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作为我国技术创新的策源地、高科技的引领地在国家、北京市、海淀区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同一般的角色,可以说,中关村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一个缩影。本书采访、对话40位中关村创业、创新领军人物,对他们的经历、他们眼中的中关村、中关村未来发展、中国未来科技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探讨,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献礼,也是对中关村发展四十周年的一个巡礼。
陈洪渭:我陪中关村创业大街走过一个“青春”
在一条长度不到300米的大街上,陈洪渭已反复走了18年。
18年间,这条街从海淀图书城变成了中关村创业大街,大街两旁的书店被各类创新创业机构所取代,陈洪渭也一不小心地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白丝渐有的中年人。随之变化的还有他的身份,他从海淀图书城建设开发管理处副主任变成了中关村创业大街联合党委常务副书记。
“我觉得自己挺荣幸的,看着这条街一步步发展成创新创业一条街,成为全国科技创新引领地,我也为之做了一些应做的工作。”陈洪渭说,随着岁数的增加,他越来越会回想这条街以前是怎么样的,他还想陪伴这条街成长下去,见证这条街的无限可能性。
“日均人流量十万能说明当年的图书城有多火”
1985年,陈洪渭20岁,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工作。
“我刚来北京的时候,中关村大街的路一直没有修,两边是高高的白杨树,中间是一条沟。”说起对中关村的最初印象,陈洪渭笑着说道。那时,谁也没想到这个地方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陈洪渭与大街的缘分是从2000年开始的。“2000年,我通过了海淀区委组织部的公开招聘,来到海淀图书城工作,担任图书城建设开发管理处副主任兼总工程师。”陈洪渭回忆,他刚来这条街时,两边都是小书店和一些杂货店,还有几家牛肉面馆,“一天的人流量就有10万人,真是人挤人,吃个牛肉面都要排队。”那时,这条街正处于第一个发展巅峰期。
在18年的工作里,陈洪渭也对这条街的“前世”了然于心。“最早的时候,这条街是一条商业街,慈禧太后去颐和园要路过这个地方,那个时候叫御道,是青石板的地面,听说后来变成了一条小商业街。”对于大街的历史,估计整条大街上没有几个人比陈洪渭更熟悉。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这条街周边遍布科研院所和高校,有专家在全国政协提交提案说,科技工作者没有地方买科技书刊,应该设立一个专营科技图书的书市,这个地方在选址中脱颖而出。到了1992年,整个街区被正式更名为“中国海淀图书城”,成为中关村知识分子的知识“供给地”。这让如今处于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年轻人很难想象,在这条不过百米的大街上,曾有无数个带有科技梦想的年轻人跑遍多家书店,才能抢到一本国外科技杂志,这种喜悦不亚于一家创业公司获得投资。
彼时,中关村地区正萌发着科技创新的火苗。“在90年代初,中关村大街相当于电子一条街,大家都到这个地方买电脑,自己选好主机、CPU、内存,商家给你组装。当时,中国生产不了CPU等核心部件,很多都是从外面来的。”陈洪渭赶上了那时的红火,也和朋友到中关村组装电脑,感受当时的潮流。
到了1999年,国务院批复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开始兴起建设。“2000年前,这里90%以上是平房,没有楼房,海淀图书城主要的建筑和街道也是在那个时候建成的,到现在也没变样。”在陈洪渭的脑里,有一幅中关村演变线路图。
在海淀图书城工作时,陈洪渭负责发展规划建设。“要管理新建的项目,也要进行已有建筑的物业管理,主要是设备、机械、维修、更新、改造这一块。”同时,陈洪渭也经历着书店的兴衰变化。2000年后,随着计算机、电脑互联网的发展,书店已不是朝阳行业,开始走下坡路。
“最初,图书销售是专营的,只有新华书店、外文书店、中国书店,到后来各个出版社都可以开书店。接着,只要是北京户口、大专以上、有注册资金跟房子就可以办书店了。慢慢发展,只要有十万块钱、四十平方房就可以开书店。”陈洪渭回忆,本来属于垄断的行业一下遍地开花,海淀图书城的大量人流就分流走了。此外,网络售书业也在发展,线下买书的人逐渐变少。
到了2006年,图书城日流量十万人的辉煌时期已步入尾声。年过四十的陈洪渭不停思索,“这条街到底出现什么问题了?”
……
第一部分卓越篇
01-牛文文搭平台帮助创1崎获神奇力量-003
02一李当恬研加申奇材料为祖国赢得尊敬-011
03-俞敏洪创业是全方位俄惊能力的过程-017
04-周鸿悻随性和自然是最重要创业心态-025
05-苏菌成功与失败的定义是把事做了-033
06一主利峰让用户随时随地开走奔驰宝马-041
07-刘-锋把太阳能送到每个需要的角落-049
08-汪冠春初心是让每个人拥有智能助理-057
第二部分见证篇
01-金贤诛从圄学生到祥创客,韩国小伙村里吸“养”-069
02-巍时特投身中国双创,德国帅哥辖建国际“朋友圈”-075
03一知博亭台湾创客“村*"'在两岸传递正确创1回-081
04-陈洪渭18年坚守,陪创业大街度过一个“青春期”-089
05-阿昌从自颐路到创业大街,23年煮一杯“咖啡”-097
06-李青松5年保安生活,让他更有追求画家梦的勇气-103
07-张茜天性爱折腾,中关村找寻生活“另一种可能”-111
08-置博做好企业服务,在“热点’p中调整人生赛道-119
第三部分革新篇
01-张天-再干30年米粉,打造世界消费符号-129
02-武星字没干成导渍,却掀起了“厕所革命”-139
03-林错森瞄上智能配送,解决短距离成本问题-147
04-姚颂创?新贵,多次被虐后“霸蛮”生长-153
05一马涛神奇小豆子,让孩子连续全世界外教-161
06-王洪宇打破德国垄断,把高端音响带给大众-169
07一主锋挑战行业弊端,让身材雕刻勤日便利-175
08-张晒重新定义智能牙刷,口腔健康可概已-185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