏差,要么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几;要么认为学校教不好孩子,教育还要靠家庭。事实上,家庭和学校同为儿童青少年成长的主要教育阵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该互为补充。而要搞清楚二者如何互为补充,首先需要了解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1.教育影响可控性的区别
家庭对个体的道德品质、行为模式、个性习惯等方面的影响比其他任何环境的影响都要深刻,个体在其中形成的品质与行为也更稳同。但家庭所施加的教育影响的可控性却不强,这是因为:家庭不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社会团体,而是具有多种功能的社会组织(陈桂生,1993),教育功能只是其众多功能之一。家庭常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其成员发挥教育作用和影响。通过子女的观察学习,父母的言行会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在儿童期尤为明显。但父母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其家庭教育行为通常比较随意,可控性差,甚至时常会发生违背社会规范或教育原则的事情。这都会给子女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工作机构,一切活动均以培养和造就人才为原则,其所施加的教育影响具有更强的可控性。从教育目标到班级规章、从整体环境到黑板设计,其一切设施与制度的建立均同绕着育人这一中心目标,对教育影响的直接实施者 教师也有专门的管理要求,通常情况下只有受过专业教育、具备相应资格的人才能成为教师。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区别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