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样
四合院的“肺泡作用”
北京最漂亮的景致是站在景山顶上往下瞧。从前,你会大吃一惊:北京的树真多!除了故宫的一大片黄瓦外,其他的地方,几乎全是绿的。绿色的空当里露着小四合院的灰瓦顶。这个印象和平常在小胡同里得到的印象正好相反,平常觉得北京城里的树似乎并不多。闹了半天,北京家家有树,全在四合院里,长大之后,蹿过房顶,像每个院里都有几把大伞。由高处往下一看,北京是一片绿。
这是北京一绝!
北京城的奠基者们早在八百年前就有了“环保意识”:给每个小家庭都配备了空气净化器,宛如无数的肺泡,自我调节,空气永远是清新的,天永远是蓝色的,任何时候,站在大马路上,一抬头:西山、北山,就在眼前,青青的,美啊!
多聪明!
北京人的宠物是枣树、柿子树、核桃树、香椿树、夹竹桃、石榴树,还有菊花和各样小草花,像草茉莉、指甲草、死不了儿、玉簪棒儿,等等。家家都有,家家!
因为家家都有院子啊。
上面说的那些树,那些花草,家家都要种上些。所以,从景山上往下看,北京的绿树相当多。
甚至从现代观点上看,对一个大城市来说,这一招都称得上是很高明的。显然,自我调节率、自我净化率越高的城市,其文明程度也就越高,越称得上是先进的、干净的城市。而北京城原来的总体构思是具备了这样的条件的,起码,对空气、对水质,四合院和它里面的绿树、花草有这种高超的净化功能。
这说的是以前。
由于人口的剧增,四合院内人口爆满,搭满了小房小棚,树木被砍伐,花草无处可栽。“物种竞争”在四合院里有惊人的表演。其结果是北京的“肺泡”没有了,北京得了“肺气肿”,北京人自己惩罚了自己。从景山上往下看,灰色增加,绿色减少,不是刮风下雨后,甭想再看见西山、北山。
保护四合院,就是保护北京城的自我净化功能。
四合院是北京城的标志
能把北京和伦敦、巴黎、东京区别开的是紫禁城和四合院。光有紫禁城构不成一个城市。没有四合院就没有北京城。必须千方百计地保护四合院。保护四合院就是保护北京的古都风貌。
从保护四合院的角度上看,北京的原貌正在消失。
而且是以极快的速度在消失!
随着大片的危旧平房改造任务的落实,四合院消失的现实也越加严酷。
所以,眼下,对北京城来说,是个历史的关键时刻。搞得好,北京城的古都风貌能保存下来;搞不好,它将被断送掉,就在这一两代人的手里,而且,不可逆转,成为永久的遗憾。
城市现代化和保护古都风貌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
政府决定设立几片四合院和胡同保存区。这一决定很好。关键是要确实保障这一决定能得到彻底贯彻,在保存区内绝不建设楼房。
这仅仅是第一步。还应制订四合院和胡同保存区的改造计划,分期分批地清理、翻建那里的四合院,使之恢复原貌。
这实际上是一个保存区的移民计划,将四合院和胡同保存区内的现有居民有计划地、定向地向城外疏散五分之四,留下五分之一,腾出四合院内的地面和空间,以便种花植树,房子则需原样翻建,外部模式不变,仍是灰色,内部装修和设施则应现代化,每院安排一户或少数几户居住。相应地,在城外应做出规划,分期分批建设新住宅楼群,安排迁出的那部分四合院的居民。
只有这样才能将保护四合院和胡同保存区的工作落到实处,而且将这一工作融合到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去。
另外一点也不容忽视,那便是注意在非保存区内挖掘可保留的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四合院。实际上,这是把旧城区危旧平房改造工作放在文化视野中去审视的问题。据统计,北京市内有三千多个文物点,如何保护它们是个极大的问题。拆一个便少一个,毁一个便永远消失一个,就是这么现实!
现在,面对分期分批改造危旧平房,倒是把保存在其间的文物点提到了日程上,是个好时机。绝不可错过这个机会。应该早日做出每一片的规划,确定整体推平之后,翻建保留哪些文物点。总之,这不只是一个建设问题,而是一个有人文含义的特殊工程。
是金子,是珍珠,就应该去淘,去采,细心地,精心地,小心地。
北京的春节 [ 1 ]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