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弦歌:杭州妇女运动故事集》:
知府桑蚕引路 女士决心办学
砚舞天下
1896年的一个早上,时任杭州知府的林启正要出门视察,被赶来的蚕商们挡在了衙门口。
“林大人,您要为我们做主啊。”
望着将衙门围得水泄不通的人们,林启惊讶道:“出什么事儿了?”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蚕农蹒跚上前声泪俱下地说:“林大人,本来这几年收成就不好,为了赶制国外订单,我们从去年就开始备货,好不容易将生丝备齐发到国外,结果被他们以生丝质量有问题退回来了。”
林启接过公函一看,瞬间明白了。
原来之前向他们定制货物的那些外国公司退掉了货,改为从日本进口了。
“林大人,我们祖祖辈辈都是靠养蚕生活,如今生丝生意没了,我们可如何活下去啊?”
“是啊,我们都是靠养蚕过日子,这蚕丝生意没了,一时半会还真不知道怎么办。”
“为了给那些外国公司备货,我们去年借了好多银子,本以为今年能靠着出口生丝把去年投下的钱挣回来,谁想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欠了那么多银子要咋还哟?”
“可不是,我们一家老小也全靠这生丝出口生活,这生丝生意没了,这不是要把我们往绝路上逼吗?”
“林大人,您是我们杭州的父母官,您帮我们想想办法吧。”
听完蚕商们的话,林启心里泛起一丝苦楚。
身为杭州父母官,没能让自己的子民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着实是他的失误。
望着那一双双殷切盼望的眼睛,林启内心涌起一抹信念,无论如何他也要帮助众人解决生存问题。
他对众人说道:“大家且放宽心,我一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
听完林启斩钉截铁的话,那些蚕农不安焦躁的心逐渐安定下来。
林启让他们先回去,等他想到解决方法之后再通知他们。
蚕农们怀揣希望地回去了,望着他们离开的背影,林启心中清楚,生丝产业是一笔大生意,不是他三言两语说解决就能解决的。
浙江蚕丝囊括了全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生丝生意。
而浙江又以杭州为最,倘若这些蚕农生产的生丝一直都卖不出去,不仅仅是蚕农的损失,还是整个浙江省的经济损失。
当时清政府岌岌可危,摇摇欲坠的清政府又哪有多余心力去帮助劳苦大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林启明白这个道理,想要杭州繁荣发展,必须解决百姓的燃眉之急。
可是对蚕丝业一无所知的林启,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林启面上浮现一丝凝重神色,想要解决问题,必须要亲自去找出问题根源所在。
做了一番准备之后,他亲自下到每一个生产生丝的地方去查看,深入实地跟那些蚕农聊天,了解蚕丝生产的现状,并将蚕农们遇到的困难跟问题一一记录下来,等夜晚回去的时候再做一个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林启逐渐了解了蚕农们生产的生丝为何卖不出去。
自从开辟出丝绸之路以后,中国丝绸以它的高品质受到全世界很多人的欢迎,每年中国都会往国外出口大量蚕丝产品。
日本也瞄准了这块蛋糕。
他们在自己国内开始施行养蚕技术,在原有的养蚕基础上将传统的生丝生产不断改进,重新改良过的养蚕方法不仅出丝率高,而且质量又好,因为产能高,价格相对来说比较便宜,因此备受国际社会青睐。
而当时杭州一带所生产的蚕丝,还都是用传统方法生产,不能跟日本等国的现代工业化生产相提并论,于是杭州蚕丝生意一落千丈也不足为奇了。
查到问题根源所在之后,林启明白想要改变现状唯有从最根本处抓起,那就是改良传统的养蚕方法。
改良,对蚕丝产业一窍不通的林启来说谈何容易。
尽管摆在面前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但身为杭州父母官的林启并未放弃。
白天他继续向蚕农们了解情况,夜晚则将白天获得的信息整理成册。
时间一久,原本对蚕丝一窍不通的他也成了半个专家。
他发现当时杭州生产生丝的厂家基本上都是老式家庭作坊结构,成规模的并不多,即使是一些有规模的作坊也无法跟日本等国的现代工业化养蚕产业相比。
蚕农们殷切的目光时不时地在林启眼前晃动,他明白,那些人将自己活下去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倘若他无法解决,那么这些蚕农便无法生存下去。
心忧百姓生存的林启不断地查询资料,再将国内外的养蚕技术进行比较,经过实际的考察后,他明白让杭州蚕农走出去只有一个办法:学习国外先进的养蚕技术,将他们的优良技术引进来,然后推广给这边的蚕农。当所有人都掌握了新的养蚕手法,何愁蚕丝卖不出去?
刚将这个想法提出来,跟随他多年的部下便问:“林大人,杭州这么多蚕农,就算我们有新养蚕技术,如何推广开来呢?”
听到这个问题,林启陷入沉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