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多年在山西临汾承包煤矿的工队长王博,回村竞选村主任并高票当选。
2014年村干部换届,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从煤矿包工队长到村干部,收入的巨大落差他是如何适应的?
脱贫攻坚的过程中,面对自己的亲三爸想当贫困户而力阻的他,是如何赢得家族的理解与支持的?
贫困户“户分三类、精准帮扶”的工作经验经木园村总结,立即在全县推广,甚至外省市县也纷纷前来取经,王博这个木园村的带头人,他是怎么做到的?
户分三类,这个贫困户的分类方法不服不行
——木园村党支部书记王博
采访对象王博,1978年生,镇安县永乐街道办事处木园村党支部书记采访时间2019年1月
木园村“户分三类、精准帮扶”的经验最初是如何总结出来的?产生了哪些影响?
2018年年底木园村一共有540户2040人,其中贫困户217户。
在2016年之前,一户贫困户的信息分别由各种各样的表格和册子记录着,想找这户贫困户的资料,一会儿翻这个表,一会儿翻那个册子,总之是各种表册都得翻一遍。我想把村里贫困户的资料拿到街道办去研判的时候,我的背包都装不下。
于是我们村脱贫攻坚“四支力量”①就在一起开会商量,能不能将每一户贫困户的信息,用一张A4纸的大表格解决?最后我们仔细研究了贫困户的信息,发现这个方案是可行的。
我们对村里的贫困户进行人户摸底,认真核查信息。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多种多样,往往多种叠加,带领他们走出贫困的方法则是帮助他们发展产业和就业。那么,决定一户贫困户是否能够发展产业和就业的关键,就是看这户贫困户有没有劳动力。
从这个点入手,我们把贫困户分成了三大类:一是有劳动能力户,二是弱劳动能力户,三是无劳动能力户。
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重点给予产业和就业帮扶,让他们享受脱贫攻坚的政策,发展产业,实现就业,帮助他们尽快脱贫。
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重点给予政策帮扶,符合条件的纳入五保兜底保障。对于家庭成员无劳动能力的纳入低保政策,一一落实之后,可以略过帮扶发展产业这一关。
重点是中间这批弱劳动能力户,每户人家都要区别对待,根据每户的特殊情况找出致贫原因才是帮扶的重点,做到对症帮扶,真正实施“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精准扶贫,到户到人,用尽所有政策,穷尽全力帮扶脱贫。
“户分三类”台账显示为一张A4大表,一目了然。2018年8月,省扶贫办的一位领导来村里调研脱贫攻坚工作,看到我们的表格,说我们这个“户分三类”,别说内行,就是外行一看,也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县委书记李波来村里调研,看到我们的这个做法,觉得是个创新,很值得全县推广。他带领脱贫攻坚“八办两组”工作人员到村逐户研判后,把我们村的贫困户“户分三类”台账表册带到了国务院扶贫办汇报。
经过国务院扶贫办的会议研究,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陈志刚来到木园村调研,他也给予了高度认可,说这个扶贫经验值得推广。后来,有很多兄弟省份的领导和干部纷纷来到我们村调研,我们迎接省市县观摩学习有268场次。2018年的9月13日,时任省委书记胡和平也来到我们村调研脱贫攻坚的先进经验。
一路汗水,一路收获,我个人在扶贫工作中锻炼成了一个出色的讲解员,讲解着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
2018年8月15日,我们村被县委评为“脱贫攻坚红旗村”。红旗村每个镇办只有一个名额,这个名额是流动的,目前红旗在我们村已经持续留驻了5个月。大家都很珍惜这个称号,我们的目标就是让红旗一直留在木园村。
李波书记对木园村的“户分三类”经验高度重视,他白天在村里研判每户情况,晚上就地召开院落会,跟老百姓坐在一个院子里,收集民意,现场解答群众问题,晚上就住在老百姓家里。脱贫攻坚让老百姓重新认识了党的干部走基层的作风,他们见到李波书记在自己院子里开会,又在自己家里住下来,真的是啥心里话都愿意说出来。第一书记、帮扶队队长及其他驻村干部,对镇安脱贫攻坚的各种规则也都自觉执行得非常好。P3-5
展开
近亿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使占全人类人口总数1/
5的中国人民彻底消除了绝
对贫困,不仅大大降低了
全球贫困程度,更有力增
强了全人类消除贫困的信
心和力量,并为世界提供
了有效消除贫困的中国经
验。《山路镇安:脱贫这
几年》是一个很好的观察
中国脱贫攻坚的样本,全
书主题集中,内容丰富,
文笔流畅,值得阅读。
——联合国原副秘书长
沙祖康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
对贫困问题,在我们这一
代人手里历史性地得到了
解决。身处其时,与有荣
焉。《山路镇安:脱贫这
几年》书写的是陕南山区
镇安在脱贫攻坚中的人物
群像,弘扬了中华儿女自
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中外
读者通过这本书,对中国
基层农村干部群众为打赢
脱贫攻坚战付出的智慧与
心血、汗水与牺牲,可以
获得直观翔实的了解。
——外交部原副部长 李
金章
读完这部时代场景跃然
眼前的书稿,遥望桑梓山
水,心头涌起万千感慨。
作者楚姜满怀热忱,历时
数月,克服种种困难,走
遍我的家乡陕西省镇安县
的15个乡镇,采访100多位
干部群众,最终选取68人
现场口述作为素材,以跌
宕起伏、流畅自如的文笔
,通过呈现人物群像的方
式,生动地还原了当地民
众脱贫攻坚的风雨历程,
尤其展现了扶贫干部与群
众顽强奋斗的精神、脱贫
摘帽取得的丰硕成果,因
此她的书写,可说是已被
称作“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的一个缩影。感恩家乡这
片热土,感恩父老乡亲的
付出,也欢迎所有读者跟
随楚姜的脚步,到秦岭深
处的小城镇安走一走、看
一看。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
席 陈彦
地以人重,人因地灵。
镇安山川蜿蜒,灵淑之气
有结,更是人才辈出之地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
的发展,山里在一天一天
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山外人也需要重新认识这
块土地的神奇和丰富。楚
姜在北京工作,她来到镇
安,选择将镇安作为创作
现场,她视角与笔下的镇
安山水和镇安父老乡亲,
也必然更容易被都市读者
理解和认同。
——陕西省作家协会主
席 贾平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