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能源革命推动珠三角开放发展
0.00     定价 ¥ 98.00
长沙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690760
  • 作      者:
    陈勇,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能源革命推动珠三角开放发展》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2035)——能源革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下设的第四课题“能源革命推动珠三角开放发展”的研究成果。《能源革命推动珠三角开放发展》根据珠三角开放发展的实际需求,剖析能源供给、消费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梳理开放发展与能源革命之间的关系,分析能源革命对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推动作用。同时,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的实际,结合地区能源未来发展需求,制定了珠三角中长期阶段发展目标及路线图,提出了珠三角能源转型发展的相关措施及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珠三角地区发展总体情况
  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地域及生态环境特征
  一、区域特征与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Pearl River Delta),简称珠三角,由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及其支流潭江、绥江、增江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是中国南亚热带*大的冲积平原。珠三角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植被为热带季风雨林。珠三角是南亚热带性三角洲,与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不同,地貌水文上为多汊道的良好水网,宽广深水河道也众多。气候和植被方面,热量和辐射丰富,植被生长旺盛,动物种类繁多,对农牧渔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之势。
  珠三角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称为“南海丝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过人口和经济要素高度集聚,珠三角的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形成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又具有岭南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成为我国三大城镇密集的地区之一。2008年通过国务院审批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指出,珠三角范围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以及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惠州7个地级城市。自《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实施以来,珠三角地区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有力推动了“广佛肇+韶清云”(广州、佛山、肇庆+韶关、清远、云浮)、“深莞惠+汕尾、河源”(深圳、东莞、惠州+汕尾、河源)、“珠中江+阳江”(珠海、中山、江门+阳江)三个新型都市群发展理念率先实现一体化。2019年2月18日,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二、地区生态环境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率先探索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在生态建设、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生态建设方面,建成区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逐年增加,休闲绿地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稳定;生态保护方面,实施了节能减排、治污保洁、珠江综合整治等一批重大工程,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得到有效控制,逐步建成区域空气监控网络等,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生态修复方面,实施了国土矿山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局部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同时,耕地资源流失得到基本控制,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缓解,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得到加强。
  珠三角作为人口密集区和经济发达地区,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各种生态危机风险因素明显增多,生态安全仍面临着威胁和挑战,主要有:珠三角城市化及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非农建设快速增长,导致区域自然生态空间减少和破碎化;珠三角过度的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干扰,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及城市生态系统等的生态服务功能逐年下降;粗放的土地利用模式和高强度的开发模式、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存在区域生态赤字普遍存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增大、生态安全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等问题。
  针对珠三角生态环境问题,为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能力,提升环境承载力,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有关二氧化碳及污染物控制的规划。我国提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广东省提出“十四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全省努力实现碳达峰,以此缓解环境发展方面的约束。
  第二节 珠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一、人口发展情况
  珠三角地区2018年的常住人口为630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5%,占广东省总人口的55.5%,是北京和上海人口总和的1.3倍。在人口的区域分布方面,人口向珠三角集聚的态势仍十分明显。2018年广东省常住人口区域分布总格局按人口数量排列依次为: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北部生态发展区,分别占全省人口总量的55.5%、29.6%和14.9%。珠三角9市既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核心区域,也是常住人口数量增幅*大、增长速度*快的区域。图1-1显示2000~2018年各市人口的增长趋势。2010~2018年人口年均增速为1.5%。2018年珠三角核心区人口数量比2017年增加150.45万人,其中,广州、深圳两市常住人口增幅占同期全省以及珠三角核心区常住人口增量的51.1%和60.1%。同时,珠三角9市常住人口占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总量的88.6%;从人口密度而言,珠三角人口密度从2000年的783人/km2增至2018年的1150人/km2,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倍。人口密度*大的深圳达到6522人/km2,其次是东莞、佛山和广州,分别为3411人/km2、2082人/km2、2056人/km2;从城镇化率来看,2018年珠三角核心区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5.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6.3个百分点,珠三角核心区已经媲美成熟的发达国家水平。
  图1-1 珠三角地区各城市人口发展情况
  二、经济发展情况
  珠三角地区在全国乃至在全世界影响力非常突出,被誉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球出口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世界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之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内乃至国际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基地等。图1-2显示2000~2018年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2018年珠三角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1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8.6倍,珠三角生产总值占广东省的83.3%、占全国的9.0%,是北京和上海经济总和的1.26倍。珠三角9市中广州和深圳生产总值占比达到58.1%,按城市群来比较,“广佛肇”占43.2%、“深莞惠”占45.1%、“珠中江”占11.7%。2000~2018年珠三角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0%左右,由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发展速度下降较快,由2010年的15.5%下降到2018年的7.1%。
  图1-2 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经济发展情况
  从各城市产业构成看,地区生产总值较高的发达城市第二产业占比均较高(图1-3)。佛山、东莞及惠州等城市承担着广州、深圳制造业转移的产业布局任务。而广州和深圳则继续发挥对外服务贸易中心作用,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比高达71.7%和58.8%,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相较于其他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较低的肇庆、江门地区的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仍然占据相对较大比重,未来可在第一产业规模上发展现代农业。此外,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内地城市群中的领先优势继续扩大,佛山在机械设备等工业制造行业逐渐发力,产业布局日渐合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也赶超广州,排名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第二;从各城市产业结构梳理来看,区域内已建设成完善的制造业体系。由深圳、广州中心城市辐射而形成的产业圈影响力逐渐扩大。但大多数城市仍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产业定位不明确,过去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中同质化竞争的现象仍然存在,城市融合度不高。而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提出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基础上实现*大程度的区域整合。在创新经济驱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带动下,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应有效利用现有的制造业优势,一方面向高端产业链转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展金融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经济。
  图1-3 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经济产业结构
  第三节 珠三角能源供应情况
  一、煤炭供应
  自2005年关闭韶关的煤矿产业以来,广东省已退出了产煤领域。广东省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属于经济和能源消费大省/地区,但又是我国外调煤炭重点消费省份与地区之一,煤炭的来源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部地区。由于原煤储量分布不均,广东省的煤炭一直靠“西煤东调”和“北煤南运”来调配资源,煤炭调运多元化势头增强,国内资源和进口煤炭齐头并进,煤炭调入主要来自北方港口下水的神木系列、山西优混系列、伊泰煤炭等,煤炭进口主要以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进口煤为主。由于我国煤炭进出口关税政策的导向性调整、鼓励进口的延续,以及广东省在我国距离国际主要煤炭出口国的运输航线*短的地理优势,进口煤炭价格一般低于国内煤价,外贸进口煤成为煤炭市场的重要供给来源,主要来源于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少量来自越南、俄罗斯等国家。
  二、油品供应
  珠三角地区加工的原油主要来源于南海油田、进口和外省调入,主要通过输油管道和海运到港口供应。珠三角内建成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简称广州石化)、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惠州炼油分公司(简称惠州炼化)两家大型炼油化工企业,生产汽油、柴油、煤油等燃料及化工原料,原油加工能力为3520万t/年,其中广州石化供应1320万t/年、惠州炼化供应2200万t/年。
  三、天然气供应
  截至2017年,珠三角地区形成进口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跨省长输管道天然气和海上天然气等“多源互补、就近供应”的供气格局,建成天然气供应项目7个,分别是深圳大鹏、中海油深圳迭福、中海油珠海金湾、中石油二线广东段、珠海横琴岛海上天然气管道、高栏港海气管道和东莞九丰等,供应能力达到每年401亿m3。珠三角天然气主干管网长约2200km,依次由珠海、江门至肇庆,过清远连接广州,至中东部东莞和惠州,初步形成珠三角内外环网,连接粤西北地区的输气网络格局。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整个广东省LNG消费量达220亿m3,消费量远低于供应能力,需加强优化布局,避免未来LNG接收站产能过剩。
  四、电力供应
  电力对外依存度约占50%。珠三角地区除珠海以外的所有城市的电力都需要外供,来源为省外西电以及由粤东西北调入。2017年珠三角地区全社会用电量为4423亿kW h,本地自供电为2209亿kW h,自给率仅为49.9%。珠三角地区电力总装机容量为5232万kW,其中煤电占49.7%、气电占31.3%、核电占11.7%、可再生能源占7.3%。总体而言,珠三角地区电力发展趋势是煤电比重逐步下降,同时气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及供应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
  (1)化石能源发电装机。燃煤发电由于部分燃煤发电机组供电煤耗较高,很难与珠三角地区外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高效机组竞争发电小时数。尽管燃气发电装机容量较高,但天然气价格高导致发电成本高于气电上网电价,燃气发电无积极性,双重原因导致粤港澳大湾区内发电装机能力只发挥了总装机容量的30%。
  (2)核电装机。2017年珠三角地区的深圳有612万kW核电在运行,珠三角外的阳江有432万kW装机在运行。深圳、惠州、江门、阳江和汕尾等地区已在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珠三角地区发展总体情况 1
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地域及生态环境特征 1
第二节 珠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2
第三节 珠三角能源供应情况 5
第四节 珠三角能源消费特点 8
第五节 珠三角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14
第二章 珠三角开放发展需要能源革命 17
第一节 珠三角开放发展的背景及内涵 17
第二节 珠三角开放发展与能源革命 19
第三节 珠三角开放发展对能源革命的要求 23
第三章 能源革命的推动作用与情景分析 26
第一节 能源革命的基本思路与内涵 26
第二节 能源革命对珠三角开放发展的推动作用 28
第三节 珠三角中长期能源发展情景 32
第四章 珠三角能源革命路线图 41
第一节 总体思路 41
第二节 到2025年能源结构优化期 41
第三节 到2035年能源结构变革期 42
第四节 到2050年能源结构定型期 43
第五节 主要发展指标 43
第五章 能源革命推动绿色集约发展 44
第一节 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44
第二节 打造中高级能源消费结构 47
第三节 深入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 50
第六章 能源革命推动清洁低碳新体系构建 54
第一节 存量优化 54
第二节 增量革命 57
第三节 用能转型 60
第四节 智慧管理 63
第七章 能源革命推动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 66
第一节 优化开发区域的能源革命 66
第二节 重点开发区域的能源革命 68
第三节 限制开发区域的能源革命 70
第四节 禁止开发区域的能源革命 71
第八章 能源革命推动区域空间整体规划 73
第一节 城市区域能源革命 73
第二节 产业集聚区能源革命 74
第三节 中央商务区能源革命 76
第四节 居民生活区能源革命 77
第九章 能源革命促进管理体系现代化 81
第一节 构建有效竞争的能源市场体系 81
第二节 建立能源价格形成与成本审核机制 82
第三节 促进城市间能源要素自由流动 83
第十章 保障措施与建议 85
参考文献 8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