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美嵩口古镇》:
历史文化名镇——嵩口
口 张卫忠
故乡嵩口,雅称嵩阳,位于福建省永泰县西南山区,是全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全镇总面积257.66平方公里,人口3.29万人。
嵩阳古镇,四面环山。发源于东海之滨第一山脉——戴云山的大樟溪,浩浩荡荡在永阳大地莽莽苍苍的崇山峻岭问曲折蜿蜒,携山野精华流经这里,与纤巧秀气的下漈溪交汇,蕴育出一片幽古神奇的山间小盆地。这里土地肥沃、灌溉方便,千百年来,耕作其间的故乡先民们,上演着一代又一代悲欢离合的故事,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浮沉幻灭的梦想与渴望。盈盈山水问,至今仍留存文化的痕迹和历史的回声,传承着古韵悠长的魅力。
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嵩口,新石器时代就有古越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据考古,永泰县发现的23处新石器遗址,就有7处在嵩口。站在出土的古陶片前,一种沉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我的内心深处不禁涌动关于时间与文明、历史和生命的思考……
嵩口镇所辖区域,宋时属和平乡英达里,元时分属29都、33都、34都,明、清时分属中和乡感应里与和平乡英达里。元至正年间设漈门巡检署,明初治所移至嵩口(俗称嵩口司), “嵩口司铁印直行”的传说,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民国二十七年设嵩口镇。这里是永泰的南大门,地扼通往四市(福州、泉州、三明、莆田)五县(永泰、闽清、德化、尤溪、仙游)的咽侯要道,自古有“小荆州”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北伐时,蒋介石率领的粤军曾在这里大败直系孙传芳部,并拟经此进攻福州,蒋曾在嵩口道南书院扎营三天;红军第5次反“围剿”失利后,闽赣省委撤离宁化,部队在永泰洑口紫山被围,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钟循仁、省苏维埃主席杨道明率残部突围到嵩口玉湖大山上,而后各自隐蔽而去,钟循仁、杨道明隐姓埋名,几经辗转到闇亭寺出家,演绎了一段荡气回肠的人生传奇;1949年8月2日,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即由这里挥师东进,解放永泰县城,挺进省城福州。
嵩口盛产木材、李干、茶油、笋干、花生等土特产品,又地处四市五县水陆交通要冲,早在南宋时期就已发展小集市,元、明时商业活动渐为繁荣,并逐步形成赶墟习俗。到清末,镇区已形成东西横直两条街,呈丁字形,街道以条石和鹅卵石铺成,屋舍商店多为土木结构,有商店及摊点百余家。民国五年,这里成立了全省首家乡级商会,嵩口商贸重镇的地位得到确立。民国十五年,嵩口还自行发行纸币,设税卡和鸦片专卖局。随着市场的繁荣,赶墟日逐渐固定在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每逢赶墟日,邻县及周边乡镇的商贩和群众纷纷前来,街市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热闹非常,嵩口镇成了远近闻名的客流、货流、物流集散地。据载,镇区坤门兜楼下潭码头停泊的木帆船,鼎盛时期多达数十艘,从码头沿溪边一字排开,桅杆林立,桨橹交错,绵延数千米。这些木帆船把本地的土特产品运往福州,又从福州运回货物,保证了周边山区各县群众的生活之需。为了祈求行船的平安,人们请来了海上保护神——天后娘娘,在古码头旁建起了妈祖庙,从此香火旺盛,香客盈门。
坐在古码头已斑驳数百年的石阶上,抚摸古人们的匆匆脚步踏出的油亮的历史印迹,凝眸不远处波光粼粼的东逝流水,我的眼前不断幻化出楼下潭曾经停泊的点点白帆……
嵩口镇区至今保留相对完整的古街巷。在坤门兜和关帝庙街,两边是老式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两层房屋。底层临街是店铺,大部分仍保留着木板墙,有的木板已微微倾斜,挤挤挨挨,相互之间支撑着,给人欲倒非倒的感觉:二层多是住房,有的还向街心挑出一部分,形成一个小骑楼。店铺一问挨着一间,可以想象当年的繁华景象。如今,只零零落落遗留几家理发、裁缝、香烛、钟表修理等老店面。这些店面门楣上懒散地搭着破旧的遮阳篷,和白发苍苍的店主们略微佝偻的懒散的身影,勾勒出古街的悠闲与宁静,宁静中又浸透着几分沧桑与茫然。在古街另一头的新街上,钟表店里的钟表款式常变、花样常新,我不知道在古街孑然独坐的修表人,还能执着地坚守到何时?他何时才愿意无奈地脱下套在单眼眶上只能看近看小却不能看远看大的放大镜?
鹅卵石铺成的古巷道,或长或短,或宽或窄,在镇区间纵横交错,曲折蜿延。巷道间分布的是鳞次栉比的古民居,高宅深院,万丈豪门,透着神奇与神秘。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保留完好的古民居竟多达100余座!这些古民居多为明清风格,又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多为二进或三进的四合院,二层木结构,飞檐翘角、青瓦如鳞,天井回廊、厅堂厢房,设计科学、布局合理,具有较为完善的防匪、防盗、防火和排水设施。每一座古民居,都曾演绎不同家族各自的荣辱兴衰史;每一座古民居,都是一座各具特色的砖雕、木雕、石雕、泥塑的艺术宝库。雕刻在窗棂、屏风、柱础、梁托上的花鸟虫鱼、人物故事、鹤鹿龟麟等,无不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于古朴中透着典雅,于庄重中透着通灵。防火墙、门楼上的彩色绘饰,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袭,依然鲜艳如新。~-A惊讶的是,在用金厝通往左厢房的过子旁,曾经有一面壁画,画上的建筑竟是西域风格的,圆形的屋顶,弧形的门洞;画中人身着阿拉伯长衫,留着虬曲的络腮胡。令人不禁猜想,这家的主人,莫非曾经到过中东国家从事过贸易?可惜这面壁画已于前年毁于风雨。这些古民居,最具代表性的有用坦厝、用金厝、述善堂、下新厝、下车碓厝、协和厝、协庆厝等,堪称古民居的瑰宝。电视剧《聊斋》中“狐仙”一集,就在下新厝拍摄而成。用坦厝的木雕,据说为长乐木雕艺人祖孙三代用时24年接替刻成,正厅的围屏,为4幅木雕,雕刻于清嘉庆年问(1796-1820年),木雕一色镏金,景物纵深5个层次,人物繁多,体态各异,栩栩如生,甚为精美;还有一套十二扇的镏金寿屏,融书法与雕刻于一体,书法精美,雕工精细,展开时金光闪闪,富丽华贵,令人赞叹。
走进这些古民居,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历史的灰尘覆盖下的门楼、挑檐,依然是那样的气势恢宏、威严自豪,雕刻精美的窗棂、屏风、柱础和金碧辉煌的雕梁画栋,依然顽强地焕发着民间建筑艺术不朽的生命力。
钟灵毓秀的嵩口山水,蕴育了一道一佛两位颇有影响的宗教神人——张圣君和卢公祖师。
张圣君,或称张圣者,又称张法主公,宋天圣二年(1024年)出生于月洲村。他是华南地区及东南亚一带华人最重要的道教信仰人物之一。张圣君四岁丧父,家境贫寒,以上山砍木卖锄柄和为富人家放牛为生。后来随母亲江氏改嫁到本县盘谷乡连厝林里连姓人家,长大后到方壶岩修炼道法,并在德化县石牛山显法,最后在闽清县金沙堂得道成仙。圣君进山放牛观看仙人对弈,仙人赠桃悟道的故事,在南宋洪迈的《夷坚志》和张世南的《游宦纪闻》中均有详细记载,有关他的神话传说广为流传。月洲村中至今留有圣君出生地“圣君坪”及许多与其传说有关的遗址,如大战五通鬼的鬼坑口、悬崖犁田的九十九丘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