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目前国内少数由临床一线医生撰写的叙事医学作品,作者深入基层医疗多年,不论是对疾病的诊治,还是对患者心理的把握与理解,都具有丰富的经验。本书试图从“内在理路”去审视现代医学,从医学最初的人文关怀出发,用“平行病历”的方式去重新书写与患者有关的一切,在讲述这些故事的过程中透露出医生的“初心”和最珍贵的“仁心”,对于国内医学人文的写作与普及,十分珍贵。
作者的身份随着她的从医经历一直在变,从小镇医生的女儿,到校医、烧伤科医生,再到去进修,最后到成为一名社区医生,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她作为医生在人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变化,以及面对不同患者的多元视角与反思;作者自身的职业路径也不断明朗,这与国内医学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不论是作为颇具自传性质的医学生涯的阶段性总结,还是记录多年所经历的基层医疗事业的变迁,这部作品对于医学生、医生或是广大读者都是很有价值的。
《剑桥医学史》中有这样一句话:“现在这个时代医学成绩斐然,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活这么长时间,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活得这么健康,但遗憾的是,依然有很多人甚至医生自己在表达对医疗的不满和怀疑。”
本书是一本充满温度的医患故事案例集。作者是一位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全科医生,承担着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的主要部分。无论是居民慢性病管理,还是应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者都处在工作的第一线。通过从医的亲身经历,作者从叙事医学的角度出发,用“平行病历”的方式,书写医患之间的故事。在医院里,作者时刻面对患者的疼痛、苦难和生死挣扎,她看到即便是在最悲伤绝望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仍闪耀着。
序言
自序
第一章|女承父业
女承父业
记忆中的女医生
不是每一位医生的成长都一帆风顺
第二章|别样的大学生
闽南哥
思想开放的漂亮女生
患宫外孕的女生
患卵巢肿瘤的女生
患肺结核的男生
一位长期发热的男生
“甲流”那年
大学记忆
第三章|F医院的记忆
阿伊莎
贝琳娜
代价
幸存者的最后时光
人各有命
我在烧伤科的最后一位病人
第四章|进修见闻
院领导的朋友来看病
我们能为这样的病人做些什么?——纵隔型肺癌患者家耳
钱太贵
住在高干病房里的女人
第五章|社区里的故事
殉情男女:有些错,一旦犯了,就是阴阳两相隔
失败的出诊:对于放弃治疗想要回家的病人,社区能做些什么?
面对空巢老人,我们该如何尽责?
慢病和康复
疫情时期
结束语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这是我读过的第一部由社区医生写就的纪实录,对我来说,本书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记录了我国社区医疗卫生状况的改变,也从侧面描绘了我国基层医疗发展的“社会史”。
——郭莉萍(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叙事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的影子,也许是熟悉的亲友,也许是并肩作战的同行,也许就是我们自己。我想,这本书值得一读。
——凌锋(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
陈医生没有刻意要表达什么大的人生道理,但读者会发现,她以平行病历的叙事方式在不经意间已经传递出了很多……
——潘天群(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劳者歌其事,自《诗经》以降,中国文学始终坚持书写现实、审视当下的优良传统。纤弱女子陈妙玲,用秀丽的文字写出了坚韧和悲悯,更展示了生命强大和社会良心。
——宋福聚(山西省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小说《赵氏孤儿》作者)
陈医生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健康意义和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希望有更多的医务人员深入到基层服务,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践行他们的医学使命,做百姓健康的守门人。
——吴月华(南京市卫健委二级调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书里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文学技巧,只是用质朴的文字,老老实实地记录了一个个其亲身经历的故事。但正是这样的故事具有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我甚至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来职业作家的作品或许会被忘却,但这种由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书写的真实故事却会长存,只要人性还在。
——顾前(作家、“紫金文学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