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有声报纸:插上翅膀后能飞吗?
有声报纸依托于报业网站,在网络上以声音或视频的形式呈现报纸的内容。
一、给报纸插上声音的翅膀?
2005年、2006年是有声报纸最繁荣的时期。当时,报纸停下了持续多年的上升脚步,广告增长率从持续20多年的高位跌落下来,近两年的报业危机使业界发出一片悲观之声。报业“寒冬论”、“拐点论”热闹非常,人们把当时的报业危机归结为新兴媒体对广告和受众双重市场的分流。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在分流受众的同时,也分流了大量广告投放预算,瓜分、蚕食着报纸的广告份额。
为应对挑战,众多报纸选择了上网,让网民“免费”在网上看报。但报纸的经营者很快发现,报纸网站与其他网站相比,真正能够让网民“眼睛一亮”的东西不多,直到今天,大部分报纸网站都是赔本赚吆喝。
既能让读者看报纸,也能让读者“听”报纸,是有声报纸的最大动机和诉求。“有声报纸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报纸视觉媒介的特性,从此报纸不仅可以看,而且可以听,报纸变成了一座新型的广播电台。假如说以往报纸与电台的联动属于融合的初级阶段的话,那么有声报纸的出现则标志着纸质媒介与声音媒介融合的高级形态,由信息源的共享、资源的多重开发到现在的借力于广播的最本质属性——声音,报业与广播的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①要“以《合肥晚报》的新闻报道为内核,以中科大讯飞公司的智能语音技术为翅膀,集报纸、电台和互联网三家之长,完成了新闻传播方式的一次技术革命”。②报纸开始尝试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嫁接,创造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以此拓展新的受众群体,改造原有赢利模式,增进自身在媒体生态中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有声报纸应这种需要而生。
……
展开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南方日报社社长杨兴锋
此书视野开阔、观点独到、论述充分,体现了作者一贯的质疑、思辨精神和前沿、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传媒环境下,该书对报业与新媒体的关系,以及报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到见解和思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华西都市报总编辑、总经理李鹏
拿什么来拯救正在走向衰落的传统报业?我们需要更深入的思考,需要更具创新性的实践。此书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思路,对彷徨中的中国报业将有所启发。
——京华时报社长、总编辑吴海民
这部著作给当前中国的报业变革做了一次全面而细致的“体检”,虽然得出的结论还有待实践发展来验证,但其中的分析和劝诫值得报界关注和深思。
——中国人民大学新大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蔡雯
此书探讨了新形势下报业发展的规律及运作新媒体的规律。书中观点率真而有冲击力,又具有理性的深度,是经过大量调研和深思熟虑后做出的论断。这些思考和观点对中国报业的转型探索有重要参考价值,对我们思考报业的未来有很多有益的启迪。
——清华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媒介经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崔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