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我讲给你听1/中国农业大学就业榜样系列丛书》:
或许某天,你在图书馆一个临窗的角落,安静地翻开书页,指尖划过一行行文字,你认真的样子想必很美。而今天,我想跟你分享我的故事,把我说给你听。
校园里的合欢花半月前就已悉数绽放,还没等它们凋谢,我们就要说离开了。其实不是离开,只是走向下一个路口,在路口转角处会遇见什么样的风景呢?我很期待。大学四年里有好几次都走到了分岔路口,也曾站在路口迷茫纠结,也曾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但是现在,可以自豪地说:我没有后悔过,因为初心未变。
因为服务“三农”的初心,我走进了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申请了学硕转专硕,选择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专项。之所以选择这个专项,是因为三段式的培养模式可以到生产一线开展调研与设计试验,增强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可以与黑土麦田扶贫创客在基层脚踏实地为当地农村发展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努力,我想这对提高自己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沟通交往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都大有助益。用两年的时间去探索另一种可能,用两年时间以中国乡村为基点书写点滴,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真正践行“解民生之多艰”的训言。有人说,“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下去”,这碗“毒鸡汤”我默默干了。自己选择的路虽然会走得很累,但希望自己可以笑着走下去。
我的家乡在彩云之南,美丽的外衣遮蔽了她工农业落后的面貌。四年前我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报考了中国农业大学,因为家里从事农业生产,父母亲人深知其艰辛,非常反对,最后我做出了妥协——专业填报资源与环境。之后我怀揣着“服务‘三农”,的决心一个人从家乡来到北京,走进了中国农业大学的校门,从资环学院申请转入农学院的那一刻起我知道我离自己的理想更近了。我一直把关注农民群体作为自己的使命,因为农民需要的不仅是物质生活方面的改善,他们同样需要社会对农民这一职业的认可,或者说他们需要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我希望有一天农民可以不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受到社会普遍尊重与认可的高尚职业。同样,我也知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仅仅怀抱着“服务‘三农”,的激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脚踏实地去努力实践。
因为对农学专业课怀揣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课堂上认真接受老师播撒的知识,积极与老师、同学沟通互动。大学三年级有了新的专业班,有了·群对学习与生活都充满了激情的同学。在严肃与活泼、高雅与质朴之间收放自如的老师是我追逐的榜样;热情好学的同伴则是互相切磋、互相欣赏的易得资源,我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氛围。尽管先后获得省级优秀学子奖学金(四年)、超大奖学金、垦丰奖学金、学习优秀奖学金,但是抛开学习成绩来说,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与解决一些实际需要的问题上仍然难以完美地契合起来,往往是自以为高分就是所得知识量的反映,甚至会以这样的思想来麻痹自己,直到真正运用时才会感叹纸上得来终觉浅。真正学到的知识不仅仅是追求思想上的一个简单认知,而是真正深层次地去分析去挖掘背后的运用价值,或吸收或摒弃。我想只有拥有对生活的热情、对科研的热爱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吧。
生活中,我努力地去接受、去改变自己的不完美。每天多点微笑,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喜乐。自认为我的性格比较活泼开朗,抗压能力较强。喜欢探索有挑战性的新事物,也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踏实肯干,对新事物的学习接受能力和环境调整适应能力也较强,比较善于自我督导,自我反思。同时,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时间在不经意间从指缝中又溜走了许多,剩下的是经过时间涤荡的认知与心态的改变。曾经不屑于分数,不屑于绩点,认为上大学就应该读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喜欢的事儿,自己的坚持无关他人。而现实却在慢慢告诉你,生存的法则从不会对谁例外,囿于自我只会使眼界越来越狭隘,处理好任性与个性、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微妙关系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大学四年级的时候,面对考研的压力,我选择了中国乡村振兴青年菁英班,这是一个很正确的决定。在农业领域创业是我的理想,我希望农业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成为现实。可以聆听菁英班大佬们的教诲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与数位农企领军人物沟通交流的感觉如沐春风。同期我还参加了农学院精准扶贫系列讲座的学习。尽管曾成功带领团队为湖南的一个大米品牌进行营销策划,尽管参与了获得国创优秀奖、大丰收杯华北片区二等奖、创青春金奖的火山牌番茄创业项目,尽管在菁英班学习了一些商业相关的知识,但是在创业项目实操过程中,发现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希望能运用商业理论知识切实指导实践,将所学付诸实践。希望之后可以通过更多的尝试让自己的知识更加深厚,更加系统化,更加具有实践性。从理论到实战提升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运用能力,希望能做一名把握新农业建设精髓的农业创业者,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践行领航农业、振兴乡村的责任和使命。
要了解中国,你必须了解中国的乡村。在本科的四年里我跑过许多地方,上山下乡,走村入户做调研,先后前往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苏布台乡套苏布台村、云南宣威市、河北吴桥县、四川雅安实习调研。其中,在四川雅安代河村以实际项目成果产出为导向进行社会实践。成功产出项目有百度词条、全家福、乡村图书馆募资、民宿发展调研报告等,受到当地政府和老师们的高度认可。村民对外来人员普遍存在不信任感,研究农民心理会发现,其实这种不信任在农民心理中极为常见,青年一代有责任去保持民风的纯朴,去打造更加美丽的乡村。在新疆的调研获得清华大学2016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摄影作品奖、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2016年精准扶贫实践调研第二名、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挑战杯人文社科类校级二等奖。也就是在这些实践学习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自我,逐渐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有朋友说,我们虽然着眼于实际项目的产出,但是无论是作为外来的调研者还是行动者,首先并不能针对每个村民的不同情况去做很多具体的事情,如果陷入细节的汪洋大海之中,反而容易忽略最值得、最适合我们做的事情;其次作为一个产业的研究者,我们本身就具有较为宏观的视角,所以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争取提出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更有助益的建议。同时我们也更加相信,把年轻人的活力和赤子之心带回乡村,促使生态乡村活化,追求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价值。
纵然可能没有回报,也要投入真诚的爱和承担起应有的责任。的确,乡村振兴需要专业人才,尤其是大学生,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大学生关注乡村,走进乡村,建设乡村。了解中国,就要了解乡村;提高自我,就要了解乡村,走进乡村,记录乡村。入了村,我们就要扮演阳光使者的角色,让村民感受到祖国日益发展的新气象。大爱雄浑、无华而行的价值追求,是时间的积淀,是内心的从容大气。当然,我不会因为相信就放弃思考、质疑和发问,此刻所确信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它仅仅是一个相对时空界限里的存在,还是应该以批判性的思维,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万物,不局限、不狭隘。接下来我还会继续努力,相信还会有更多的美好,阳光、微笑都不会少。
不忘“服务‘三农’”的初心,唯愿携手更多有志者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践行领航农业,振兴乡村的责任和使命,砥砺前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