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认识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1 什么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从呼吸道侵入、感染而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多发于冬、春两季,有传播迅速、流行性强的特点。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起病急,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畏寒、流涕、头痛、全身乏力等,还可伴有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和(或)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器官衰竭、休克,甚至导致死亡。
2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种类?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百日咳、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都属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3 什么是病原体?
病原体是指造成机体致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蠕虫。病原体属于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为动植物和人。能感染人的微生物超过 400种,它们广泛存在于人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肤中。
4 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有哪些?
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主要有病毒和细菌。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等病毒病原体;细菌包括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细菌病原体。
5 该类疾病如何传播?
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飞沫、尘埃)传播和接触传播。
空气传播:患者或病原体携带者在呼气、打喷嚏或咳嗽时,病原体经口鼻排出,易感者吸入后可引起感染;接触传播:易感者直接或间接接触携带病原体的分泌物、血液、体液或排泄物时,有可能造成感染。
6 什么是流行病
流行病指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广泛蔓延、感染众多人口的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脑膜炎、霍乱、SARS、禽流感、COVID-19等。
7 形成流行的条件有哪些?
传染病形成流行的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又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8 什么是家庭聚集性病例?
家庭聚集性病例指在较短时间内,在家庭小范围内出现2例及2例以上相同病原体感染的确诊病例,且病例间存在因密切接触导致的人际传播可能性或因共同暴露而感染的可能性。
9 如何避免家庭聚集性发病?
(1)无家人感染时,家庭预防措施:①疫情期间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流动性差的公共场所或参加人员聚集活动,减少感染风险。②居室保持清洁,勤开窗,多通风,每日通风 2~ 3次,每次不少于 30分钟。③保持良好卫生和健康习惯。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口杯等,保持家居、餐具清洁。④主动做好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家庭备置体温计、一次性口罩、家庭消毒用品,废弃口罩丢弃于专用收集箱。⑤随时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物品;饭前、便后、外出后、进食前、咳嗽或打喷嚏后、双手弄脏后、制备食品前后及期间、接触动物后应立即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或用含乙醇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双手减少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口鼻,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桶内。⑥外出佩戴口罩。外出前往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时,可佩戴普通医用口罩,外出就医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2)有家人感染时,家庭处理措施:①出现症状的家庭成员应佩戴口罩尽快就医,与无症状的其他家庭成员保持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条件允许情况下单间居住。②若家庭中有人被确诊,其他家庭成员如果经判定为密切接触者,应及时报告社区工作人员并配合接受集中隔离观察。③居家隔离观察的,应尽量与家人分住所居住或分房居住,单间隔离,并做好日常消毒。同房居住的全部家庭成员都要戴好口罩,减少与隔离人员的接触,关闭中央空调,坚持开窗通风。④防护消毒要到位。家庭成员要避免接触可疑症状者身体分泌物,对有症状的家庭成员经常接触的地方和物品进行消毒;不要共用个人生活用品,分餐进食,对门把手、桌椅等重点部位用 75%乙醇或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