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纸短情长——中国家书的文化价值与抢救策略(L)(国家社科基金丛书—文化)
0.00     定价 ¥ 80.00
长沙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10233826
  • 作      者:
    张丁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张丁,1967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研究馆员、副馆长,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秘书长。多年来致力于民间家书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主编《家书抵万金》《抗战家书》《红色家书》《廉政家书》《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任鸿隽陈衡哲家书》《抗疫家书》《逆行者家书》《家书里的百年信仰》等家书类图书十余种。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民间家书的文化价值与抢救性收藏研究”。在报刊发表家书方面的研究文章一百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家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与现实双重文化价值:作为一种史料,具有历史、伦理、教育、艺术等学术研究价值;作为一项活动,具有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家书文化研究是集档案学、文献学、历史学、文学、伦理学、教育学、传播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属性于一体,是以家书实物为征集对象、以家书内容和形式为研究对象、以家书文化为传承对象的新学科。
  《纸短情长——中国家书的文化价值与抢救策略(国家社科基金丛书—文化)》把中国家书作为一个整体文化概念进行理论研究,提出对家书进行文化价值判断的新模式,即家书具有文化遗产价值、历史价值、伦理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时代价值等综合文化价值。
  《纸短情长——中国家书的文化价值与抢救策略(国家社科基金丛书—文化)》认为家书既是一种社会记忆档案,又是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人民的社会记忆。家书属于濒危档案文献,大多散落在民间,亟须抢救。该书系统总结抢救中国家书项目的实践,提出了9项做好家书抢救工作的建议,对于相关单位开展家书抢救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各个时期的家书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属于个人化的史料。它与官方文献互为补充,成为历史研究不可缺少的资料。领袖人物、文化名流、著名将帅等名人的家书早就受到了重视,往往一经面世就会成为历史研究的素材。比如近代梁启超家书、鲁迅家书、胡适家书等,已经被学者们广泛引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家书,中央档案馆一公布,就成为党史研究的重要史料。这些史料即使不能反映重大事件的发展走向,但往往能够透露重大事件的细节,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
  比如中共旅欧党组织自成立之日起,经周恩来提议,就确定了“宣传主义,吸收同志”的行动方针。、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资料的散佚,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理解这八个字的真正内涵。郭双林先生通过对现存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珍本和手稿图书馆的29封武兆镐家书的研究,对这一行动方针的落实情况获得了真切的了解。
  武兆镐(1899-1973),又名吴觉先、武剑西,河南巩县人。早年赴德国留学,加入共产党,曾列席中共六大,出席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后回国,参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一度脱党。1946年重新入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高等教育部教学指导司副司长、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辑、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等。
  对于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此前并未有人进行过专门研究。“从这批家书中我们得以知道,作为中共旅德支部成员之一,武兆镐不仅在留学德国哥廷根时期,而且在共产国际工作时期都忠实地执行了这一方针。通过一封封浸透着浓浓亲情的家书,细心地关怀着弟弟的生活、学习,同时用共产主义理论教育、影响着弟弟,并通过弟弟影响着其周围的一批人。虽然他最后未能说动弟弟转学欧洲,却使武兆发这位曾经对中国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无成见的'和平主义者'转变了观念,走上了革命的道路。”①
  这批家书主要是武兆镐及其女友武漪莲写给当时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留学的胞弟武兆发的,时间从1923年12月3日至1929年3月29日。家书内容除武兆镐的家务外,还涉及中共旅德支部、五卅运动、共产国际、国际反帝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莫斯科中山大学等组织和事件,以及孙炳文、邢之桢、冀朝鼎、施混、徐永瑛、李道煊等历史人物。“武兆镐家书还透露出丰富的其他信息,包括中国共产党早期在留学生中与国家主义派的斗争、五卅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的特殊意义、大革命时期国民党的性质、大革命失败的主客观原因、共产国际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等。”②同时,通过对这批家书的研究,也深化了人们对于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的认识。
  如果说武兆镐属于有一定知名度的历史人物,他的家书更容易引起学者的重视,那么那些知名度略低甚至更多寂寂无名的普通人的家书,长期以来并没有受到重视。主要原因是这些人并非历史的主角,出于传统的观念,学者们的眼睛普遍是朝上的,而且普通人的家书原本就分散在一个个的家庭,默默无闻,无人关注。近年来,随着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的家书被集中起来,通过初步整理,其史料价值开始显现。作为一种史料,家书具有以下价值:第一,真实可靠。家书属于原始记录性的档案,是写信人当时记录的所见、所闻、所感,是第一手史料。任继愈先生说,“家书写的时候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所以讲真话的多。”他的意思是有些名人家书说的并不一定是真话,而普通人的家书“说真话,表达真情,很有意义”。①丁东先生在为《民间书信》一书所作的跋语中说:“私人书信只是记录民间思想和民间活动的一种形式,然而,却是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具有其他文献不可替代的价值。就其丰富性而言,私人书信里提供的许多社会细节和心理细节,是官方文书和官修史书的宏大叙事中找不到的;就其真实的程度而言,也是私人写作的回忆录所不能比拟的。”②就个人化的史料而言,家书的真实性要高于回忆录,应该排在第一位。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家书研究背景
二、家书研究现状

第一章 家书概述
一、家书的概念、特点
二、家书的起源与流变
三、家书的相关学科属性

第二章 家书的历史价值
一、家书的史料价值
二、补充正史、党史史料的不足,丰富历史的“表情”
三、家书为社会史研究注入活力
四、为撰写个人史、家族史提供史料
五、家书与公众历史建构

第三章 家书的伦理价值
一、古代书仪中的伦理观念
二、传统家书的格式和礼仪
三、家书中的为人、为官之道
四、家书中的思亲感恩、孝亲敬老观念
五、情书:个人情感与社会发展的见证
六、婆媳关系:发现婆媳文化中的美

第四章 家书的教育价值
一、古代家书、家训与家教
二、近代家书中的家训与家教
三、家书中的家风
四、利用家书进行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

第五章 家书的艺术价值
一、家书的书法价值
二、家书笺纸的收藏价值
三、家书的集邮价值

第六章 抢救性收藏家书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一、民间家书的概念及其社会记忆属性
二、关于民间家书留存现状的调查
三、民间家书成为亟须抢救的文化遗产
四、全国性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启动
五、粤闽侨批的抢救申遗之路
六、复旦大学的民间书信收藏

第七章 抢救家书的具体措施与相关法律关系
一、家书征集
二、家书的分类
三、家书的数字化
四、家书的整理与辨伪
五、家书的物权、著作权和隐私权
六、家书的社会服务:以抢救民间家书项目为例
七、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的社会反响
八、抢救民间家书项目遇到的困难

第八章 家书对国家文化建设的意义与相关政策建议
一、家书对国家文化建设的意义
二、抢救保护中国家书文化的建议
附录 “我与家书”公益调查问卷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