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培育适合孩子创造力生长的沃土
第1种“我有一个小问题”
有个好奇宝宝怎么办?
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开始,就是包容他们无限的好奇心。
人类的每一次创造都源于好奇,我们好奇一件事物为什么存在、怎样发展、如何变换,才会产生探究的冲动,继而产生创造。如果一个人连好奇心都没有,对未知没有丝毫探究心,他就永远不能走出思维的牢笼,不可能创造出令人惊喜的成果。
所以,当你的孩子开始变身为“十万个为什么”,当他们将提问当作自己的口头禅,请千万别觉得他们吵闹恰恰相反,他们正开始用好奇心探索这个世界,而作为家长的你就是最好的桥梁。身为父母,面临这样让我们有些苦恼的“小麻烦”,我们应当是感到惊喜、欣慰的。保护孩子内心幼嫩的“好奇种子”,他们才能随之学会主动观察和思考,并在未来展现出改变世界的创造力;而压抑他们探究的热情,只会让孩子过早地变得无趣而沉闷。
不想让你的孩子变成书呆子?很好,那就别阻拦他们看世界的脚步!
案例一
“爸爸,这是什么?”静静指着儿童书上的一张插图问爸爸。
“这是一只鹅。”爸爸看了以后,发现插图里画的是一只大白鹅,旁边还配了带拼音的小诗,正是骆宾王的《鹅鹅鹅》。
“鹅为什么是白色的?还有它的嘴巴,怎么那么红?还有,还有,鹅的脚也是红红的。为什么我的脚不是红色的呢?”静静立刻追问了一堆问题,“还有,我也可以像鹅一样漂在水面上吗?”
“不行,鹅会游泳,你不会。”爸爸听了这么多“为什么”,感到很头疼,赶紧抓住最后一个问题简单回答了一下。
“那我学游泳之后就可以在水面上划水了吗?为什么鹅不会沉下去?”静静的问题似乎还没完,“还有,爸爸你还没告诉我它为什么是白毛毛、红色脚呢!”
“……哎呀,小孩子哪有那么多问题,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爸爸头疼地挥了挥手,“赶紧回去做手工吧,幼儿园老师不是给你们布置作业了吗?”
静静被爸爸拒绝了,有点不甘心地抿抿嘴,情绪一下子低落下去。她小声嘟囔着:“那个手工作业要跟爸爸妈妈一起做……”
“爸爸今天没空儿,没看到这么忙吗?快,去找你妈妈吧!”听到最后,爸爸已经有点不耐烦了,赶紧将静静赶到了妈妈那里。
我们常说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其实很多父母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真正直面孩子好奇心的时候,他们还是退缩了因为保护好奇心,可不是一项说说就能做到的小工程。孩子并非只会问你“那是什么”这样表层的问题,当他们对一个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可以从“是什么”问到“为什么”,越问越深,越问越天马行空,并且似乎完全没有停下的时候,这是孩子好奇心爆棚时最明显的表现。如果不是知识非常丰富又有耐心的家长,可能还真招架不住呢!
在许多父母心里,我们是不能在孩子面前展现出“无知”的,更不能表现出烦躁,那怎么办呢?很简单,找个理由把孩子支开,转移他们的好奇心或者借机打消好奇心就是最粗暴但最简单的办法了。所以,太多的“静静”在生活中,被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步步磨掉了与生俱来的好奇。
“当我的孩子不再问‘为什么’,我会感到害怕。”这是一位母亲曾写下的一句话,而我深以为然。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孩子的问题“有求必应”,做到另一个极端也并非好事。
案例二
小凯妈妈在孩子的教育上非常上心,经常阅读一些教育书籍并实践在生活中。她认为,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非常重要,所以每当小凯对外界事物产生什么疑惑或者想法时,就算小凯妈妈自己也不知道,她也不会敷衍对待,而是认真查阅资料后告诉孩子。
“妈妈,今天天真蓝!天为什么是蓝色的呀?”
“那是因为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天空很喜欢蓝色光,就邀请它们留下来,所以天就染成了蓝色。”妈妈解释道。
这样的场景,在小凯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小凯在妈妈的培养下,也成了一个博学多才的孩子。但最近,小凯妈妈却发现孩子虽然有好奇心,却没有探究心。
“妈妈,这个是什么?”
“妈妈也不知道,等一会儿妈妈给你查查。”小凯妈妈突然想到,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探索、研究一下,就随口说了一句,“你有时间的话,也可以自己去查查呀!”
“那算了,太麻烦了!妈妈告诉我就行了。”小凯说。
妈妈这才发现,孩子似乎把自己当成了“有求必应”的百宝箱,他自己没有去解决问题的冲动和想法,只想从妈妈那里获得答案。
孩子要有好奇,更要有因为好奇而想动手操作的欲望,当他们决定自己亲自探求结果的时候,就在不断地实践动手能力,不断提升行动力。只有在好奇心和行动力的“双重夹击”下,他们才能创造出新东西。
好妈妈手记:小心地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要做一个好妈妈,我们应当呵护孩子的好奇心。不仅要保护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还要引导他们好奇的幼芽茁壮成长,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童年时代的好奇与行动力,最终他们一定会成为善于创造的人。
要做这样的父母,要实行这样的教育,首先我们要正确看待孩子的“为什么”。孩子的每一次提问,都是在跟父母交流,都是在小心翼翼地展现他们对世界的态度,所以一个问题承载的是孩子的一个看法甚至是一种价值观,你如何回答,决定了他们如何看世界。
关于这方面,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我观察过很多父母,发现他们一开始对待孩子的问题都是很耐心的,直到一种情况出现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无法回答。每当这时候,父母就会产生一种“力不能及”的焦虑感,他们会担心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严受损,所以态度相对就会较为急躁、不耐烦。
我们不能指望孩子永远将问题停留在“这是什么”的阶段,而是要直面他们问的“这是为什么”。当孩子开始问“为什么”时,说明他们从浅层的认识进入了深层的探究中,他们开始思考了,而不仅仅是观察,父母应该感到欣慰,而不是觉得很难回答而拒绝他们的问题。
这个情况在父母对教育持有不同看法时很容易出现,有的父母一方对孩子的问题很不耐烦、态度并不好,这时另一方就会感到不满,他们会不满于自己的伴侣采取了不适合的方式教育孩子,并因此当着孩子的面指责乃至争吵。
这种行为看似在维护孩子的权益,看似是为了他们好,事实上却让旁观的孩子因此产生压力与愧疚。因为问了一个问题,导致父母之间产生了摩擦,孩子就会逐渐避免询问父母,这反而阻挡了孩子探究世界的脚步。
有些父母很期待孩子问问题,但他们似乎对孩子的期待度太高了,总希望能从儿女的每个问题上看出他们的成长,看出自己教育的成果。但是孩子怎么会完全按照父母理想的样子成长呢?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很有限,大多数问题都是没什么意义的,有些还是常识性的,是父母曾经解释过的,当遇到这种问题时,一些爸妈就会显得很不耐烦。
“不是跟你说过了吗?怎么还问?”
“这么简单的问题,你自己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别拿这么幼稚的问题来问我,你可以自己去解决。”
……
这样的态度并不会让孩子成长,反而让他们失去了问问题的乐趣和勇气,甚至为了不被父母斥责而硬生生压抑自己好奇的天性。
那么,有些孩子表现得并不是很好奇,甚至不愿意问“为什么”,就算父母有一万种正确的应对办法也没法施展,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不管是孩子天生缺乏好奇,还是在过去被外界压抑了好奇心,我们都要对他们进行引导和纠正,把孩子重新引到好奇探索的道路上来。
下面几个措施,就可以供父母参考。
小孩子有好奇心,但更有安全意识,当周围的环境不能给自己提供安全感时,他们会适当收敛好奇心,并不会无警惕地到处探索。这个结论会让不少父母感到安心“原来我们的孩子并不是毫无警惕心的”,但这也给我们帮助孩子塑造好奇心的工作带来了一些压力。我们必须要保证孩子所处的环境能给他们提供安全感,而且具备丰富的信息,这样孩子才能大胆地探索,并且从生活中找到探索的乐趣。
孩子的生活环境需要建设得更加丰富多彩,多样的颜色、不同的元素、稀奇古怪的装置等,都能让孩子好奇。如果过于单调,就仿佛将孩子关进了一间什么都没有的小屋,他们无法接触到新鲜事物,自然就没办法发挥好奇心了。
成年人的思维是定式的,我们在看待一个问题前,都有常识、经验和思维习惯来打基础,所以能想到的方面、能发散的内容就很局限,这也是很多成年人缺乏创造力的原因。但孩子则不同,缺乏常识是他们最大的劣势,却也是最大的优势,这让他们的思维天马行空、不受约束,所以当孩子提出一些看似“可笑”的想法时,父母千万不要直接纠正,而是要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想象。
做一个不爱给孩子解答问题的妈妈,会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做一个过于博学多才的妈妈,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感,失去动手能力。哪怕你知道问题的答案,也可以先不告诉你的孩子,而是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和他们一起去探究结果。孩子可以自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答案,这会让他们更加自信,更有好奇心和行动力,所以适当地当一个“傻”妈妈还是很有必要的。
好奇是打开创造力大门的钥匙,要一个孩子产生好奇心很容易,要维护他们的好奇心却很难。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父母用耐心去浇灌。
……
展开
——亚伯拉罕·马斯洛
美丽的画儿还没画,伟大的剧本还没写,优美的诗歌还未创作。世上还没有完美的铁路,好的政府和完善的法律。物理学、数学以及科学还在雏形阶段。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正在酝酿下一个达尔文,而他的任务是在等待下一个爱因斯坦。
—— 林肯·斯蒂芬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