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是乐府诗产生的重要制度保障,一直以来乐府歌诗研究都强调其民间性,对宫廷朝廷的音乐礼制官署机构关注不够,本书系统性论述了这方面问题,从魏晋宋齐梁陈和北朝诸国正史、乐府诗集等书中撷取大量史料,尽力梳理澄清了魏晋南北朝歌诗的来龙去脉、流变转化。此次出版历经精心修订,进一步深化了研究结论。
就现存史料看,汉代虽有挽郎之实,但似乎还没有挽郎之名。到了晋代,挽郎已经成为葬礼挽歌表演者专用的名称,但是挽郎人数却大大减少了。
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武帝崩,选百二十挽郎,一时之秀彦,育长亦在其中。王安丰选女婿,从挽郎搜其胜者,且择取四人,任犹在其中。
成帝咸康七年(341),杜后崩。……有司又奏,依旧选公卿以下六品子弟六十人为挽郎,诏又停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九月,皇后王氏崩。诏曰:“终事唯从俭速。”又诏:“远近不得遣山陵使。”有司奏选挽郎二十四人,诏停。宋元帝元嘉十七年(440),元皇后崩,诏亦停选挽郎。
晋武帝葬礼只用挽郎一百二十人,到了东晋皇后葬礼挽郎人数减为六十人,再减为二十四人,并在“从俭速”的原则下被停选。但偶尔的停选并不代表挽郎已被废止,整个两晋南北朝时期,在皇帝的葬礼上,挽郎的表演始终没有中断过,有关挽郎的选拔、任用,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标准和制度。
琎,字子璥。方轨正直,宋泰豫中,为明帝挽郎,举秀才。建平王景素征北,主簿深见礼遇,邵陵王征虏安南行参军。
何求,字子有,庐江灊人也。祖尚之,宋司空。父铄,宜都太守。求元嘉末为宋文帝挽郎,解褐著作郎,中军卫军行佐,太子舍人,平南参军,抚军主簿,太子洗马,丹阳、吴郡丞。
这是史书中有关刘宋有挽郎的记载,其中“方轨正直”当为刘琎入选挽郎的条件之一,这与前述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可以相互说明。而何求则是因为入选挽郎而“解褐著作郎”。从中可以看出挽郎的选择很重视人品,而一旦入选,还会像何求那样成为走上仕途的一个转折点。后者在梁、陈时期则作为一种制度见于史籍记载:
陈依梁制,年未满三十者,不得入仕。唯经学生策试得第,诸州光迎主簿,西曹左奏及经为挽郎得仕。其诸郡,唯正王任丹阳尹经迎得出身,庶姓尹则不得。必有奇才异行殊勋,别降恩旨叙用者,不在常例。
导论
上编: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沿革与歌诗生产
第一章 三国及西晋乐府官署的演变与清商乐的早期发展
第一节 曹魏及吴、蜀乐府官署的演变
第二节 西晋乐府官署的演变
第二章 东晋南朝乐府官署的简化与清商乐的新变
第一节 东晋乐府官署的简化
第二节 南朝乐府官署的演变
第三章 北朝及隋代乐府官署的变革与胡乐的流行
第一节 北朝及隋代乐府官署的变革
第二节 胡乐的流行
第三节 清乐与胡乐由各领风骚到融合汇流
第四章 曹魏及西晋的歌诗生产与消费
第一节 朝廷礼乐中的歌诗创作与表演——以西晋元会礼为例
第二节 帝王的歌诗爱好与创作
第三节 贵族阶层的歌诗消费
第四节 文人的音乐修养和歌舞活动
第五节 歌舞艺人在歌诗传播中的贡献
第六节 民间歌诗的发展
第五章 东晋南朝的歌诗生产与消费
第一节 帝王的歌诗活动
第二节 王公贵族的歌诗活动
第三节 士人的音乐歌舞修养与歌诗
第四节 艺人的歌舞技艺与民间歌诗活动
第六章 北魏的歌诗生产与消费
第一节 北魏帝王的赋诗和歌诗活动
第二节 宗室子弟和士人的歌诗创作
第三节 元魏诸王的歌诗活动
第四节 艺人的歌舞技艺和歌诗表演
第七章 北齐、北周及隋代的歌诗生产与消费
第一节 北齐以来帝王的歌诗活动与胡乐
第二节 北齐以来贵族与士人的歌诗活动与胡乐
第三节 北齐以来的民间歌诗
第四节 北齐以来的歌舞艺人与胡乐
小结
中编 魏晋南北朝歌诗艺术生产的个案考察
第八章 西邸交游、齐梁士风与梁武帝对歌诗的推动
第一节 西邸交游与梁武帝学养的形成
第二节 齐梁士人博学能文的风尚
第三节 声酒之好、宴会赋诗与梁武帝的用人之道
第四节 梁武帝的歌诗创作及其对梁代文人歌诗的影响
第九章 梁武帝制礼作乐与歌诗之关系
第一节 齐代的礼学热与梁武帝的礼学修养
第二节 永明议礼、制礼活动与梁武帝制礼作乐
第三节 梁武帝制礼作乐与歌诗之关系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的葬礼、挽郎与挽歌
第一节 葬礼中的挽歌
第二节 挽郎与挽歌的表演
第三节 挽歌的创作
第十一章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歌诗
第一节 曹魏和西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歌诗的影响
第二节 东晋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对歌诗的促进
第四节 元魏迁洛后的社会经济与歌诗的兴盛
小结
下编:艺术生产与歌诗艺术成就的重新解读
第十二章 邺下后期的公宴雅集与建安歌诗之关系
第一节 邺下后期的宴集活动
第二节 邺下后期宴集活动在诗文中的反映
第三节 公宴雅集对建安歌诗和诗歌的影响
第四节 宴集活动与建安风骨的形成
第十三章 西晋故事体、代言体歌诗的特点及其与后代说唱文学的关系
第一节 汉代演述故事的歌诗和俗赋
第二节 西晋故事体歌诗的特点
第三节 西晋故事体歌诗与后代说唱文学之关系
第四节 代言体歌诗的表演性及其与戏曲关系的推测
第十四章 创作背景与表演要求对清商曲辞的制约
第一节 南方民歌的产生背景与清商新声的早期形态
第二节 南方情歌的歌唱特点及对清商新声的影响
第三节 清商新声的音乐体制对清商曲辞的影响
第十五章 鼓吹乐的南传及对梁陈文人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鼓吹乐与横吹乐
第二节 北方鼓吹乐与横吹乐在南方的传播
第三节 鼓吹乐和横吹乐的表演效果
第四节 鼓吹乐和横吹乐对南朝文人创作的影响
第十六章 哀挽活动与挽歌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哀挽活动与挽歌
第二节 丧葬风俗与挽歌
第三节 哀挽活动与葬礼挽歌的艺术特征
第四节 哀挽活动与非葬礼文人挽歌的艺术特征
小结
结语:魏晋南北朝歌诗研究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再版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