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大学文化理论建构
0.00     定价 ¥ 48.00
长沙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8511063
  • 作      者:
    赵玉娟
  • 出 版 社 :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赵玉娟,女,1966年生,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大连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文化建设办公室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文化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大学文化、高等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曾主持完成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辽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案例研究”、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如何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等多项省市级课题;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自信战略高度下民族精神培育研究”和教育部“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研究”课题组成员。研究成果曾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届大学素质教育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大连市第十五届社会科学进步奖特殊贡献奖等多个奖项。论文《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一一精准用力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荣获“十三五”辽宁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精品奖。《大学文化与教育理念创新》等多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展开
内容介绍
  大连大学是国内高校开展大学文化建设工作比较早的高校之一。大连大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是基于当时学校面对生存危机自然产生的一种文化诉求,是在对新时期高校办学规律的探索和认知中产生的一种文化自觉,更是在自身发展和参与高等教育竞争中经过文化反思和哲学顿悟后的文化自信。从1987年三校合并成立新的大连大学至今已有30多年的办学历程,大连大学始终坚持用先进大学文化带领学校发展,经历了从文化自醒到文化自觉,逐步走向文化自信的过程。先进的大学文化已成为带领学校跨越发展的推动力,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学生培养、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各项事业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大学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初步构建了以大学精神、文化理念、文化模式和文化载体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文化理论体系,提出了“让每个人都成功、让每个人都快乐”的核心文化理念,凝练并丰富了大连大学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建成了以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为代表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以纪念园、素质教育基地、博物馆等为代表的文化载体育人体系;打造了以“校园文化节”“文化名人进连大”等为代表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体系;实施了以“院史、院训、院徽、院旗、院歌”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文化建设基础工程和“一院一精品、一院一特色”的基层文化品牌创建活动;第1课堂和第2课堂有机融合,构建了文化实践育人体系;为保证文化素质教育常态化,学校设立了“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日,组织师生集中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并将其纳入教师师德和学生思想素质教育考核内容,教师的文化自觉意识不断增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领大学文化建设,因时而进,突出以文化人,文化育人已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大连大学因其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工作被国内很多专家学者誉为“文化自觉者”和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的榜样。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大学文化理论建构》:
  (一)自信之本:坚守大学文化传统的力量
  中国大学文化自信,一是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所产生的自豪感。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价值追求的凝结、奋斗力量的源泉,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过独特的贡献,推动了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前持续了200多年的“东学西渐”,对处于启蒙时代的欧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二是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产生的文化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为中国传统文化肌体的健全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成为团结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二)自信之基:包容大学外来文化的态度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和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给高校校园文化以肥沃的土壤和丰厚的滋养,使高校文化既有了可以继承并引以为豪的文化资源,也具备了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和抵御各种亚文化传播的中介功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强。在对待外来文化问题上,大学文化自信表现为,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正确处理多元与共存、交流与冲突、吸收与改造的关系,随着国外特别是西方文化潮流大学广泛传播,中国大学文化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吐故纳新的文化特性越来越明显。
  一是中国大学文化具有了兼容并包的胸怀,在对待外来文化问题上,实现了由“因惧怕而排斥”和“因崇拜而媚外”到“因接纳而融合”的转变。二是中国大学文化具有了博采众长的态度,西方文化所倡导的科学精神、个性自由、创新意识、效率意识、竞争观念、民主思想等已经成为今天中国大学文化的一部分。三是中国大学文化具有了吐故纳新的能力,“兼容并包”不是简单的文化“拿来主义”,“博采众长”也不是简单的文化“物理嫁接”,吐故纳新更不是简单的文化“新陈代谢”,实现了以中国文化之“同”、容外来文化之“异”,博中国文化之“髓”、采外来文化之“长”,吐中国文化之“故”、纳外来文化之“新”。
  (三)自信之源:传播大学文化精髓的勇气
  中国大学文化的自信之源,来自大学校园文化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化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一种生存方式。一方面,“请进来”让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播有了更大的勇气。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不断推陈出新,有中外合办的高校,如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把国外的办学模式移植到了国内。倾听外来文化的声音,传递中国文化的强音,在异质文化交流、冲突和融合中获得了解决文化冲突的能力,促进了中外文化的融合和中国大学文化的传播。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必然推动中国大学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国大学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必将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从本质上看,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和信心。大学的文化自信,可以相应地用三句话概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引领未来。具体来说,大学应始终把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使命;把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能;把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方向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
  回顾历史,许多大学之所以能够在艰难困苦中昂首阔步、奋力前行,主要原因在于大学本身的文化自信和广大师生所特有的自强精神。因此,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兴盛既是大学文化自信的外延,更是其永恒的核心内涵和强劲动力。反过来,缺少文化自信的大学,不可能有如此铮铮铁骨,也很难做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大学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智囊库、成果孵化器、创新动力源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具有其他任何组织都无法替代和撼动的力量,其根源也在于大学所秉持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从广义上讲,涵盖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究其精神内核是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既是对大学自身文化发展过程的肯定,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国务院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强调:“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从这个意义来说,文化自信是大学精神之根,大学精神是文化自信之脉。因此,文化自信自强应成为现代大学的自觉使命。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民族文化特性的公民。“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它们是一个国家精神家园的文化根基。若没有人们有意识、自觉地体认,这种民族文化会成为存在于人们生活之外的没有现实活力的东西。文化即人化,要保存和发展民族文化,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具有该民族文化特性的人,而这理应成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大学文化自信进入新境界
一、大学文化自信的新高度
二、大学文化自信的新环境
三、大学文化自信的新任务
四、大学文化自信的新历程

第二章 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第一节 文化自觉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与担当
一、何谓文化自觉
二、大学文化建设需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
第二节 文化自信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在诉求与外在保障
一、何谓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使命与目标
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第三章 作为文化形式存在的大学
第一节 文化视域下的教育本质
一、高等教育的“实存”:文化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