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擦一擦镜子,照见童年
童年夏天的来到,是由天气的热度加衣服的减少程度来告知的。热到衣服脱到只剩小裤衩,小小孩可以脱光或只穿一个小兜兜,甚至可以痛痛快快地光着身子跳入泳池或小河中游个泳。
夏天,人像在蒸笼里一般,逼得汗水像泉水般地涌出来。过去那个年代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如有一阵风吹来就是最美的享受。自来风要靠手中的大蒲扇不停地摇,大汗不出有小汗。到室外找一条没人走的弄堂,拿张春凳享受穿堂风;或找一块大树荫,拿两张凳子架一块铺板,躺上去用手枕着头,树枝摇动树叶,像无数把扇子给你扇风。寻觅到纳凉的好去处,孩子很快进入梦乡,直至口水弄醒自己。
卖磨糊咯(凉粉)
三夏篇
1.端午节吃粽子
端午节到了,家家门上挂着长长的草。“为什么门上要放草?”“这叫艾旗、蒲剑,是用来避邪驱鬼的!”孩子常会挂在嘴边问,大人会不厌其烦地回答。挂在门上的植物一种是艾叶,另一种叫菖蒲,二者的根茎含有百芳香油,确实可以杀虫,避邪驱鬼那是传说。
五月的天气梅雨绵绵,空气湿度高,人感觉难受。而那些蚊虫、蒙虱子、骆驼虫、蚰蜒、百脚虫欢天喜地,好像世界是它们的了,要与人来争地盘,一到晚上满天飞到处爬,特别是像一条鼻涕的蚰蜒,它傲慢地缓慢爬行在碗橱餐桌,让人恶心,爬一路,留下一条亮晶晶的鼻涕印痕。有时一早起来,看到桌子一条发光的印痕,就能顺着轨迹找寻到它,然后消灭它。治这种臭虫的办法,就是拿一点盐洒在它身上,一会儿就变成一滩水了。
这些天,在室外蛇虫百脚出来张牙舞爪讨人厌,在室内蟑螂、臭虫到处拉屎撒尿与人为敌,怎能让它们猖狂!端午节是杀虫节,在室内采用“烟攻”,先闭窗,然后把干艾叶放在大铁脸盆里,点燃后吹灭火苗,把烟放出来熏,艾叶的烟味重,要快速关门走人。过了数小时打开门,门开后烟雾渐渐散开,孩子迫不及待地冲进去,在烟雾中睁大眼睛看,一只只蟑螂、臭虫翻倒在地,孩子们一个个高兴得像英雄似的大叫胜利!
在室外,孩子在大人的带领下,用烧酒浸雄黄做成的雄黄酒,洒在房屋四周的地上、墙脚下消毒,大人还用雄黄酒在孩子的额头上画王字,刺鼻的酒味,强烈的黄色弄得孩子傻傻地问大人这酒有什么用?大人说,雄黄酒写了后就不怕蛇虫百脚了。有些大人让孩子穿上有蜥蜴、蜈蚣、蝎子、蜘蛛、毒蛇形象的五毒衣,身穿这样的衣服有些像戏里的小丑,显得有些好笑,为什么要把这些害虫作花样,孩子不懂却很喜欢,作出瞪眼竖眉的凶相要去打退蛇虫百脚的进攻。
端午节还让孩子高兴的就是包粽子、吃粽子了,当然还有做香袋、吃咸鸭蛋呢。包粽子蛮复杂,淘米、洗粽叶,准备工作一大堆。包的过程中双手捏粽叶,巧用腕力弯出一个圆锥形,然后把米(糯米)放进去,再转弯添粽叶封口,最后用线扎紧加固。放米时一定要压紧米粒,不然会煮出一个烂粽子出来。“太
你是大王,谁都不会怕!
粽子好吃,学着包。
白米粽,赤豆粽,粽子的绳子要结牢。爷爷教,奶奶夸,我的小手巧。
全家齐动手,端午真热闹。
松!重包!”包粽子对没有耐心的孩子来说,还是蛮难学会的。但耐心不是生而有之,是在表扬和批评中慢慢培养出来的。孩子需要的是大人更多的肯定,所谓“戴高帽子(家乡话)”。“这样包就像样了”,于是一只小脚粽在孩子手中包成了。虽然粽子还没飘出香味,但孩子心里比吃了蜜糖还甜。
粽子包法有几种:三角粽、秤砣粽、小脚粽,但味道要靠添加不同的材料来有变化,有放赤豆、绿豆、黑豆、豆瓣等的,而放肉的只是听说过(过去看不见哪家包肉粽)。
大人煮粽子时,会放些鸭蛋、鸡蛋一起煮,不知有什么说法,传统形式背后原来的意义孩子不懂,只是看大人怎样做,问好吃不好吃或怎么做。问到为什么要包粽子,大人嘴里会说上几句:老早战国时候大诗人屈原含冤悲愤投江,老百姓为了不让鱼咬他,把粽子投放到江中给鱼吃,鱼吃饱了就不吃屈原了。“那么我们什么时候用粽子去喂鱼呢?”无语!中国的纪念形式为什么和吃联系在一起?吃了才忘不了?民以食为天!“食”包含方方面面,
注:挂钟馗像、画钟馗像是传统的端午习俗。以此来镇宅驱邪。
吃能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过去联系起来,所谓饮食文化嘛。
剥去粽叶,煮好的粽子弥漫着清香味,露出白米或白米中镶嵌的一颗颗红豆、一颗颗黑豆或一颗颗豆瓣,它们泛着晶莹的光泽,非常漂亮,很有美感,但这时候吃才要紧。吃粽子一般有清吃或蘸白糖吃,或切成块油煎几种吃法,粽子中的糯米弹性、黏性在嘴里非常有嚼劲,加上赤豆、绿豆、黑豆、豆瓣等不同口味,再蘸白糖或油里煎,口味十分丰富。吃堵住了孩子提问题的嘴,也省了大人不少唇舌。
端午节还有女孩子显身手的地方,就是用五彩丝线做菱角形的香袋和勾放蛋的网兜。丝光闪闪的香袋,配上一些珠子显得特别好看,这是端午节女孩最美的装饰。青壳鸭蛋、大的白色鹅蛋、米红色的鸡蛋,放在漂亮的网兜里,拎在手里或挂在胸前,成为孩子端午节里最张扬的显摆。
2.儿童节
儿童节是一个特殊的节日,这一天对小孩来说,不知怎么就成为一家人围着转的中心,他们自己也莫名其妙,惹得一边大哥哥、大姐姐眼馋。懂事的大孩子也会用彩纸什么的给小弟弟、小妹妹折一个风转转什么的,宠得他们轻飘飘地飞上了天。啊,六月一日比过年还好!
上了学的孩子们,那一天,重头戏是在学校,礼堂里或操场上彩旗飘扬,大会在少年先锋队队歌中开始,有些孩子会从今天起戴上红领巾,举着手,齐声说着: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那天还有些孩子会获奖得到两支铅笔、一个本子,更让一些孩子开
妈妈灯下忙又忙,为我“六一”赶新衣。缝纫机脚踏欢,突突突唱不停。今晚没儿歌声,可比儿歌甜又甜。
心的是,评上了三好学生,并拿到一张写上自己名字的奖状。会后,学校还会组织锣鼓队到家里去登门报喜。记得笔者小时候就有一次被敲锣打鼓报喜到家,母亲高兴得把这事刻在了头脑中,时过几十年的现在还常常会在我女儿面前提起:新村里传来锣鼓声..学生、教师举旗敲鼓,几个戴红花的小孩昂首挺胸走在前面。红旗飘扬,锣鼓声声吸引了四周邻居的眼光,当队伍把目光聚焦到自家门口,“报喜!”老师对着家人宣读着奖状时,气氛热烈到了顶点。这场景在他们眼里像见到戏文里中状元那一幕,一旁的爷爷奶奶被这般热闹弄得像吃醉酒似的晕,得意非常。在中国百姓心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已根深蒂固,孩子读书好是他们最大的期望。当然“三好生”是指德、智、体全面地好。
百姓中讲德主要是讲做人,教孩子如何做人也是一部分。如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过去大人是以身教来影响孩子的。如笔者家有一台缝纫机,母亲除了缝缝补补外,给孩子做衣成了天职。每到“六一”前夕,踩缝纫机的声音会伴随着孩子进入梦乡。“六一”节的新书包、新衣服中也有“旧的内容”,如两件旧的变一件“新的”。那个年代的小孩多少知道点儿那些高兴的背后其实是大人在为他们省吃俭用,“六一”不是宠溺孩子的节日。大人花了很长时间的辛苦换来了孩子的笑容,当然孩子的幸福,也是大人最大的满足与自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