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宋金元时期,由于政府财力减弱和政治中心的南移,工商业出现,城市经济繁荣。科举制的教育模式从隋朝开始实行,推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凭借科举改变出身与阶级成为学习者的教育价值观。到宋代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制度时达到顶峰。朱熹将教育按内容和阶段划分出“小学”和“大学”。宋朝的专科学校分为六种,其中之一是画学,一直以来的“乐教”思想逐渐消失,基本无人问津,音乐教育的痕迹微弱。然而民间音乐开始勃兴,宫廷和民间音乐形成交流。两宋时期,民间演出机构瓦子勾栏受宫廷管辖,宫廷常邀请瓦子勾栏中的艺人去宫廷演出,宫廷艺人也常去瓦子勾栏献艺。民间艺人的行会组织——“书会”和“社会”形成,促进了民间音乐艺术水平的提高。音乐由贵族化转向平民化,由宫廷转向民间。民间音乐又逐步由宫廷欣赏转向商品经济行列。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进入末期。此时,正是西方文艺复兴革命之时。中国从经济到文化逐渐落后于西方。气息微微的我国音乐教育仍然在无序、无地位的底层徘徊。依稀可见、载人史册的是反对封建礼教、揭示阶级矛盾而蓬勃兴起的民歌;大量的封建文人寄情山水,隐身林泉,参与交流与传播艺术创作。汤显祖的《牡丹亭》、琵琶大曲《十面埋伏》、各地的民歌,均激越多情且渗透民苦民怨,充满音乐艺术的反抗之声。崭露头角的民族音乐艺术还包括京剧等全国流行的剧种。
1840年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兴起了学堂乐歌新音乐。同时各地传统音乐如说唱、民歌、戏曲、歌舞音乐、器乐均已形成自己的体系。
明清两代在文化教育制度上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学校音乐教育的地位受到排挤,教学内容进一步受到削减。在明初的少数地方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虽然重提乐教的内容,但到了洪武中期,乐教内容再度被取消。自此以后,除蒙学还保留较少的“歌诗”教育内容外,学校中的教学内容很少涉及乐教,学校音乐教育萧条。尽管当时有教育家王守仁、启蒙思想家颜元等再度提到音乐教育的作用,但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此时到了极其衰微的境地,更不要谈高等音乐教育了。
在漫长的封建教育史中,音乐教育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民间特色。“普通音乐教育”随着科举制度建立看似销声匿迹,但是自古以来诗书礼乐并举,许多精通诗书的文人还是得到音乐熏陶,音乐成为他们寄情、创意的媒介。从许多流传下来的发明创造以及人物传记资料中发现,民间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对各类人才的人文精神培养、对人心智的开启、对中国社会文化文明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民间为谋生需要逐步产生了各类培养“音乐艺术匠人”的专业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民间专业音乐教育也包含了职业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各类民乐演奏的高超技艺以及教学方式,尤其是流芳百世的民间音乐创作,不亚于西方音乐教育。
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一直渗透着社会本位、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儒家文化中对美、善、大自然的爱和崇尚,道家文化中的自由聪慧飘逸灵性,植根于中国各种民间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中国的民间音乐一直与真实的劳动人民生活相联系而欣欣向荣。在发展中,因为没有西方那样的文艺复兴运动引导,民间音乐教育对人精神层面的培养意义以及教育思想很欠发掘。但是音乐的交流传播功能、融进知识分子智慧的音乐理论及音乐创作、民间器乐的制作及其演奏形式,都是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这些都作为财富留存在现代高等专业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中。中国古代基本没有“高等教育”,也就基本没有高等音乐教育。但是有研究者认为,东汉末出现的“鸿都门学”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文艺专科学校,它是近代世界文学艺术大学的嚆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