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影响着个人教育投资回报实现、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本书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高校置于古典经济学的供求系统框架内,将大学生就业问题归纳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问题。分析了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这一特殊供求系统的特点,解析了供求“对接”的运行机制,并借用劳动经济学中的均衡和非均衡以及“自然失业率”的概念,阐述了这一系统运行的结果。同时,将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这一“显性”供求失衡问题和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高等教育与职业的不匹配”这一“隐性”供求失衡问题置于同一框架内,系统分析了供求失衡的现状及其原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112研究意义
1121理论意义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同物质资本投资相似,人力资本投资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投资回报率可高可低,甚至为零。实践证明,那些能够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有较强预见性,能够对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进行迅速调整的人,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要让接受高等教育这种人力资本投资获得较高的回报,就必须使高校人才培养同劳动力市场需求保持协调一致,这种协调一致主要表现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规格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协调一致,这是实现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同生产资料有效结合的根本方式。因此,研究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对接有利于丰富人力资本理论。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同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是高等教育外部理论所研究的主要内容,目前的研究成果中虽然涉及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但是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本书研究我国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矛盾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明确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利于丰富高等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1122现实意义
20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不再按计划分配,而是逐渐以买方市场为主导。目前来看,用人单位希望高校人才培养在层次、结构、规格方面更加贴近劳动力市场需求;高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也越来越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力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以解决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衔接问题;高校毕业生则希望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在工作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但是,目前我国的现实状况是,很多大学毕业生正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以及高等教育同职业的不匹配现象似乎比较严重。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一方面,对大学生个人和家庭而言将是巨大的人力资本损失,对国家而言则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失业很可能造成一些社会问题,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探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及其原因并提供一些政策建议,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缓解毕业生就业困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2研究现状及综述
13研究内容、方法、思路及结构安排
14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2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问题研究的理论借鉴
21人力资本与教育理论
22西方就业理论
23过度教育理论
24就业与产业结构理论
3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供求系统分析
31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供求系统的特征
32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的内涵及机制分析
33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结果分析
4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的历史考察
41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关系的历史演变
42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互动轨迹
43小结
5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状——显性失衡的角度
51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显性失衡的衡量指标
52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显性失衡程度分析
53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及用人单位分布情况分析
54小结
6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显性对接失衡原因分析
61总量性失衡角度的原因分析
62结构性失衡角度的原因分析
63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分析
64小结
7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隐性对接失衡分析——
高等教育同职业匹配问题研究
71研究思路
72研究设计
73数据分析
74高等教育同职业不匹配问题的原因分析
75小结
8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研究结论
82政策建议
附录高等教育同职业匹配问题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