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写作杂谈(跟大师写文章)
0.00     定价 ¥ 42.00
长沙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6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01171050
  • 作      者:
    朱自清
  • 出 版 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希望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朱自清先生是近代散文大家,他的散文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经常出现在国文教材中,成为中学生的学写白话文的范本,对于中学生的写作影响深远。朱自清先生对于写作有自己独特的见识。
展开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教育家、批评家。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隽永深刻、沉郁顿挫,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思想沉厚著称,极富真情实感和感染力,他的散文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家庭小品,如《背影》《给亡妇》等;二是海外游记,如《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三是写景美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稿为编辑自组稿件。这是一本大家名著精选集。朱自清先生是近代散文大家,他的散文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经常出现在国文教材中,成为中学生的学写白话文的范本,对于中学生的写作影响深远。本书兼具思想性、学术性和可读性,是凝聚着一代学界名流的学术素养和研究心血的文化精品。书中朱自清先生对于写作有自己独特的见识,认为“思想,谈话,演说,作文,这四步一步比一步难,一步比一步需要更多的条理”,并且推崇通过“多看、多朗读、多习作”获得写作的奥秘。
展开
精彩书评
佩弦(朱自清)先生人
如其文,可爱可敬处即在
凡事平易而近人情,拙诚
中有妩媚,外随和而内耿
介,这种人格或性格的混
和,在做人方面比做文章
还重要。经传中称的圣贤
,应当是个什么样子,话
很难说。但历史中所称许
的纯粹的君子,佩弦先生
为人实已十分相近。
——沈从文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
,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
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
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
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郁达大
展开
精彩书摘
多年批改学生作文,觉得他们的最大的毛病是思路不清。思路不清就是层次不清,也就是无条理。这似乎是初学作文的人不能免的毛病。无论今昔,无论文言和白话——不过作文言更容易如此罢了。这毛病在叙述文(包括描写文)和抒情文里比较不显著,在说明文和议论文里就容易看出。实际生活中说明文和议论文比叙述文和抒情文用得多,高中与大一的学生应该多练习这两体文字;一面也可以训练他们的思想。本篇便着眼在这两体上;文言文的问题比较复杂,现在且只就白话文立论。因为注重“思路”怎样表现在文字里,所以别称它为“文脉”——表现在语言里的,称为“语脉”。
现在许多青年大概有一个误解,认为白话文是跟说话差不多一致的。他们以为照着心里说的话写下来就是白话文,而心里说的话等于独自言语。但这种“独自言语”跟平常说话不同。不但不出声音,并且因为没有听者,没有种种自觉的和不自觉的限制,容易跑野马。在平常谈话或演说的时候,还免不了跑野马;独自思想时自然更会如此。再说思想也不一定全用语言,有时只用一些影像就过去了。因此作文便跟说话不能一致;思路不清正由于这些情形。说话也有没条理的:那也是思想训练不足,随心所向,不加控制的缘故。但说话的条理比作文的条理究竟容易训练些,而训练的机会也多些。这就是说从自然的思路变成文脉,比变成语脉要难。总之,从思想到语言,和从思想到文字,都需要一番努力,语言文字清楚的程度,便看努力的大小而定;若完全随心所向,必至于说的话人家听不懂,作的文人家看不懂。
照着心里说的话写下来,有时自己读着,教别人听,倒也还通顺似的;可是教别人看,就看出思路不清来了。这种情形似乎奇特,但我实地试验过,确有这种事。我并且想,许多的文脉不调正是因为这个缘故。现在的青年练习说话——特别是演说——的机会很多,应该有相当的控制语言的能力,就是说语脉不调的应该比较前一代的青年少。他们练习作文的机会其实也比较前一代多;但如上文所论,控制文字确是难些。而因为作的是白话文,他们却容易将语脉混进文脉里,减少自己的困难,增加自己的满足;他们是将作文当作了说话的记录。但说话时至少有声调的帮助,有时候承转或连贯全靠声调;白话文也有声调,可是另一种,不及口语声调的活泼有弹性,承转或连贯处,便得另起炉灶。将作文当说话的记录,是想象口语声调的存在,因此就不肯多费气力在承转或连贯上;但那口语的声调其实是不存在的。这种作文由作者自己读,他会按照口语的声调加以调整,所以听起来也还通顺似的。可是教别人看时,只照白话文的声调默读着,只按着文脉,毛病便出来了。那种自己读时的调整,是不自觉的,是让语脉蒙蔽了自己;这蒙蔽自己是不容易发现的,因此作文就难改进了。
P3-5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写作杂谈
写作杂谈
文病类例
写作杂谈(二)
关于写作答问
论教本与写作
论朗读
论诵读
中学生的国文程度
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
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
第二辑 语文杂谈
怎样学习国文
什么是散文?
中学生与文艺
语文杂谈
诗的语言
青年与文学
文学与语言
诵读教学
语文学常谈
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论句子的主词及表句
第三辑 雅俗共赏
论雅俗共赏
论通俗化
什么是文学?
文学的标准与尺度
文学的严肃性
论无话说
论百读不厌
鲁迅先生的杂感
人话
了解与欣赏
古文学的欣赏
中国散文的发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