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从“门图”到“搭班”:上海民俗音乐传统的变迁研究
0.00     定价 ¥ 75.00
长沙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6602575
  • 作      者:
    吴艳
  • 出 版 社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由上海市教委主办,依托上海音乐学院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优势,以音乐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为主题,从国际语境中的音乐人类学观念和方法、中国视野中的传统音乐声像行为,以及上海城市及长江三角洲地域中的音乐文化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在与国际学界广泛交流的学术环境中,建立现代信息化工作平台,与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著名学者专家联手,整合和优化研究资源和人才,采用独立运营机制,强调学术的基础性、交叉性、前沿性和现实性,立足上海、扎根中国、放眼世界,围绕“中国视野的音乐人类学建设”为目标,开展扎实且具有创新意义的基础研究。
  上海城市音乐研究的领域,是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探讨民俗音乐在当代社会的变迁问题。
展开
作者简介
  吴艳,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特约梯队研究员。200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音乐人类学,师从于洛秦教授。博士论文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主持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曾获第二届“人音社杯”高校学生音乐书评优秀奖。
  主要学术成果包括《淮剧陈派形成原因探析》(2007)、《淮剧“两个中心”分布格局及其成因》(2008)、《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教研基地”作用于学科发展的思考一一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教研基地落成及首次考察纪行》(2009)、《“搭班”:上海民俗音乐艺人群体的组合关系》(2011)、《“聆听”三代人的“音乐对话”一一云南景洪地区音乐文化生态考察》(2012)、《“门图”:1920年代前上海民俗艺人班社的组织方式》(2013)、《从“门图”到“搭班”一一上海民俗音乐传统在现代的转型及成因》(2013)。
展开
目录
序言:“音乐上海学”的意义 洛秦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二、田野考察与研究综述
三、理论视角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五、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第一章 “门图”:20世纪20年代前上海民俗艺人班社的组织方式
第一节 “门图”及其特征
一、何谓“门图
二、“六色人”与“门图”
三、“门图”的特征
第二节 “门图”时期的班社活动:各安本分不越位
一、吹打班活跃于众多民俗事象
二、丝竹班不参与丧葬
三、道教班是丧葬及其他信仰民俗事象的重要群体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搭班”: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民俗艺人班社的组织方式
第一节 “搭班”及其特征
一、何谓“搭班”
二、“搭班”的特征
第二节 “搭班”时期的班社活动:兼职跨业成风气
一、吹打班艺人转至丝竹班
二、丝竹班的续存及铜管乐队的兴起
三、道教班的兴起
……
第三章 从“门图”到“搭班”(1920-1980)的演变过程与音乐的变化
第四章 “门图”转至“搭班”的原因解析
结语:上海民俗音乐人事的特定机制
余论
参考文献
图表及谱例索引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