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学发展报告(2012-2019)》:
1.面临的挑战
黄泰岩认为随着经济增长约束条件的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系统就要随之更换。经济转型最本质、最根本的要求和任务就是更换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中先后完成的两次经济增长动力转型的经验检验揭示了经济周期、改革周期和动力转型的内在机制,证明了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根本原因不是扩大内需的政策和措施不到位,而是需要更换新引擎,实施第三次动力转型。①林木西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是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役;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构筑开放型经济是“以开放促改革”的必然要求;就业机制、收入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②洪银兴认为我国当前要解决的发展问题是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阶段的发展问题。由此决定新一轮改革的目标是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改革对象是以效率优先的收入分配体制,由效率性分配转向公平性分配。增强经济发展动力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打破垄断,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更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支持创新。在新起点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和关键都在于改变“三农”的落后状况。①张茉楠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周期回落和结构调整的压力集聚期,体现在经济总量增长放慢和经济结构面临调整两个方面。随着经济进入潜在经济增长率下移的新阶段,如何在“短期经济增长与长期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与保持合理增长速度”间找到“黄金平衡点”是当前新的重大挑战。我国需要以“降低结构失衡,提高要素效率”为核心目标,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优化中长期供给能力,在新的增长模式中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②张斌认为经济转型对资源配置提出了新方向,但在传统银行主导金融体系、一般服务业过度管制、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严重激励机制扭曲等因素的遏制下,资源难以有效重新配置,经济结构失衡难以化解,增长动力不足。出现了保增长的一些刺激和不匹配的金融市场化改革加剧了资源配置扭曲和金融市场风险、供求失衡加剧、内生经济增长活力下降与刺激性政策措施进入恶性循环的“经济转型综合征”。③
2.面临的机遇
张燕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施超越零和博弈的战略,把握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将全球高标准自由贸易区和规则变局的挑战转化为全面深化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新一轮高标准改革、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我国建设成为高收人大国、开放大国、贸易强国和全球负责任大国。④赵伟认为“后危机”时段行将过去,中国经济最大的战略利益在于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从中国经济的约束条件看,全球经济失衡视野下、分层的集团化互动视野下和经济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经济发展都有一些利地的因素可以利用,但利用这些因素推动国内经济转型的概率与程度,则有待于体制改革的突破与深化。①
谭明智认为近年来土地、财政、金融“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愈演愈烈,土地成为地方发展过程中首需解决的问题。中央政府实行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土地严控管理,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既有体系困难重重,土地开源迫在眉睫。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此背景下出台。政策的演变与地方实施凸显了中央一地方和国家一农民关系的新变化,展现出政府行为与基层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面向。在此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国下一轮城镇化变革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②
杨玲、高谊、许传龙认为中国已经开始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经济服务化成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任务。1978年以来中国服务业存在发展速度快但增加值占比、就业占比低、服务贸易迅速扩大且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等特点与不足。中国服务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存,当前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应该在提高劳动力素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基础上,努力增加服务经济产出比重;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升级;提升服务业国际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并为服务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制度环境。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