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模式节目本土化研究》:
对于真人秀节目来讲,后期剪辑的实质性作用就是用画面去呈现导演想要讲述的故事。吸引观众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故事,但通常真人秀节目以纪实为主,故事性并不是很强,除非刻意为之,节目的整体节奏也比较慢,很多观众很难有耐心看下去,这时就需要后期的剪辑团队对拍摄素材进行“二度创作”,这种“二度创作”往往会遵循导演的创作意图完成叙事内容。剪辑团队通过对故事的构造,借助情节的铺展,给节目的剧情设置一系列的悬念,从而吸引观众继续观看下去,并且始终心系结果。对于这种纪实类的节目来讲,剪辑是非常重要的“工具”,通过剪辑可以使原本比较单调的信息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也能够使原本被人忽略的一些信息点被放大。创作者常常会通过剪辑完成叙事。在真人秀节目中常见的剪辑手法有两种:传统剪辑和表现性效果剪辑。传统剪辑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将原本比较完整的纪实性画面进行剪切,将一些无用信息剔除,保留有效信息。这种剪辑手法经常适用于访谈节目和新闻节目,但是在真人秀节目中最常用的往往是表现性效果剪辑,因为这种剪辑方法会使内容更加鲜活,是一种艺术加工形式,可以强化故事的感染元素。例如在《中国好声音》中,就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中国好声音》这种才艺竞赛类节目常常会为了节目效果,将出场顺序和时间进行打乱剪辑,将节目中一些冗长无用的片段剪掉。调整出场顺序可以使节目的节奏更加紧凑,效果也能达到事半功倍。例如在《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的第一期节目中,就有这样的情况,第一个出场的是一位学生,她的出场让人尤为印象深刻,她被誉为“黄大嗓”,刚登台就把鞋子脱掉,光着脚以一首《Rolling in the deep》震撼了全场,被誉为“赤足女孩”。在节目中,那英更是脱掉鞋子光着脚在台上和她互动起来,使整个节目的氛围都更加热烈,现场一片躁动,很好地调动起观众的热情,为节目开了一个好头。但是透过节目中的一些信息我们就会发现,“黄大嗓”其实并不是第一位出场的选手,而是节目组有意通过剪辑将她放在第一个出场,这就是剪辑的作用,使节目的内容更加鲜活,节目的效果更加热烈,也使节目更具感染力。
对积累的大量节目素材进行后期加工和剪辑,可以运用一系列手法进行表现、叙事,比如说通过对比、交叉、平行等方法,强化节目的戏剧性。同时,利用悬念剪辑点、相似物体转场、时间冻结等剪辑手法,使节目的悬念感更强。在设置悬念时,剪辑师也常常会在最关键的时候放慢镜头,甚至不断地在多个镜头间来回切换,突出人物的情绪和周围人的反应,让观众伴随着节目的节奏一同屏住呼吸。剪辑时也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烘托节目氛围和人物的情绪,比如说利用字幕、音效、情感性的音乐等来突出强调人的情绪,甚至放大人的情绪。也会用一些搞笑的和具有网感的视听效果来包装节目,增强节目的喜剧效果。在很多竞赛类真人秀节目中常常利用这种剪辑手法,增加公布结果时的紧张感以及游戏过程中的紧张感等。
五大元素最初并不是来源于真人秀节目,但是当我们分析各种类型的真人秀节目后会发现,所有好看且受欢迎的真人秀节目一定少不了这五大元素,叙事永远是节目中吸引观众的最大武器。有了故事性,节目内容才会对观众产生黏性,也才会吸引观众继续关注下去,那么这种黏性究竟从何而来呢?这就需要在前期策划中多下一些功夫,需要根据不同的节目类型、播出平台,并针对不同的受众订制独特的内容,并通过规则的设置、规定情境和规定人物关系的选择来帮助节目完成叙事,通过悬念的设置、冲突、竞争来使节目的对抗性更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