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曹伯韩讲国学/大师讲堂学术经典
0.00     定价 ¥ 69.80
长沙图书馆
  • ISBN:
    9787563064991
  • 作      者:
    曹伯韩
  • 出 版 社 :
    河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曹伯韩(1897-1959),湖南长沙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作者以浅显流畅的笔触,对国学进行概述,不仅对语言文字、史学、哲学、文学、自然科学、艺术及其代表性的人物、派别和学术观点进行了介绍,还做出了评述,可谓一部国学入门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曹伯韩讲国学/大师讲堂学术经典》:
  宋明间散文作者很少,只有金的元好问颇为有名。明清两代,散文作者很多。明初期有刘基、宋濂、王袆、方孝孺。稍后有三杨,所作文称台阁体。因台阁体凡庸肤浅,而有李东阳及李梦阳、何景明的两次复古运动。东阳主张复唐宋的古,李、何则主张复秦汉的古。后来有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继起。顺之编印《唐宋八大家文钞》,茅坤更就唐氏所选之文加以圈点与批评。有光更进而评点《史记》,讲求所谓古文义法,替清朝桐城派开了一条路。归有光等对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不加赞同,另有徐渭(字文长),文章别具风格,理学家王守仁,文亦另成一家,都不附和七子。后来又有所谓“公安派”与“竟陵派”。公安派的代表人物是公安人袁中郎(名宏道)及其兄伯修(宗道)、弟小修(中道),世称三袁,作风幽怪诡异,浅俗诙谐。竟陵人钟惺(字伯敬)、谭元春认为公安体太浅率,故意创造孤僻的文体,号竟陵体。近年新文艺家中的幽默派林语堂氏等,以“公安”“竟陵”的小品文为号召,创为一种文白夹杂的文体,喜插说俏皮话,其实这两派文学在文学史上并不怎样有地位。明朝的散文作家,只有归有光是举世公认的代表人物,他最长于写家庭生活,代表作品有《先妣事略》《思子亭记》《项脊轩志》《见村楼记》《野鹤题壁记》等。
  清朝初年有几个作家,如王猷定、魏禧、侯方域等,因有明朝亡国之恨,写的散文颇动人。魏、侯二人与汪琬,世称“清初三家”,但汪琬是清朝的官,立场不同,文字亦不及魏、侯。其次为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虽号称“江左三大家”,文颇华而不实。此外还有彭士望、邵长蘅、施闰章、姜宸英、朱彝尊等,散文也都有名。清朝中年的文坛,几乎为“桐城派”所独占。桐城派的名称产生于姚鼐(姬传)的时候,但它的历史是从方苞(望溪)开始。方苞是安徽桐城人,他讲求古文义法,写的散文平正温雅有条理,后来他的同乡刘大櫆、姚鼐继承他的作风,于是当时有“天下文章在桐城”的话。姚鼐是桐城派大师,他的文章以韩愈为初祖,而认归有光与方苞为近世模范,当他主讲钟山书院时,著名弟子有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等,都学他的文章,并且将所学的传授门徒或朋友,因此桐城派文人到处都是。清末曾国藩也学习桐城派文章,但略有变化,后来还有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以及译著家严复、林纾等(严氏文章比桐城派更古奥),继承桐城派。在清代中期和桐城派相对抗的还有“阳湖派”,以阳湖人恽敬为领袖,还有张惠言、李兆洛等数人,其势力不及桐城之盛。这派也是受桐城派的影响而产生的,和桐城主张没有不同之处,作品也差不多。可说自清中叶以至民国初年,大部分的散文作者都受桐城派的支配。但后期实在是曾国藩的影响。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概说
一 所谓国学
二 国学在清代
三 国学的分科
四 国学的派别
五 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
六 欧美学术的影响
七 “五四”以后的国故整理
八 国学与世界学术
九 专门研究与基本知识
一〇 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

第二章 语文
一一 研读古籍的阶梯
一二 所谓小学
一三 六书
一四 字形的演变
一五 字义的演变
一六 训诂学
一七 文法学的先驱及其发展
一八 方言学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