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如晦松茂堂:泰州黄桥丁氏家族文化评传》:
光风转蕙千余里,烟雾绕云又天地。
风华正茂的丁文江,在其恩师龙璋的影响之下,终于踏上了东瀛的留学之路,并先东渡扶桑,后又奔赴欧洲,东、西洋的留学经历,为他日后的成就储备了充足的能量。
对于民国早期的中国科学而言,丁文江实在是一位真正的大师;但是,仔细地比较一下近代科技成果,丁文江并不能算作“泰斗”。可他又是那一时代里所有大师肯定的大师,因为他身上特有的开创精神。有学者声称,丁文江的科学精神,给予中国科技的促进是明显的,这种认识并非空穴来风。丁文江开创了中国近代地质学,人称其为“地质先驱”;丁文江开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科学研究机构,人称“鼻祖”;丁文江组织人员绘制了中国的第一幅地图,人称“丁氏地图”;丁文江领队进行野外调查,做出了中国第一份有价值的地质报告,人称“丁氏报告”;丁文江牵头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有为的地质人才,人称“佛主”(其在地质研究所培养的十八位地质学生,后来都成为中国地质权威,人称中国现代地质“十八罗汉”)。丁文江如同火车头,牵引中国近代科学走上了快车道。他掌舵的地质学,在当时就已经排在世界先进之列。丁文江因此享受了地质学人的崇敬,即使是现在,仍然名气冲天,仍然有无数的后辈寻迹探幽,为这位科学巨子接送薪火。成大师(事)者,并不全把心思和精力耗在儿女身上,虽然儿女情怀同样重要。丁文江无子女,学人称其为“如父若兄”“丁大哥”。可见,世间的情感并不完全局限在家庭的传承方面,同志与朋友及战友学友,皆是情感的凝聚场。开山大师丁文江,不考虑子女的承继,这大概又是一种“开”性,回过头来看看民国期间的人物,不要子女者少之又少。真要跟佛学联起来考察的话,丁文江如同唐僧,舍去了“本我”,获取的是“超我”。这样的人太少了,因为少,所以才显得独特与珍贵。但作为政治人物的丁文江,其出仕却历经磨难,一度甚至走到了极其危险的境地,好在他后来还是清醒了,而且为国家做了不少有益的事。
丁文江之于中国地质,就是一个领袖。他在英国求学七年的经历,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是因为,丁文江不仅学有所成,且对西方世界的了解与融合,较他时代的同侪,都胜出不少。因此,像胡适那样的留洋博士,还是要深叹丁文江是“欧化最深”的巨匠。
有些现象和事情过去的也就过去了,但丁文江的“欧化”在今天看来,仍需要仔细地去解读。首先,丁文江的欧化不属于叛国,他在那时段的西方名人眼中,也是一个人物,而且是代表中国人的,代表着先进的中国人。其次,丁文江的欧化,主要化在文明的层面,穿洋装、说洋话、留洋胡子、抽洋烟,这些,固然不能说明丁文江的精神独立,只能算是崇洋。丁文江也是个人,而且,当时的丁文江并没有成熟的思想,他还是个青年,青年对于新鲜事物的态度是无可厚非的。丁文江身处于那样的环境里,如果还留长辫的话,当时已经趋向文明的英国社会怕会拒绝其入境的。丁文江换装、换行为、换思想,这些都足以说明,青年丁文江应变能力强、紧跟时代潮流。此后,丁文江利用学习闲暇的时光,走进英国各式家庭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处事态度、为人为文的做派,甚至还向当地人学骑马,这些,都是必需的。事实上,丁文江很快成为当地人比较喜欢的来自中国的聪明留学生。这又是丁文江有别于一般留学生的地方,因为多数留学生其实没进社区,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学校固然是一处可以学知识的场所,但学校之于社会,那又是一个独立的社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