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社会建构论视野的文化科技创新研究
0.00     定价 ¥ 48.00
长沙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1718387
  • 作      者:
    陈思
  • 出 版 社 :
    东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社会建构论视野的文化科技创新研究》从社会建构论出发,阐述社会建构论视野下的文化科技创新的内涵与功能。为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的实践奠定基础,关键问题在于准确把握文化科技创新的理论内涵。首先,从文化科技创新的关键概念着手,解读文化与文化产业,科学与技术的概念。其次,分析文化科技及文化科技体系的含义与构成。进一步分析了创新、科技创新与文化科技创新的理论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文化科技创新的重要功能。
  分析了文化科技创新本质的社会过程性,界定了文化科技创新的行动者,包括文化科技创新的主体和文化科技创新的对象,建构了文化科技创新的行动者网络。通过创新主体的异质性、创新对象的灵活性、创新活动的对称性提出了文化科技创新的社会行动诠释。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化科技创新是基于文化和科技深入结合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是功能和魅力有效结合的创新,这种深人的融合有效地确保了文化和科技两者长期处在互利共存的良好状态中。而割裂状态及较低层次的相互结合均无法达到这一状态,因此它们常常是十分不合理的。于现代科技元素而言,有机性明确众多新的要求,文化资源得以顺利转变成相应的产品、文化科技产品增大附加值和相应的效益都以现代科技的有机性为前提。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可首先从高新科技向文化层面的具有一定目的性的切人点出发。亦即当传统文化于科学层面的进步面临困难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便会将侧重点置于增量方面以此去建立一个新型的文化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技术集成就是一个有效的切入点,模式创新即为它的关键目的。此非但意味着现有的技术硕果能够获得充分的运用,技术集成创新实现了进步,此外,还意味着就文化层面而言,科技含量和技术变得更加成熟,同时管理观念、服务办法等同样获得了不小的进步。当代社会,极其看重技术,文化含义框架的变更也大多源自表达行为的变更。对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经济”,需要有深入的认识。创意要求基于文化存在及进步这两个基本点,所以,它通常出现于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此类经济模式有这样的特点:把文化创意作为关键,把知识产权保护作为途径,最终创造出的产品及服务有着极高文化价值和技术水平的顶尖途径,进而拥有产业自生本领。
  “自主能力”象征地寄予一个相当开放、充满可能性的市场中,一个公司寻常的经营,市场当中的投资人员可以承认的一类预期收益率。高新科技选择性地迈入文化领域,其本质就是建立起一个新型的商业模式。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带动起人们的文化消费,进而确保行业具备“可行性”,同时愈发地在文化产业分类方面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新兴技术和文化创意观念两者间的关系是人们目前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商业的成功与否、自生能力的提升等都与这个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苹果公司成功的案例就能够有效地体现这一点。苹果产品就是文化和科技深入结合的一种典型代表,尽管乔布斯出现了很多次失败,但因为其一直清楚地认识到高新技术和大众文化理念之间的关联,最后取得相当满意的结果。
  第二,文化科技创新拥有的创新内涵,在产业实践方面可被解释成从功能创新向文化价值创新的转变。
  熊彼特曾给出五种不同的创新类型,分别为产品、流程、材料、组织以及市场;德鲁克则指出,创新实际上便是指让资源具有一种新的能力,进而创造出一定的财富的活动;而依据经济合作组织理论,创新可被划分成涵盖过程创新等在内的四种不同类型。上述各种创新其实是关于“硬”或“功能性”的创新,它强调的是产品在功能性层面实现的创新。硬创新是一种只突出科技本身的创新。保罗·斯通曼则率先给出了软创新这一概念,表示此为这样一种创新即“主体使得产品以及服务感受、审美观点、知识获取非功能性表现发生改变”。其呈现出一种相当明显的文化价值取向。
  随着当代经济的持续进步,大众就公共领域里那些呆板、常年如一的职业岗位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同样他们也愈加希望可以实现深度的交流,此文化心态在之前的环境下是很难实现的,而如今的社会中它有了可以实现的基础。就此角度而言,当前,全世界的传统行业皆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要使得传统行业的商品及服务承载内容,同时纳入至内容战略中去。文化战略正在逐步地成为公司治理和地区进步的一类新的办法。软创新就是根据商品文化特点进行的一类创新,一类能够改进或者增加商品价值的创新。其终极目标即实现更加丰富的文化价值,换句话说,就是由科学-技术-产品-商品,最后进入市场实现商业化,达到文化资本投资收益的一个过程,创建文化消费市场,进而满足大众的文化心理。
  通常而言,文化价值是一类表现价值,抑或说是一类审美价值,它包含着三类不同的形式:敬仰、展示和体验。①这类价值只能凭借“软创新”才能够成为现实。“软创新”即将现实生活中的欣赏对象当作先导的一类创新。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一、关于文化产业及发展的研究
二、关于科技创新的研究
三、关于文化科技创新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二章 文化科技创新的概念与理论阐释
第一节 文化科技的本质及体系解读
一、文化科技的本质
二、文化科技的基础科学体系
三、文化科技的基础技术体系
四、文化科技的专业技术体系
第二节 文化科技创新的概念解析
一、科技创新的本质及路径
二、文化科技创新的内涵
三、文化科技创新的功能
第三节 社会建构论文化科技创新的理论假设
一、理论假设之一:文化科技创新企业主体论
二、理论假设之二:文化科技创新是特殊的社会行动
三、理论假设之三:文化科技创新社会行动系统论
四、文化科技创新社会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三章 文化科技创新本质的社会过程性
第一节 文化科技创新的行动者分析
一、文化科技创新的行动者
二、文化科技创新的行动者价值分析
三、文化科技创新的行动者网络建构
第二节 文化科技创新的社会行动诠释
一、创新主体的异质性
二、创新对象的灵活性
三、创新活动的对称性
第三节 作为社会过程的文化科技创新
一、过程论的基本观点
二、过程论中的技术创新
三、文化科技创新的社会过程性

第四章 文化科技创新结构的社会系统性
第一节 文化科技创新的社会系统要素
一、知识要素
二、人才要素
三、环境支撑要素
四、科技服务要素
第二节 文化科技创新的社会系统模型
一、网络结构模型
二、利益博弈模型
三、组织学习模型
第三节 作为社会系统的文化科技创新
一、社会一技术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二、社会系统论的文化科技创新
三、文化科技创新的社会系统性

第五章 文化科技创新扩散的建构演化性
第一节 建构演化的理论演进
一、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创新演化
二、社会建构论的创新演化
三、两类演化的差异与融合
第二节 文化科技创新的网络分析
一、文化科技创新的生成网络
二、文化科技创新的扩散网络
三、文化科技创新的集群网络
第三节 文化科技产业集群的建构
一、文化科技产业的资源共享
二、文化科技产业的区域共建
三、文化科技产业的合作竞争
四、文化科技产业的协同创新

第六章 文化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整合性
第一节 文化科技创新社会整合的基本观点
一、科技社会整合的基本概念
二、文化科技的社会整合对象
三、文化科技的社会整合机制
第二节 文化科技创新的社会整合过程
一、文化需求对文化科技创新的拉动
二、文化创意对文化科技创新的推动
三、文化观念对文化科技创新的影响
第三节 文化科技自主创新的社会整合模式
一、文化科技基础科学的原始创新
二、文化科技基础技术的集成创新
三、文化科技专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创新
四、文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协同

第七章 我国文化科技创新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我国文化科技创新的现状与特点
一、文化科技创新政策以政府为主导
二、文化科技创新市场以需求为引导
三、文化科技创新以文化资源为底蕴
四、文化科技创新以后发优势为基点
第二节 我国文化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自主创新意识较差
二、文化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三、文化科技创新转化率低
四、文化科技创新基础研究薄弱
五、文化科技创新设施建设不均衡
第三节 我国文化科技创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文化科技创新主体的社会角色不明确
二、文化科技创新的社会体制机制矛盾突出
三、文化科技创新扩散的社会渠道不畅
四、文化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整合方式失位

第八章 我国文化科技创新的社会建构策略
第一节 培育文化科技创新主体的社会体系策略
一、以文化科技企业为创新主体
二、形成“政、产、学、研、用”合作网络
三、培养优秀文化科技创新人才
四、建构多重文化科技创新风险投资主体
第二节 形成文化科技创新机制的社会系统策略
一、培养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
二、建立市场主导的激励机制
三、健全国家财政支撑政策
四、畅通多种融资渠道机制
第三节 型塑文化科技创新扩散的社会演化策略
一、制定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二、促进重大项目科技攻关计划实施
三、确立知识产权对创新者的保护
四、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区域化建设
第四节 增强文化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整合策略
一、重视文化科技创新产品设计理念
二、加强文化科技创新产品制造能力
三、增强文化科技创新产品营销手段

第九章 结论
第一节 文化科技创新的社会建构性分析
第二节 我国文化科技创新的社会建构策略选择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