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亡歌咏运动和新音乐的前途
大众所需要的救亡歌咏,已由大众自然地应着时代的需要而产生,凭着过去的努力和工作,已奠定救亡歌咏的基础,展开了新音乐运动的前途。
一九三七年既已是中华民族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大时代,大众所需求的救亡歌咏,亦必更加急切,原因是借救亡音乐力量来增强抗敌的决心,去争取最后的胜利,和创造战时音乐,从而产生新的民族音乐。
歌运虽然还是在萌芽时期,但已经影响到广大民众,这当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尤其在今年,在抗战发生的前后,已播撒那伟大的救亡歌声到全国,虽然还有很多缺点,但可证实现在的歌运在不断地向上发展。在河北北平方面有吕骥、刘良模、赵启海等的努力;山东济南、青岛方面有王云阶、陈田鹤;河南开封之杨岐鸣、程维贤、马可;洛阳之黄佩芬、左正谊、吴荣轩等;郑州之汪秋逸等;湖北武汉之曾昭正、盛家伦、马丝白、杜蕾、熊务民、李行夫、范元甄等;湖南长沙之张曙、黄源洛、胡然、胡投、陈玢等;广东广州之何安东、陈洪等;广西桂林之张沅吉、陆华柏等;福建厦门之沙梅等;陕北之梁浩等;山西之周巍峙、田冲、邬析零等;江苏上海之麦新、孟波、孙慎、应凯、何士德、张吴、谭小麟、洪荒、王复生、冯国柱、陈伯韬等,都拥有极多数的民众和举行了大规模的歌咏大会,同时成立了干部训练班、研究班、宣传队,在抗战期中他们都有了任务出发宣传歌咏,队员亦已散布全国,连每天播送救亡歌咏的人,也都是从训练班出来的。因此,更觉得蓬勃地增长。甚至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也同时努力着写作救亡歌曲,如萧友梅、黄自、李惟宁、刘雪庵、江定仙、贺绿汀、陈田鹤等。此外播送宣传救亡歌曲的人,已经普遍到每个人的责任上,甚至不识字的人也想唱救亡的歌曲,所以救亡歌曲应更多量的产生来供给大众的需要。最近产生的如《保卫中华民族》《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新中国》《祖国的孩子们》《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全民抗战》《起重匠》《游击军》《游击队进行曲》《送勇士出征》《打杀汉奸》《八一三战歌》《救亡对口曲》《大刀进行曲》《青年进行曲》《大众歌手》等那些歌曲,都是民众认为乐意接受的歌曲,而且由时代之需要而产生,差不多都是很热烈、很诚恳的爱国歌曲:此外还有由民谣、小调写成的歌曲,更可以影响广泛的工农和一般老百姓。
……
最近中国救亡歌咏运动的展望
——为上海“八一三”歌咏队内地宣传队而作
一九三八年既为抗战年,我们的每个国民都要有充分力量替整个民族争取最后的胜利。救亡歌咏在抗战年中是文化战线里一道铁的支流,跟其他艺术部门同等发生效力,或许影响民众较其他艺术更直接更普遍。年来歌运的蓬勃可以证实它是中国国民的必需,因为救亡歌运的重要任务是组织民众和激发民众,增强抗敌力量。中国歌运虽然还是在一个萌芽时期,但它的影响不止在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当中存在着,而却是会遍及全世界一切被压迫的人们。因此可以认定救亡歌运的广泛和国际性,可以使今日的中国觉悟到他所处的地位和应该保持着的斗争决心,表示一切被压迫的民族的抬头!不愿做奴隶人们的气焰!
可是,在初期歌运当中,我们有不少的缺点:
(一)误解救亡歌咏的意义——最大的原因是中国社会还没有完全觉悟歌咏的力量,甚至一般人还以为歌咏就是歌咏,没有别的意义的,而不知道歌咏是一种组织工作,抗敌的锐利武器,抗战年中的精神食粮。
……
我对于创作歌剧《军民进行曲》一点意见
这二幕三场的歌剧的音乐是在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二十号开始写的,三十号全部完成了。这短少时间当然不能希望有多大的收获,尤其是在延安物质条件下。我不因为这样就……一个新的艺术作品的产生,都是不像我所想的那样周到的。……不周到我们更应该去拓荒。西洋歌剧能够进展到现在这样,也有它的长久过程和奋斗!假使他们不在十六、十七世纪去大胆地尝试写作,他们也不会突然地变成今日的伟大的歌剧世界(尤其是在苏联)。
中国歌剧是有的,但是多少是比较封建的,而没有创造性,它们虽然有“社会的价值”,但对艺术和政治的价值就贫乏了。在这抗战当中,我们不独要使歌剧要有“艺术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深刻意义,我们还应利用这三种条件去领导全民族,使他们通过歌剧而感到一种新的生命力量,增强抗战的决心。尤其我们要把握这新阶段的艺术,使它灌注在每个民众的心灵里。《军民进行曲》是二幕的创作歌剧。根据目前抗战情形而创制,歌词尽量采取口语,歌曲全是民谣作风,乐队是由中西结合。总的目的是要使中国老百姓看完了感到应军民合作,坚持抗战。但歌词与歌曲是否融合,全剧是否统一,是作者应该虚心地接受大众的批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