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天地人和:可持续新城建设指引
0.00     定价 ¥ 89.00
长沙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7709541
  • 作      者:
    田成川,等
  • 出 版 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为田成川等人,其中田成川负责整个稿子的统稿等工作,管理学博士,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长期从事经济发展战略、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研究和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随着全球性气候问题的突出、人类生态意识的提升以及对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追求,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可持续新城建设成为国家和各地方提倡与追求的必然选择。同时,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也存在着思想认识不明确、发展理念不强、缺乏特色、产业支撑不够等诸多问题,这也促使人们从理论和方法上提出和探求新的发展思路和方法。基于以上需求,本书作者结合多年研究实践、并组织团队开展长期调研,对可持续新城发展的典型问题进行梳理,分领域研究,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与意见。本书共计十章,包括城市发展的相关理论与趋势,可持续新城规划与建设理念内涵,可持续新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持续新城空间布局及案例分析,可持续新城产业发展、管理与案例分析,可持续社区建设,可持续交通、可持续基础设施如能源、供排水、固体废弃物处理、防灾减灾、可持续文化等方面,可持续新城投融资问题以及法规政策等可持续新城建设实施保障等有关内容。

展开
精彩书摘
  二、可持续新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测度
  可持续新城资源环境承载力可简化总结为:(现状+潜力)-(现状需求+预测需求)=剩余承载能力。在气候条件、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系统、环境质量、能源保障、区位条件等单项评价基础上,根据“木桶原理”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方法,以科学确定可持续新城资源环境适度承载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
  (一)气候适宜性评价和气候风险评估
  气候条件或气候适宜性是可持续新城规划建设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暴雨、热浪、泥石流、海平面上升、干旱等极端气候对城市运行时常造成危害,致使城市发展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气候风险,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提高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气候可行性论证是对可持续新城所在区域的气候背景分析,气候适宜性、风险性和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影响的评估,以及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概率、预防或者减轻影响的对策和建议。
  1.气候条件论证
  新城选址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着重对新城所在地区进行气候适宜性、风险性以及局地气候可能对新城建设产生影响的分析与评估。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对新城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合理控制建设成本、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损失以及提供风险管理决策依据等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和《城市总体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导则》等规定,对可持续新城规划和建设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包括以下内容a。
  (1)论证的主要内容
  对新城进行气候条件论证,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①区域气候的总体特征:包括年度气温变化规律、降水强度及分布特征等。
  ②城市热岛效应:分析新城所在地的热岛的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
  ③城市风况:在时间序列上,分析新城所在地年平均风速变化特征。
  ④城市边界层特征:分析新城所在地的大气温度垂直方向上的特征,统计逆温出现的概率,也可分析规划城市混合层特征。
  ⑤城市暴雨和干旱:分析暴雨和干旱发生的频率、强度及其对城市的影响。
  ⑥城市雾与霾:分析雾与霾发生的频率、规律。
  ⑦城市雷电:分析新城所在地的多年雷电发生频率。
  ⑧大风与沙尘:分析新城所在地的大风、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发生的频率。
  ⑨风能与太阳能资源:对新城所在地的风能、太阳能资源进行评判。
  (2)工作流程
  ①实地调研与资料收集:与城市规划和管理部门座谈,实地走访街道、园区、企业等,收集资料,掌握新城建设的基本状况,深入了解当地气候和环境问题,确定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实际研究范围及重点。
  ②资料处理与统计分析:对资料文献结论提炼,分析新城的气候概况、环境状况以及城市发展特点、规划动态。分析新城有关的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温、风向、风速、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着重分析和新城规划建设有关的气象灾害。
  ③数值模拟计算:绘制出现状和各规划方案下温度、风速、流场等空间分布图,进行对比,为新城规划布局的调整提供建议。
  2.气候变化趋势分析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科学研究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发生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着变化,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水资源分布失衡、极端气候事件增加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显着影响。对城市来说,全球变暖导致热岛效应加剧、高温酷暑、洪涝等极端天气对城市居民生活和基础设施造成重大影响,沿海城市还会受到海平面上升、风暴潮等的影响。气候变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和特征。科学分析气候变化趋势,才能更有效地制定新城规划建设方案,超前预防新城可能面临的气候灾害风险。
  分析新城所在区域的气候变化趋势,应依据历史信息,采用相关模型,研究本区域气候变化发生机理和表现形式,增加灾害风险预测精确度。重点分析气温变化趋势,包括年平均气温变化、最低气温变化;分析降水变化趋势,包括年降水量变化、暴雨日数变化;分析风速和光照的变化趋势,研判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变化情况。特别是根据气候变化趋势分析气候灾害的发生类型、频率和强度及其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例如,台风、洪涝发生的几率、强度,可能波及的区域等。
  3.气候风险评估
  在对新城所在区域进行气候条件论证和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应着重对新城所在区域的气候风险进行评估。气候风险评估重点是了解本区域气候风险的基本特征,包括:可能发生什么性质的气候风险?哪些气候风险最值得关注和防范?风险可能发生在哪些区域和领域?谁会遭受风险?风险影响的特定人群有哪些?气候风险影响的建筑和基础设施有哪些?城市的脆弱性及适应能力如何?哪些群体、部门或区域最为脆弱?现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风险的发生概率水平及影响程度有多大?是否会造成广泛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等。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形成新城气候风险分析报告,这些信息是制定可持续新城规划和进行风险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应对和防范气候风险,可以从降低人员和财产的风险暴露水平、增强适应能力等方面入手,减小灾害的发生概率,降低城市脆弱性a。
  ……
展开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城市发展理论与趋势

一、城市的起源与功能…………………………………………………2

(一)城市的起源 …………………………………………………………3

(二)城市的功能 …………………………………………………………4

(三)近现代城市的基本特征 ……………………………………………7

(四)城市产生的动因 ………………………………………………… 10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3

(一)从全球城市化进程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 13

(二)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16

三、城市发展理论演变与未来趋势………………………………… 21

(一)传统城市发展理论 ……………………………………………… 21

(二)城市发展的新理念 ……………………………………………… 26

(三)城市发展趋势 …………………………………………………… 32

第二章 可持续新城规划与建设理念

一、我国新城新区发展概况及历程………………………………… 40

二、可持续新城的概念内涵和规划建设基本要求………………… 49

(一)可持续新城的概念和内涵 ……………………………………… 49

(二)可持续新城规划建设理念 ……………………………………… 52

三、可持续新城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实施保障………………… 60

(一)可持续新城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 ……………………………… 60

(二)可持续新城规划建设的实施保障 ……………………………… 64

四、可持续新城规划建设指标体系………………………………… 65

(一)指标体系框架 …………………………………………………… 65

(二)指标体系的管理与应用 ………………………………………… 70

五、可持续新城规划建设实践……………………………………… 72

(一)国外可持续新城规划建设 ……………………………………… 72

(二)国内可持续新城建设 …………………………………………… 80

(三)经验总结 ………………………………………………………… 98

第三章 可持续新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理论内涵及意义…………………… 104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理论内涵 ………………………………104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对可持续新城规划建设的意义 …………106

二、可持续新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测度………………………… 108

(一)气候适宜性评价和气候风险评估 ………………………………108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112

(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115

(四)环境容量评价 ……………………………………………………118

(五)能源保障能力评价 ………………………………………………124

(六)区位条件评价 ……………………………………………………126

(七)综合评价 …………………………………………………………127

三、案例分析:四川天府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129

(一)水资源总量 ………………………………………………………129

(二)水资源可利用量 …………………………………………………130

(三)需水量预测 ………………………………………………………130

(四)供水量分析 ………………………………………………………131

(五)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132

(六)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论 …………………………………………133

第四章 可持续新城空间布局

一、空间布局与新城可持续发展………………………………… 136

二、新城总体规划与空间布局…………………………………… 137

(一)合理确定新城规模和空间结构 …………………………………138

(二)划定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 …………………………………141

(三)坚持公交优先的交通规划布局策略 ……………………………142

(四)坚持功能混合的土地规划利用策略 ……………………………144

(五)历史遗产保护和棕地空间再利用 ………………………………145

三、新城详细规划设计与空间布局……………………………… 147

(一)地块开发 …………………………………………………………148

(二)公共服务配套 ……………………………………………………153

四、案例分析:云南昆明呈贡新区……………………………… 158

(一)建设背景与现状问题 ……………………………………………158

(二)规划设计原则 ……………………………………………………160

(三)规划设计技术要点 ………………………………………………161

(四)具体规划设计方案 ………………………………………………165

第五章 可持续新城产业发展

一、产业发展与城镇化…………………………………………… 170

(一)城市产业发展趋势 ………………………………………………171

(二)城市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174

二、可持续新城产业管理………………………………………… 176

(一)可持续新城对产业发展的要求 …………………………………176

(二)产业准入标准 ……………………………………………………178

(三)产业选择流程 ……………………………………………………182

三、新城产业发展导向 ………………………………………… 183

(一)优化产业结构 ……………………………………………………184

(二)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185

(三)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 ……………………………………………187

(四)产业低碳化发展 …………………………………………………189

(五)产业园区循环化 …………………………………………………191

四、案例分析:美国尔湾市和中国苏州工业园………………… 193

(一)美国尔湾市产业可持续发展 ……………………………………193

(二)中国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可持续发展 ……………………………196

(三)对可持续新城产业发展的启示 …………………………………200

第六章 可持续社区

一、可持续社区概述……………………………………………… 204

(一)可持续社区的源起 ………………………………………………204

(二)可持续社区的内涵 ………………………………………………206

(三)可持续社区建设的国际经验 ……………………………………209

(四)国际可持续社区评价标准体系 …………………………………211

二、可持续社区建设的原则及指标体系………………………… 215

(一)可持续社区在可持续新城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 ………………215

(二)可持续社区建设指标体系 ………………………………………216

三、可持续社区建设的重点领域………………………………… 219

(一)可持续建筑 ………………………………………………………219

(二)可持续社区交通基础设施 ………………………………………224

(三)可持续社区能源利用 ……………………………………………226

(四)水资源利用 ………………………………………………………228

(五)固体废弃物处理 …………………………………………………229

(六)可持续生活设施 …………………………………………………230

(七)社区生态环境 ……………………………………………………232

四、可持续社区运营管理………………………………………… 233

(一)可持续物业管理 …………………………………………………233

(二)智慧管理 …………………………………………………………234

五、可持续生活方式……………………………………………… 235

(一)可持续文化 ………………………………………………………236

(二)可持续服务 ………………………………………………………237

(三)绿色装修 …………………………………………………………238

六、案例分析:江苏苏州吴郡社区……………………………… 239

第七章 可持续交通

一、可持续交通概述……………………………………………… 254

(一)可持续交通的内涵 ………………………………………………254

(二)可持续交通发展目标 ……………………………………………255

二、可持续交通规划……………………………………………… 259

(一)道路网络 …………………………………………………………259

(二)公共交通 …………………………………………………………262

(三)步行与自行车系统 ………………………………………………264

(四)机动车停车配建 …………………………………………………265

三、可持续交通管理……………………………………………… 266

(一)控制私家车不合理使用 …………………………………………266

(二)加强停车收费管理 ………………………………………………267

(三)控制私家车保有量过快增长 ……………………………………268

四、可持续交通工具……………………………………………… 268

(一)鼓励购买新能源汽车 ……………………………………………269

(二)为新能源汽车使用提供便利 ……………………………………272

(三)加强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 …………………………………274

五、案例分析……………………………………………………… 275

(一)伦敦的可持续交通发展 …………………………………………275

(二)哥本哈根可持续交通发展 ………………………………………286

(三)重庆悦来新城可持续交通发展 …………………………………293

第八章 可持续基础设施

一、可持续基础设施概述………………………………………… 310

(一)构建可持续基础设施的原则 ……………………………………310

(二)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311

二、能源基础设施………………………………………………… 313

(一)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 …………………………………313

(二)电力基础设施 ……………………………………………………314

(三)燃气设施 …………………………………………………………315

(四)供热设施 …………………………………………………………316

(五)能源互联网 ………………………………………………………317

三、供排水基础设施……………………………………………… 318

(一)城市水源支撑与保障 ……………………………………………319

(二)城市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 ………………………………………320

(三)城市雨洪管理与资源化利用 ……………………………………322

四、固体废弃物处置设施………………………………………… 324

(一)垃圾源头控制 ……………………………………………………324

(二)垃圾收运设施 ……………………………………………………325

(三)垃圾处理设施 ……………………………………………………326

五、防灾减灾设施………………………………………………… 327

(一)灾害监测预警平台 ………………………………………………327

(二)综合防灾减灾设施 ………………………………………………328

(三)事故应急指挥系统 ………………………………………………330

六、可持续文化设施……………………………………………… 330

(一)文化空间设施 ……………………………………………………331

(二)标识设施 …………………………………………………………332

(三)文化宣传 …………………………………………………………332

七、智能化管理系统……………………………………………… 333

八、案例分析……………………………………………………… 335

(一) 荷兰阿尔梅勒新城雨洪应对体系 ………………………………335

(二)瑞典哈马碧湖城的环保设施 ……………………………………336

第九章 可持续新城投融资

一、可持续新城投融资概述……………………………………… 342

(一)投融资的概念和理论 ……………………………………………342

(二)可持续新城建设项目的类型 ……………………………………346

(三)可持续新城建设投融资的特点 …………………………………348

(四)可持续新城投融资现状和问题 …………………………………350

二、已有可持续发展项目投融资政策工具……………………… 353

三、可持续新城建设投融资可选模式…………………………… 360

(一)传统可持续发展项目与可持续新城建设的区别 ………………360

(二)可持续新城建设投融资可选工具 ………………………………361

四、新城建设投融资保障体系…………………………………… 366

(一)拓展可持续新城建设投融资渠道 ………………………………366

(二)构建符合新城特点的绿色金融体系 ……………………………367

(三)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可持续新城建设信贷业务 …………………367

(四)鼓励民营企业、私募基金和保险机构参与可持续新城建设 … 368

(五)建立可持续新城建设投融资监管机制 …………………………368

五、案例分析……………………………………………………… 369

(一)广东珠海市低碳投融资案例 ……………………………………369

(二)广西柳州低碳城市投融资案例 …………………………………371

第十章 实施保障

一、法规标准……………………………………………………… 374

(一)法规体系 …………………………………………………………374

(二)标准和评估体系 …………………………………………………376

(三)规划体系 …………………………………………………………377

二、政策体系……………………………………………………… 379

(一) 土地政策 …………………………………………………………379

(二) 财税政策 …………………………………………………………380

(三) 投融资政策 ………………………………………………………381

(四) 绿色低碳消费政策 ………………………………………………382

三、管理运营……………………………………………………… 382

( 一) 设立扁平化的可持续新城管理机制 ……………………………383

( 二) 构建可持续新城高效管理平台 …………………………………383

( 三) 创新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和手段 …………………………………383

( 四) 加强交流合作 ……………………………………………………384

后 记……………………………………………………………… 38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