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我国辽阔的华北平原,并实行了一系列的侵华政策,诸如“三光”“囚笼”以及野蛮的秋后大“扫荡”。为了维护祖国领土不受侵略、为了保护中华儿女免受日寇侵害,中国爆发了全面的抗日战争。毛泽东同志根据华北抗日日趋恶化的形势,以八路军的三个师,分别控制了吕梁、五台、太行诸山脉,开展抗日游击战、地雷战、麻雀战等,组织当地民兵、青救会等进行了英勇的抗日救国运动,牵制和消耗了大量日军,为取得全国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夯实的基础。而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那片辽阔的华北平原上,那环绕华北平原连绵不断的山脉中,那孕育了华夏几千年文化、静静流淌的母亲河的河道两旁,那黄灿灿、沉甸甸等待着老百姓收割的山坡庄稼地下,那零星散落在华北平原的一处处村庄中。
龙门村,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个小小的村庄,小到引不起别人的注意,小到好像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石头垒成的石洞庄严而威武地屹立在村庄的最前方,“龙门村”三个繁体字死死地钉在那被日寇机枪打坏一角的平板石上;石头垒成的村舍破败而不规则地散落在山路的两旁;纵横交错的黄土路弯弯曲曲地攀岩到山的那一头,它是那样的细长,那样的窄小;山坡上的梯田一层层如波浪般分布在村庄的四周……一切的一切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美好,而龙门村的老百姓们却在民兵的警卫下,忙碌、紧张地收获着辛苦耕作的粮食。
老百姓都十分痛恨日本侵略者,痛恨日寇杀害了他们的父母、丈夫、妻子、儿女,让他们成了无儿无女、没爹没娘的孤家寡人;痛恨曰寇用炮火烧毁了他们居住了一辈子的房屋,让他们成了露宿街头巷尾、荒山野岭的流浪汉;痛恨日寇抢光了他们辛苦一年才收获的苞米、高梁、大麦、稻谷,让他们成了食不果腹的讨荒者。他们千家门、万家户地敲门乞讨别人的残羹冷炙,受尽了世人的白眼、嘲讽以及打骂,只为自己的父母以及儿女能够卑微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只有活着,他们才能看到希望,才能看到阳光,才能重拾旧日的尊严以及自信;只有活着,他们才能拿起刀枪棍棒与破坏他们家园、杀害他们同胞、残害他们亲人的日本鬼子进行殊死搏斗。为时刻不忘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平原的侵略、对华北老百姓的侵害,龙门村的老百姓用白粉在村口的石头墙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八个大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村外几座首尾相连的大山如同母亲的怀抱,正静静地保护着龙门村百姓的安全。微风吹过,被羊群啃过的野草根里冒出的新芽儿正迎风招展,仿佛在喃喃细语,又似在欢快地舞蹈。一起一落、到处乱飞的蚂蚱多得能把人的手背和脸蛋砸出一个青包。大山的半山腰那光秃秃的消息树旁,正站着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那孩子两眼警惕地盯着远处的平川地,旧得有些发白的八路军帽、摞满黑色补丁的小褂有点脏,他右手紧紧握着一杆比他高出半头的红缨枪,左手不时地甩动着一根杏树枝做成的放羊鞭,发出“叭叭”的声音。他叫海娃,是龙门村民兵中队长老赵的儿子。在父母的教育下,海娃深知只有革命,只有赶走日寇,才会有活路,才会有不被“扫荡”、不被欺压的生活。因此,海娃积极参加根据地各项打击日寇的活动,组织村庄里和他一般大的孩子成立儿童团,并担任儿童团团长。前不久,为抵抗日寇的秋后“扫荡”,他参加了不让日寇抢走一只鸡、一头猪,拿走一粒粮食、一针一线的反“扫荡”活动,接受了爸爸交给他的一项新任务——为村里的反“扫荡”活动放哨。每天天一亮,海娃就将村里的羊群赶往村前的大山上,一边放羊,一边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的据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