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古纤道悠悠乌篷船
瞿幼芳
“镜中看竹树,人地总神仙。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诗人齐召南的《山阴》诗句,生动地描绘了绍兴独有的景致。而被誉为“白玉长堤路”的古纤道,宛如一位历经千年而风采依旧的仙女,那么苗条,那么温柔,静静地卧在水上。
古纤道又称古纤塘、运道塘、官塘,为路桥组合的道路,是古人行舟背纤的道路和船只躲避风浪的屏障。它的形成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为备战吴国,反复运载兵械,拦境江水,修中富大塘,筑山阴古水道,这可谓是纤道的雏形;东汉永和五年(140年),会稽太守马臻发动民众兴建大型水利工程鉴湖后,人们便以堤为路,背纤行舟;晋时会稽内史贺循动员百姓,改进运载方法,修凿运河,修堤为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浙东观察使孟简治理鉴湖,改造纤道;直到明朝弘治年间,山阴(绍兴县)知县李良改用石砌,从而形成了规模浩大、风格独特的古纤道。从此,这里汪洋沼泽不再,泛泛水域远逝,良田连畈,村落缀缀。
千百年来,绍兴古纤道不仅对促进浙东航运业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而目.成为江南水乡一绝。 它卧伏于浙东运河南岸,绵延近"75公里,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远远望去,它如长虹卧波,又如一条飘舞在水面的白色练带。两岸支流条条,平畴无垠,就像一卷无纸的水乡风景画。近看,是用青石条砌成的一个个石礅,高出水面半米左右。礅与礅之间,石板一块连着一块,架起了水上一座绵长的古桥。
“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纤夫的爱》这首歌如今脍炙人口,广为传唱。可是古时候纤夫拉纤可没有这样的诗情画意、浪漫温馨。运河河道宽阔,大风激浪,船只难行,纤夫拉纤就是帮助船只前行,夏天汗流如雨,冬天踩霜踏雪。
古纤道每一块斑驳的青石板,都刻满沧桑和艰辛,记录着岁月的苦难与沉重。
河面上,一舟楫缓缓地行进;纤道上,激越的“嘿哟”号子声声,纤夫们弓着腰,背着纤绳,整个身子俯得低低的,费劲地拉纤,一颗颗晶亮的汗珠扑簌簌溅落在碧绿的湖面上。
遇到桥梁,因为要把纤板、纤绳从桥洞下穿过去。大家就先停下,休息一会。纤夫们便放下手中的纤绳,歇上一阵,擦擦额头上的汗,解下背上的酒壶,摸出几颗茴香豆,抿上一口解解乏,说些家长里短,身心在这一刻得到了彻底的释放。如果河面上有乌篷船划过,船上恰巧坐着一位妙龄女子,更是引来纤夫们火辣辣的目光。
周作人在散文《乌篷船》里这样写道:“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 这条水路曾经是江南主要的交通干道。当年,周作人经常坐船走这条水路去杭州。坐在船中,一边喝着茶,一边看书、看风景。鲁迅、蔡元培也都是从这条水路上走出去的。坐在乌篷船中,沿着古老的纤道,一桨一桨地划向外面的世界,从此走出绍兴,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一条纤路走出了多少绍兴名人。 古纤道是我国水利史上的特例,全国只有绍兴一处。感谢我们的祖先用杰出的智慧创造出了桥路组合的道路,既可护河作塘,又可背纤走路,一举两得,构思奇妙。坐乌篷船徜徉水上,领略水乡秀丽风光,极富诗情画意,颇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趣。
古纤道又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处重要景点。晋唐以来,诗人们从钱塘江西陵古渡出发,经浙东古运河、古纤道、绍兴鉴湖,转入曹娥江,经上虞,再沿剡溪逆流而上,经嵊州、新昌,直至天台华顶寺、国清寺。
浙东唐诗之路既是一条山水景观相映的“诗歌走廊”,又是一条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媲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经典人文之路。
在我的想象中,诗人们在古纤道上,踏歌而行,吟唱着诸如“舟从广陵去,水人会稽长”的诗句,在这条水路上尽情放飞着诗情。
如今的古纤道已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古纤道所在的萧绍运河,也叫浙东运河。2012年,国家文物局专家在考察古运河申遗时发现,古纤道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历史意义,且保存完好。国家文物局决定将古纤道与京杭大运河一起,作为“中国大运河”项目,申报世界遗产。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了好消息。古纤道成功申遗,古纤道成为绍兴市,也是柯桥区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光荣地成为“世界级古迹”,同时,这也大大提升了柯桥区的知名度,极大地推动了柯桥区旅游业的升温,今后游客会越来越多,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也会慕名而来。
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