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我们为何建造
0.00     定价 ¥ 65.00
长沙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4777919
  • 作      者:
    [英]罗恩·穆尔
  • 译      者:
    张晓丽;郝娟娣
  • 出 版 社 :
    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说到建筑,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先落在它的质地与结构、它的建造方法,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罗恩?穆尔的《我们为何建造》集中探讨了建筑物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欲望,引领读者认识了建筑*越物质形体的层面,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体认自我的有趣视角。

展开
作者简介
罗恩·穆尔,英国建筑评论家,毕业于剑桥大学,曾短暂从事建筑业,后转投新闻界,担任建筑杂志《蓝图》(Blueprint)的编辑,同时为《旗帜晚报》、《卫报》、《观察家报》等媒体撰稿,并于2002—2008年期间担任英国建筑基金会主任。
展开
内容介绍
我们或许正身处建筑史上*富戏剧性的时代:成片的摩天楼可能一年之内就被更新,大批新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涌现,建筑师则不断刷新着人们对建筑环境的认知。《我们为何建造》重点探讨了建造活动背后的人类欲望与情感,并以此为主线,串起了古往今来、横跨东西的众多建造案例:从久经沧桑的埃及金字塔,到命运多舛的世贸大厦;从宏伟规整的欧洲宫殿,到幽静神秘的日本庭院。穆尔在书中全方位地展现了建筑在精神层面的价值内涵,也为人们体认自身提供了一面镜子。
展开
精彩书评
  《我们为何建造》思想深刻、文笔优雅,任何对建筑感兴趣的人都会被它吸引……它的魅力,得益于穆尔简练的文体,以及多年撰写建筑评论的经验……穆尔的论点很有说服力,但并没有自视为规范,他长期对建筑与人性进行着敏锐的观察,而该书则是一份令人满意的成果。
  ——《观察家报》(Spectator)

  穆尔在《我们为何建造》中带着优雅、远见与智慧所探究的,是建造的欲望,是推动这项活动的种种情感,是人们对美、纪念性、自我展现和某种不朽的追寻。
  ——《新人文主义者》(The New Humanist)

  穆尔的作品总是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其语言简练直白,其案例分析充满创新与启发。穆尔相当了解,该如何把这些神圣的庞然大物生动地呈现在书中。
  ——《旗帜晚报》(The Evening Standard)

  穆尔可谓是妙趣横生,他能让那些喜欢鲜活语言和深刻金句的人,感到回味无穷……《我们为何建造》优雅而又睿智,有时还带着一丝18世纪的性感,这是一本个性鲜明的书,它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每日电报》(The Daily Telegraph)

  《我们为何建造》生动而睿智,它讲述的是,当其他非建筑领域的因素——诸如资本、性、家庭生活,以及功能的变化——与建筑这门会不时自认独立纯粹的学科相遇时,会有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
  ——《卫报》(The Guardian)

  《我们为何建造》是对我们栖居于世界的方式的一曲赞歌,它也解释了为什么“好的建筑”一直在变化。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我们为何建造》展现了智慧与涵养,关于建筑中所凝聚的顿悟、荒唐和人性,作者饱含热情地给出了许多观点。
  ——《独立报》(Independent)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欲望塑造空间,空间塑造欲望(节选)
  建筑始于其缔造者的欲望,不论是为了安全、庄严、庇护还是归属感。建成后,它会影响其体验者和使用者的情感,而他们的欲望继续塑造并改变着它。欲望和情感是两个相互交叉的概念。如果说“欲望”是主动的,指向真实和想象的两端,而“情感”具有更大的被动性,表现了我们被感动的方式,那么建筑则是与这两者都有关联。建筑物是人们的愿望和意图之间相互交流的媒介,是过去和现在之间的媒介。它们借由思想和行动而产生,并将思想和行动留驻其中。它们是思想与行动之间的矿物质间隔。
  大多数人明白,建筑并不只是为实用目的,其中有一种无形的东西,与情感相关。很多城镇或城市都有没什么特别用途的塔或者石碑,或者面积超过严格需求标准的公共建筑和私人房舍。还有些设计大胆的悬臂、大跨度结构,这些并不简洁高效。城市里有装饰性的建筑和雕塑,有推倒重建的建筑,有未能按原定目的使用的建筑,还有久经风霜而被保护下来的建筑。一座房子里可能会有绘画、纪念品、花瓶、古董、灯罩,它们恐怕不只是按照有用性设置的。这座房子也可能是有百年历史的老屋,它的取暖系统、通风系统和排湿系统早已过时,而它的主人却出价不菲。如果说迪拜看上去有悖常理,它不过是人们搭造、扩建、翻修和装饰自家房屋时的那些想法的极端体现,这些想法很少由纯粹的功用性来指导。迪拜之所以吸引人们的关注,正是因为它体现了我们所熟知的冲动,只不过这种冲动有些不受控制罢了。
  但是,说建筑中蕴含情感,这仅仅是个开头。情感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又是什么神奇魔力,使冰冷的建筑材料能够吸收和释放感情?发生过怎样的大变革?谁的感受更加重要:客户、建筑师、建筑工人、使用者、委托建造的政府或公司,还是随意经过的路人?出现过什么复杂情况、迂回曲折以及预料之外的结果?又有什么样的神迹和闹剧?
  建筑工程通常会由一些可测量的数据来评价,比如财务和使用情况。我们在提到无形的东西时,常常会使用比较模糊的字眼,比如“振奋人心的”,或者“美丽的”,但这类光鲜的词汇却留下太多的未尽之意,比如,对谁来说是“美丽的”,如何美丽了?对此,我们会依赖个人品位,或者依赖我们采用的美或丑的审美标准,而我们也不知道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其依据又是什么。
  在商业和公共建筑中,这些无形的东西通常会用“标志性的”“壮观”来形容,这将它裹上一层平淡和乏味,使人们不再去接着探索。这类词汇把建筑让人困惑、难以把握、无以名状的一面变成了可以营销的东西:“标志性的”可以卖掉一块地皮或一个企业,使它成为另一种使用形式。
  尽管情感在建筑中是无形的,它又是具体而微的。特定的欲望和感情是建造的动力,并且影响着对建筑的体验。它们以特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希望、性、对权力或金钱的追求、家的观念、对人生苦短的感悟——这些是清晰明确的,在建筑中有着明白无误的表现。
  本书探讨的,正是这些鲜活的人的关注是如何与无生命的建筑材料产生共鸣的。它会挑战人们关于建筑的惯常的想象,特别是那种认为“建筑工人撤走了,这座建筑就算定型了、完整了”的想法。事实上,建筑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它们的结构发生改变(常有这种情况),就是它们会面对不同的解读和价值的颠倒。这种不稳定性可能让人困扰,但它也正是建筑的迷人之处。
  如果建筑是人类冲动的1 ∶ 1的转换,那么我的研究将会是简短和让人生厌的:比如,如果它们是形象化了的单词:斜屋顶=家,高高耸立的=希望,大块头=权力,类似阴茎的=性。当欲望与建筑空间改变彼此时,当有生命之物与无生命之物相互作用时,一切都会变得有趣。似是而非的情况出现了,原本确凿无疑的东西看上去不再那么肯定。建筑在表现变幻莫测的情感时虽然强大,但也很笨拙,它们常常会制造出与原本的意图不同甚至相反的结果。
  看到建筑中的情感和欲望,并不是忽视“大部分建筑都有实用的目的”这一简单事实。但是,实用的目的很少是毫无牵挂的,或者只是不带感情的计算。建屋而居不是些小动作,人们很难漠然处之。相反,功能的推敲,对预算决策、耐久性、舒适度、灵活度、用途等各方面的考量,是建筑的表现性特征之一。
  我们应该来给出一些定义。“建筑”不应仅仅被看作建筑物的设计,更应被看作空间的塑造:它包括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场景布置,而一座建筑物很少被认为是自身独立的,它更多地是与其周围以及里外所有事物一起,作为塑造空间的工具。“建筑”还可以包括虚幻的和电影中的场所,有时候它们同那些触手可及的场景一样,真实可见。
  “建造”这个词还有它惯常的用法,比如承包商和工人的工作,以及客户、工程师、咨询顾问的工作,这些造就了那个实实在在的建筑物。不过这个词还有比喻义,用来描述那些使用和体验建筑物的人(差不多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如何在现实中以及通过想象居住于我们身处的空间,以及如何塑造它。
  本书不是一本操作手册,它不会告诉你怎样装饰家居环境,也不会教建筑专业的学生如何开始工作。它更不会告诉城市规划者们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它会产生什么影响的话,我担心会出现所谓的“情感”建筑,开发商会滔滔不绝地说起“感情”之类的胡话。本书将描述灾难性的事件,以及成功的例子,还有那些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工程;它还将讲述那些开局良好而结尾惨淡的项目,或者开局惨淡而结尾良好的例子。不过我的目的不是给出一张划分优劣的分数表,而是看清人类的冲动是如何以多种方式呈现在建筑中的。本书不是要指导、规定或者说教。它是要展现、探究和揭示。
  当然,我乐意想象这本书产生一些有用的影响。建筑以及开发中的失败常常源于情感上的选择遮蔽了实用性的考虑。如果我能使这类情况更容易辨别,也许可以减轻一两个这种灾难性的严重后果。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欲望塑造空间,空间塑造欲望
第二章 固定的家和流浪的家
第三章 真实的冒牌货
第四章 不连贯的地平线,或建筑中的情色注解
第五章 权力与自由
第六章 形式追随资本
第七章 贪得无厌的“希望”
第八章 永恒被高估了
第九章 生活,以及生活的面貌
第十章 像面包一样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致 谢
索 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