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
0.00     定价 ¥ 78.00
长沙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2181216
  • 作      者:
    宋国彬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环境、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渊源、中国传统生态行为践行、中国传统人居生态营造、中国传统人居生态典范等分而论之,合为《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本书探讨了以儒释道为征程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学养扎实,文字流畅,是一部既具有学术性又有一定大众接受度的读物。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从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层面对中国传统生态的自然人文环境作阐述。接着,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渊源作逐一论述,包括易学、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农家、楚骚、禅宗诸家生态思想。最后,深入探讨中国传统生态的行为践行,包括复用、节用、蓄藏、和谐、恒道五个事理方面。同时,把与人类最为密切的人居作为生态行为践行的个案,从传统人居生态营造和生态典范两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学养扎实,文字流畅,是一部既具有学术性又有一定大众接受度的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在中国历史上,农耕生产依赖土地,农耕民族对土地的价值有着深刻的

认识,形成了于农耕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组织与伦理习尚。游牧生产依靠于水草,

游牧民族为着水草的肥美而终年迁徒,形成了流动性的社会组织和简洁意重的

礼俗。”b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尽管长期存在着中原和周边相对立的思想观念

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相互间的接触,但其间以迁徙、互市、和亲为中介的交住

和互补,乃至通过战争而数度完成的农业区和牧业区统一的伟业,实际上是游

牧与农耕两种不同社会经济文化的碰撞,也由此成为相互间不断借鉴与融合的

主流。

“中国古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间关系的基础是经济上的互补性,这种互

补性关系的形成是由不同文化所分布的自然环境决定的。而不同生态环境下生

计方式的差异又决定着互补关系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c 一方面,北方游牧民

族周期性的南下所带来的北方民族那种充满活力的刚劲气质和欧亚大陆的异域

文明,一次次成为中原稳健儒雅的农耕文化的补强剂,并被融化吸收。尽管相

互间一次次的逐鹿中原,必然会给双方,尤其是给中原带来痛苦和灾难,甚至

造成社会的停滞或倒退,但最终,也确实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一次又一次地变异

更新。另一方面,在农耕文化的气氛中,游牧民族反复地内聚和进入中原,自

身反倒是一次次被中原同化,并最终融入其中。如匈奴、突厥、丁零、吐谷浑、

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等游牧民族,其建立的北方政权或统一王朝的基

本政治制度和礼乐文化,或多或少都基于中原农耕文化基础之上。尽管这些政

权都保存有许多明显的本民族性,但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在“愿意让步和合作,

以及不遗余力建立起来的一个稳固的”集权体系,以及对宗教信仰的宽松态

度a 上。这也极度地外展了华夏农耕文明的传播界限。

游牧与农耕两个民族间的撞击与争锋,从根本上讲也不同于外族的侵略。

其间的对垒与冲突,往往以迁徙、聚合、和亲为结局。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生、

起源和许多文化方面的肇启,都可以追溯到黄帝或黄帝时代。在特殊的历史和

文化背景下,黄帝推进着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的发展。《山海经·海外北经》

记载了炎黄两个部落的战争,《山海经·海内经》中还详细叙述了炎帝、黄帝、

舜的世系,这些实际上反映了炎黄两个古族逐渐融合共同构成为华夏族的史实。

不论是海内还是海外,“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山海经·大荒西经》),

由此可见,作为凝聚古代华夏和中华民族团结精神纽带的黄帝,其在先民心目中

的崇高地位。秦汉以后,长城地带不仅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长期对垒的界标,

同时也是二者之间通过战争、迁徙、让步、和亲、互市、合作等中介形式,实

行经济互补和文化互鉴交融的纽带。战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和汉唐开辟

通西域的“丝绸之路”,都可以说是两种文明间的精妙结晶。

在民族关系上,中国古代历来推崇文治教化,主张协和万邦。《尚书·尧

典》中说,帝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由此以后,这不仅促进了中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传统,也成为

中国文化的基因与核心价值之一。事实上,从公元前三千年开始,一直到公元

十五六世纪止,人类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都是在农耕与游牧这两大世界的对垒

与融合之中过来的。总之,在长达数千年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农耕文化与游牧

文化作为两种最基本的经济类型,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

源泉。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长期的相互搏击冲撞和交汇融通,不仅铸就了中华

民族经久不衰的内聚伟力,同时也构成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展开
目录

绪 论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及观点

二、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特质

第一章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环境

一、自然:地理环境,丰富多元

二、经济:农耕游牧,融合互补

三、社会:血系宗法,伦理维系

第二章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渊源

一、易学:一阴一阳,反复其道

二、儒家:仁民爱物,以人为本

三、道家:道生万物,道法自然

四、墨家:兼爱非攻,节俭不靡

五、法家:好利恶害,既智且仁

六、农家:粟而后食,适时而作

七、楚骚:民神同位,草木知情

八、禅宗:自然本性,万物融通

第三章 中国传统生态行为践行

一 复用:再造再生,循环互利

二、节用:安分知足,节约俭省

三、积蓄:尚力尚勤,积渐蓄储

四、和谐:和合共生,万物亲和

五、恒道:天地之道,恒久不已

第四章 中国传统人居生态营造

一、观念:天人合一,天地同构

二、选址:藏风聚气,阴阳相济

三、格局:聚族而居,尚中致和

四、用材:因时因地,自然亲和

五、结构:格物穷理,诚实木构

六、装饰:悠然纯朴,察于天地

第五章 中国传统人居生态典范

一、城镇:相土尝水 象天法地

二、村落:顺应自然,择吉而居

三、住宅:因地制宜,因材致用

四、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