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本科教学版·原书第9版)
0.00     定价 ¥ 89.00
长沙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11690702
  • 作      者:
    [美]罗杰 S.普莱斯曼(Roger S. Pressman),[美]布鲁斯 R.马克西姆(Bruee R.Maxim)
  • 译      者:
    王林章,崔展齐,潘敏学,王海青,贲可荣,等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罗杰·S. 普莱斯曼(Roger S. Pressman)<br />软件工程界国际知名的顾问和作家,作为工程师、经理人、教授、演讲家和企业家奋战在这一领域近50年。他现任一家咨询公司的总裁,致力于协助企业建立有效的软件工程实践;还是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的创始人,专注于为特斯拉汽车设计和生产配件产品。<br />布鲁斯·R. 马克西姆(Bruce R. Maxim) <br />作为软件工程师、项目经理、教授、作家和咨询师,拥有超过30年的从业经验,研究兴趣涉及软件工程、用户体验设计、游戏开发和工程教育等领域。他曾任某游戏开发公司的首席技术官,现任密歇根大学迪尔伯恩分校教授,为该校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建立了游戏实验室。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自第1版出版至今,近40年来在软件工程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第9版继承了之前版本的风格与优势,全面系统地讲解软件过程、建模、质量与安全、软件项目管理等知识,涵盖相关的概念、原则、方法和工具,并且提供了丰富的扩展阅读资源和网络资源。同时,本书调整了篇章结构,使内容更加简洁,更适于教学。本书是面向本科生的版本,保留了完整版中的基础内容,压缩或删除了一些高级内容,更加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的软件工程课程教材。<br><br>

展开
目录

改编者序<br/>译者序<br/>前言<br/>作者简介<br/>第1章 软件与软件工程    1<br/>1.1 软件的本质    3<br/>1.1.1 定义软件    4<br/>1.1.2 软件应用领域    5<br/>1.1.3 遗留软件    6<br/>1.2 定义软件工程学科    6<br/>1.3 软件过程    7<br/>1.3.1 过程框架    7<br/>1.3.2 普适性活动    8<br/>1.3.3 过程的适应性调整    9<br/>1.4 软件工程实践    9<br/>1.4.1 实践的精髓    9<br/>1.4.2 通用原则    10<br/>1.5 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    12<br/>1.6 小结    13<br/>习题与思考题    13<br/>第一部分 软件过程<br/>第2章 过程模型    16<br/>2.1 通用过程模型    16<br/>2.2 定义框架活动    18<br/>2.3 明确任务集    19<br/>2.4 惯用过程模型    19<br/>2.4.1 瀑布模型    20<br/>2.4.2 原型开发过程模型    21<br/>2.4.3 演化过程模型    22<br/>2.4.4 统一过程模型     24<br/>2.5 产品和过程    26<br/>2.6 小结    27<br/>习题与思考题    27<br/>第3章 敏捷和敏捷过程    29<br/>3.1 什么是敏捷    30<br/>3.2 敏捷及变更成本    30<br/>3.3 什么是敏捷过程    31<br/>3.3.1 敏捷原则    31<br/>3.3.2 敏捷开发战略    32<br/>3.4 Scrum    32<br/>3.4.1 Scrum团队和制品    34<br/>3.4.2 冲刺规划会议    34<br/>3.4.3 每日Scrum会议    34<br/>3.4.4 冲刺评审会议    35<br/>3.4.5 冲刺回顾    35<br/>3.5 其他敏捷框架    35<br/>3.5.1 XP框架    36<br/>3.5.2 看板法    37<br/>3.5.3 DevOps    38<br/>3.6 小结    39<br/>习题与思考题    40<br/>第4章 推荐的过程模型    41<br/>4.1 需求定义    44<br/>4.2 初步体系结构设计    44<br/>4.3 资源估算    45<br/>4.4 首次原型构建    46<br/>4.5 原型评价    48<br/>4.6 继续与否的决策    49<br/>4.7 原型演化    50<br/>4.7.1 新原型范围    51<br/>4.7.2 构建新原型    51<br/>4.7.3 测试新原型    51<br/>4.8 原型发布    52<br/>4.9 维护发布软件    52<br/>4.10 小结    54<br/>习题与思考题    55<br/>第5章 软件工程的人员方面    56<br/>5.1 软件工程师的特质    56<br/>5.2 软件工程心理学    57<br/>5.3 软件团队    58<br/>5.4 团队结构    59<br/>5.5 社交媒体的影响    60<br/>5.6 全球化团队    60<br/>5.7 小结    61<br/>习题与思考题    61<br/>第二部分 建模<br/>第6章 理解需求    64<br/>6.1 需求工程    65<br/>6.1.1 起始    65<br/>6.1.2 获取    65<br/>6.1.3 细化    66<br/>6.1.4 协商    66<br/>6.1.5 规格说明    66<br/>6.1.6 确认    67<br/>6.1.7 需求管理    67<br/>6.2 建立根基    68<br/>6.2.1 确认利益相关者    68<br/>6.2.2 识别多重观点    68<br/>6.2.3 协作    68<br/>6.2.4 首次提问    69<br/>6.2.5 非功能需求    70<br/>6.2.6 可追溯性    70<br/>6.3 获取需求    70<br/>6.3.1 协作收集需求    70<br/>6.3.2 使用场景    73<br/>6.3.3 获取工作产品    74<br/>6.4 开发用例    74<br/>6.5 构建分析模型    77<br/>6.5.1 分析模型的元素    78<br/>6.5.2 分析模式    79<br/>6.6 协商需求    80<br/>6.7 需求监控    81<br/>6.8 确认需求    81<br/>6.9 小结    81<br/>习题与思考题    82<br/>第7章 需求建模——?一种推荐的方法    83<br/>7.1 需求分析    84<br/>7.1.1 总体目标和原理    84<br/>7.1.2 分析的经验原则    85<br/>7.1.3 需求建模原则    85<br/>7.2 基于场景建模    86<br/>7.2.1 参与者和用户概要文件    86<br/>7.2.2 创建用例    86<br/>7.2.3 编写用例    89<br/>7.3 基于类建模    91<br/>7.3.1 识别分析类    91<br/>7.3.2 定义属性和操作    93<br/>7.3.3 UML类模型    94<br/>7.3.4 类–职责–协作者建模    96<br/>7.4 功能建模    98<br/>7.4.1 过程视图    98<br/>7.4.2 UML顺序图    99<br/>7.5 行为建模    100<br/>7.5.1 识别用例事件    100<br/>7.5.2 UML状态图    101<br/>7.5.3 UML活动图    102<br/>7.6 小结    104<br/>习题与思考题    105<br/>第8章 设计概念    106<br/>8.1 软件工程中的设计    107<br/>8.2 设计过程    109<br/>8.2.1 软件质量指导原则和属性    109<br/>8.2.2 软件设计的演化    110<br/>8.3 设计概念    111<br/>8.3.1 抽象    111<br/>8.3.2 体系结构    112<br/>8.3.3 模式    112<br/>8.3.4 关注点分离    113<br/>8.3.5 模块化    113<br/>8.3.6 信息隐蔽    114<br/>8.3.7 功能独立    114<br/>8.3.8 逐步求精    115<br/>8.3.9 重构    115<br/>8.3.10 设计类    116<br/>8.4 设计模型    118<br/>8.4.1 设计建模原则    119<br/>8.4.2 数据设计元素    120<br/>8.4.3 体系结构设计元素    120<br/>8.4.4 接口设计元素    120<br/>8.4.5 构件级设计元素    122<br/>8.4.6 部署级设计元素    122<br/>8.5 小结    123<br/>习题与思考题    124<br/>......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