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蓝
张萍
微风不燥,一条彩色的铁轨曲曲直直,伸向远方。
远方有山,山巅有湖,湖水清澈而又深不见底。湖与山与天,相连。天空湛蓝,像那最明亮的玻璃。
偶尔,湖畔有火车驶过,恍若环海。
时光静谧,世界辽阔,于起伏的山中,于天空之下,这里美得像一个童话。
这片美丽的水,这片宁静的深湖,这片隐匿在群山之中蓝宝石一样的美丽湖水,曾是一个巨大的矿坑,边坡斑驳,岩石裸露。现在,它和这片山,都美得让人心颤!
我给父亲打电话,“喂,我在凹山,就是那个凹山采场,现在变成湖了,等你们回到马鞍山,带你们去转转。”
我爸很平静——“哦。”
我妈更平淡——“在矿山待了大半辈子,早看够了!”
我说,“现在很漂亮啦!比薛家洼漂亮!”
电话那边突然沉默,我能感觉到他们的心动。
一
当它还是一座180多米的山峰时,它的名字就叫作“凹山”。凹山,其实是一个预言。
话说从前。
马鞍山是座移民城市,我父母在年轻的时候来到这里,参与到马钢南山矿的建设中去。
往前一百多年,凹山湖是一座连绵的山峰,有180多米高。
当它还是一座180多米的山峰时,它的名字就叫作“凹山”。因此有人说,凹山,是一个预言。我纠缠过这个关于“预言”的故事,在我年少的时候,但是没有人给过我答案。
我第一次见到凹山是20世纪80年代末,那时它刚刚从山峰夷平,正准备凹下去。我站在那里发了一会儿呆,想象着它在180多米高的时候,更像周围的哪一座山。
到向山,进入南山矿区,先看见的,必是那座大型青铜组雕——四条汉子,一人扶钎,两人抡锤,还有一人立在一旁手扶工具。这座雕塑,名为“创业者”,2019年9月在南山矿文化广场落成。
陪同采访的南山矿宣传科长朱立新指着那座雕塑说,看,这是根据你写的“四条汉子”来塑的。我当然知道他说的是玩笑话,不管我当初写不写,这座雕塑都一定会出现在这里。
只是,一想到16平方公里的南山矿,最初,是由这四个人开采起来的,内心只能是由衷的敬佩与感叹。
而我,为了追寻关于“凹山”的预言,在2004年,南山矿建矿50周年之际,有幸找到了其中(当时)还健在的两位。也是在那时,才大致弄清楚了南山矿和凹山采场。
凹山,地处安徽省马鞍山市东郊向山地区,堪称马鞍山市城市之源。因为,这座城市最主要的两条河流——慈湖河与采石河都是从这里起源。
大约在一亿两千万年前,马鞍山市自濮塘至黄梅山之间形成了一条“断裂火山带”,这条火山带连绵约38公里,中段最宽处可达10公里,上有大小20余处以铁、硫为主体的综合矿床。凹山就位于这“断裂火山带”的黄金之地,山体中蕴藏着丰富的铁矿资源。
凹山的铁矿资源发现于1912年,开发于1917年,闭坑于2017年,开采时间长达百年。
民国初年,宝兴铁矿公司和福利民铁矿公司取得了矿山开采权,但由于当时开采条件极为简陋,开采规模和开采量都极为有限。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侵占南京后迅速派军队侵占了凹山,开始了大规模的掠夺性开采,导致矿体满目疮痍,矿工死亡无数。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发展钢铁工业迫在眉睫。而发展钢铁,必然要先有矿。于是,拥有凹山采场的南山矿,作为马鞍山钢铁工业发展的重点工程,被列入了国家“一五”计划。
1950年6月,华中工业部马鞍山矿务局成立,制定了南山矿区“全面开工、局部生产”的方针。
1954年9月1日,刘宏德、夏忠兴、陈德好、汪忠仁4名矿工凭着钢钎、铁锤,实施爆破作业,炸响了新中国凹山采场恢复生产第一炮。
1954年11月,“南山采场基建小组”成立,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的建设大军汇集这里,他们搭棚为营,挖坑为灶,风餐露宿,开始了艰苦创业。
1956年凹山采场恢复扩建,当时的生产能力年产仅有50万吨铁矿石。
1956年10月,马鞍山立市。
因为有矿,南山矿凹山采场被共和国开国元勋们寄予希望。1958年6月16日,聂荣臻副总理风尘仆仆来到凹山采场视察,勉励创业者们多采矿、出好矿。
因为有矿,马钢得以发展壮大。1958年9月20日、1959年10月29日,毛泽东主席两次亲临马钢视察,并指示:“马鞍山条件很好,可以发展成为中型钢铁联合企业。”
1958年9月,马鞍山钢铁公司成立,这是安徽省第一个钢厂。
因为需要更多的好矿,1973年和1977年,马鞍山市委举全市之力支援凹山,先后三次组织几万人开展“凹山大会战”。1977年,凹山采场实产铁矿石262万吨。随后历经技术改革与管理创新,1984年,南山矿终于年产铁矿石502万吨,首次实现达产目标。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南山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登上了年产600万吨的高峰,并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内保持着高产和稳产,成为“马钢粮仓”。
因矿兴钢,因钢兴市,马鞍山市因此步入快速发展,成为安徽省一座耀眼的城,人均GDP、居民收入在很多年里位于全省第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