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档案活起来、亮起来/政协委员文库》:
第一,绵延3000多年的档案工作历史。100多年前,中国在商王朝的都城遗址发现了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档案。它们形成于公元前13世纪以前,内容主要是商王朝占卜活动的记录。甲骨档案大多存放在商王宗庙或陵墓区的地下窖穴中,其中有一个窖穴集中存放了17000多片龟甲。甲骨在窖穴中有的按朝代集中排列,有的按龟甲和兽骨而分别保管,有的甚至全年的甲骨卜辞都完整地保存下来,还有把几片甲骨穿上洞眼编在一起的。它们说明当时这些档案是经过档案人员加工整理有意识地集中有序保存的,证明早在33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档案工作。以后的各个朝代,都继承了注意保存档案的优良传统,不断地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第二,影响深远的档案副本制度。公元前11世纪建立的周王朝,对许多重要档案都要求录写副本,分别保存于不同的机关。这种为档案建立多套副本并在多处保存的制度,既便于档案的安全保管,又便于档案的多方面利用,以后历代都沿袭这一做法。3000多年前的这一古老制度,至今仍有旺盛生命力,以新的形式得到广泛运用。
第三,具有特色的“石室金匮”保存档案方法。以石头建造档案库房,用金属箱柜盛放档案,在中国有着两三千年的传统,公元前1世纪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称之为“石室金匮”。石室金匮,既坚固,又可防火,利于档案长久保存,表明了中国在保证档案安全方面的智慧和技术。在我国的首都,现仍完好存在着一座16世纪建造的皇家档案库,叫皇史宬。它全部用石头砌建,墙厚达6.14米,室内地面高出地基1.42米,上面放置着铜皮木柜,柜内盛放皇帝的最重要档案。它不但可以防火,而且可以自然地、较稳定地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皇史宬以其设计巧妙、功能完美和风格独特而成为中国古代石室金匮保存档案方式的典型。这座建于世界工业革命前夕的档案建筑,树立了人类成功利用自然条件长久地保护档案的范例,达到了农业社会人类利用自然条件保护档案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是工业文明出现以前人类遗留下来的最好档案建筑之一,它可以作为古代档案文化的一种象征而在世界档案史上永放光芒,它所包含的丰富档案保护技术原理仿佛一部不朽的档案学著作,对于今天以至明天的档案保护都具有良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