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文化视野下的广西少数民族文艺审美研究》:
根据不同的阐发视角,当代舞剧在不同时段的形态和发展各有侧重点。从民族语言的舞剧化到新古典语言的多元建构,从外在的类型风格转向内在的民族性格营造,中国舞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现当代舞剧发展体系,为中国当代舞剧的深入研究与拓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当代舞剧艺术是现当代中国历史社会发展的产物,建立在多种艺术形态基础上的新的演艺形态,“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表现特定的人物和一定戏剧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①。严格意义来讲,中国当代舞剧的发展是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以吴晓邦的“新舞剧”创作和儿童歌舞剧的创作为标志,之后又出现了以“战士舞剧”为基础建构的“革命现代舞剧”。这个时期是中国对“现代舞”的初涉时期,从邓肯的自由观念中吸收养分,要求解放肢体和思想,审美指向于宏大的构建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理念,实现解放的支持与向往,表达时代与群众的呼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民族舞剧得以更好发展,并结合了西方现代舞蹈的精华,不断探索,形成了自身的民族特色。这一时期对民族元素的运用更多的是对精神内核的提取,向不同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选取题材并加以美化,以丰富舞剧本身的民族色彩和思考空间。而整个中国舞剧体系进入新时期的繁荣是在改革开放的促进下开始的,中国舞剧迎来“新古典舞派”,强调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原有的人体动态语言基础上探寻少数民族舞剧书写与新时代融合的路径,进而激发现代“交响舞剧”和以类型化、地域化为诉求的舞剧的相应登台。与此同时,少数民族舞剧的内在“民族风格”也渐次建立起来。
广西舞剧深受舞剧自身规律与广西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影响。广西作为少数民族特别是壮族的聚集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舞台艺术得到长足发展,“第五代”导演的崛起也为文艺界注入了更强的发展活力。在舞剧的关注与投入上,特别是少数民族元素在舞剧中的嵌入,使得广西在推动中国现当代舞剧的发展方面起了重要引领作用。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型歌舞剧《刘三姐》开始,选取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刘三姐为原型,融合山歌对唱形式,致力于挖掘少数民族元素,通过舞蹈与民族音乐进行深度的结合,还原少数民族生活面貌,透过肢体表达丰富文本内涵,大型歌舞剧《刘三姐》成为广西少数民族舞剧探索的先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与现代更大程度的接轨也使得舞剧艺术在表达形式上拓展出广阔空间。20世纪80年代第一部纯粹的广西舞剧《灯花》(1983)问世,开掘了民族舞蹈作为人体语言的表现力和灵动性,为少数民族舞剧体系的建构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舞剧《灯花》的问世,使少数民族舞剧的创作形成一种气候。应该看到,在少数民族舞剧的创作中,舞蹈语言表现力的开掘和系统的建构始终是摆在首位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