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红,女,1982年生于湖南,经济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居民消费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消费经济学、劳动与人口经济学、应用微观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统计研究》《财贸经济》《南开经济研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pulation Studies》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基金1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2项、四川省社科基金2项,以及其他课题20多项,参与亚洲开发银行(ADB)国际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出版专著1部。获四川省第十七次、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科研奖项十余项。在《人民日报》经济版、《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财经报》《四川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10余篇,作为评论人多次应邀参与成都电视台有关消费和民生类访谈节目。兼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中国消费经济学会理事、四川省居民消费研究会理事、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议和结项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等。2017年被经济学家人物推选为中国女经济学家群体之一,2018年入选“四川省学术和科技带头人后备人选”和西南财经大学“光华百人计划”。
展开
——西南财经大学 王裕国教授
★扩大消费需求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该书注重收入分配等体制机制改革的系统性与扩大消费政策的互联互动,其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使用新的住户调查数据,从不同层面重点研究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的关系,如劳动收入份额、收入不平等、收入结构等体制机制障碍,以及城乡分割、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老龄化、财政分权等其他体制机制障碍与消费需求的关系。其次,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偏重于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较为稳健可靠。最后,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改革建议。
——山东大学 臧旭恒教授
★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但居民消费率仍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与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率变化的普遍规律不符。我国需要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该书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总需求水平和结构、收入差距与消费差距等基本特征事实为背景,以如何增强居民实际消费能力和释放潜在消费能力为两条研究主线,构建了基于“收入分配一提高实际消费能力”和“体制机制一提高消费意愿一释放潜在消费能力”传导路径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框架,各章分析均较为深入,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湖南师范大学 刘子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