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思想宝库钥匙丛书:解析G.W.F.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互动
当今的哲学家们对于黑格尔哲学所要求的系统完整性或无预设的思考缺乏信任,这使得他们远离黑格尔的核心意图之一。英美哲学尤以对宏大体系的怀疑为特征,它更愿意以一种哲学上零碎的方法来处理具体的哲学与技术难题。
只有在欧洲大陆,黑格尔的体系化仍然留有影响力,这或许要感谢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然而,黑格尔哲学的具体思想,即使不考虑体系化方面的抱负,也继续在对知识界提出挑战。在大陆哲学中,黑格尔成为一个关键的哲学参照点,随着《精神现象学》成为关键的黑格尔哲学文本。这是由于黑格尔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明显。
在英美世界,《精神现象学》不得不克服两个挑战。第一,黑格尔的名字与过去的哲学系统化是同义词;第二,回避黑格尔是有政治原因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期间,黑格尔被分别与德国民族主义联系起来,黑格尔的著作不经意地影响过它们。在政治方面质疑黑格尔的经典表述可见于政治理论家以赛亚·伯林1958年的演讲《自由的两种概念》以及奥地利裔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1945年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对于第一个挑战,康德的观念论的逐渐复兴为黑格尔哲学得到肯定奠定了基础。如我们所知,康德的观念论这种哲学所基于的观念是现实是由思维所构建的。彼得·斯特劳森等哲学家的著作是极为重要的。他利用康德基础概念图式的思想作为我们解释世界的基础,以此修正盛行的经验主义。这些工作为探索我们今天看到的或者建立在概念图式之上的后康德哲学的观念论铺平了道路,尤其是黑格尔哲学。
对于第二个挑战,查尔斯·泰勒和梭罗莫·亚维内里等哲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写下了关于黑格尔的重要著作,对解释黑格尔政治方面著作的真正本质做了很多工作。泰勒强调,黑格尔的政治愿景不是极权主义,而是为了保护启蒙运动思想中的权利和自由。它还尝试解释个体如何能够不仅仅将国家看作一种保护私人领域的手段。
持续争议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学界研究黑格尔和德国观念论的学者之间产生了一种争论。它的特征通常是,它发生在对黑格尔进行“形而上学化”解读的支持者和进行“去形而上学化”解读的支持者之间,尽管许多参与者会拒绝这些标签。
去形而上学化的解读对这一公认看法发起了挑战,即黑格尔是一名回归前康德哲学的理性主义的传统形而上学家——也就是说,回归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之前在欧洲流行的哲学。在形而上学化解读的支持者看来,黑格尔属于该哲学传统,即存在与现实有容理性思维的不同分析,而这一传统可以追根溯源到莱布尼茨甚至亚里士多德。
去形而上学化的观点,正如美国哲学家罗伯特·皮平在他的《黑格尔的观念论:自意识的满足》(1991)中所提出的,重视黑格尔的这一宣称,即他完成了康德的哲学革命。由此,这些诠释者主张,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论延续了康德的工作。换句话说,黑格尔的哲学并不是对存在的本质做非批判的研究,而是探索我们的有限理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理解宇宙及我们对其的经验。
虽然这个问题只是黑格尔研究这一有限世界中的一个小争论,但它明确了当代哲学同其历史间的关系这一热门问题中的是非曲直。近来有人试图表明黑格尔开创了针对我们所知领域的、受到康德影响的探究,而针对该尝试的批评家(如弗雷德里克·拜泽尔)攻击罗伯特·皮平和特里·平卡德等学者,认为他们的解释没有忠实于黑格尔的意图并且忽略了黑格尔其他更充分的著作。拜泽尔等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担忧的驱使,其担心如果我们在解读过去的哲学家时过多地运用我们自己的概念图景和着眼于当下关心的问题,那么我们会看不到他们所面临的原始挑战以及能够带给我们的洞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