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季克良:酒魂匠心
0.00     定价 ¥ 58.00
长沙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6420232
  • 作      者:
    赵付春 于保平
  • 出 版 社 :
    企业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1.系统清晰。有关于茅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陆续出版过不少图书,其中对于工匠精神也多有涉及。本书是将茅台的工匠精神梳理得系统和清晰的一部作品。

2.工匠精神抓质量,工匠态度负责任。作者首次将工匠精神延伸到外部市场竞争,这一观点得到了季克良的赞同。茅台不仅仅是用工匠精神抓内部质量,而且有对消费者负责,做良心酒的工匠态度。

3.内部资料首次公开。这本茅台工匠精神的研究著作很好地展现了茅台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发扬过程,其中很多内部资料是首次面向广大读者。

展开
作者简介

主编苏勇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 复旦大学企业管理专业、东方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4 年获得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主任,还兼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作者 赵付春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博士。曾从事企业管理实践十余年,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创新管理、科创政策、数字经济,出版著作《创新解码  :理论、实践与政策》《企业双元性创新能力的多层次构建》 ,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多项国家和上海市重要研究课题,包括“一带一路国家科创政策比较”“企业微创新研究”等。

  

于保平

管理学博士,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商业知识发展与传播中心主任、案例研究中心主任,《管理视野》执行主编。曾任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商业评论》资深记者等。关注和研究中国企业案例、家族企业治理、企业文化等领域。

展开
内容介绍

        为了研究、剖析中国企业家的优秀管理思想和实践经验,系统总结和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与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开展“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访谈录”项目。项目计划用5年时间,对我国50位杰出企业家进行深入的专题访谈。“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研究系列丛书”是该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         “工匠精神”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但是何谓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中国企业如何培育这一精神?茅台原董事长、总工程师、“酿酒神仙”季克良先生以其五十多年的实践,向世界给出了中国的回答,集中体现在他的“新工匠精神”这一管理理念之中。             

        “新工匠精神”源于传统的“工匠精神”,又有所进取。它将中国传统工艺与西方管理思想完美融合,集中体现在“一个核心,六个维度”上。正是借助于这一指导思想,季克良将茅台推上了企业和行业的前列,为茅台今日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堪为中国企业“工匠精神”的范本。读季氏“新工匠精神”,感悟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展开
精彩书评
  “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研究系列丛书”是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与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访谈录”项目的重要成果。这套管理思想的研究丛书是中国杰出企业家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是企业管理实践的凝练和总结,既有感性的感悟,又有理性的提升。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能的充分发挥,是企业家人格魅力的尽情展示。企业的发展历程透视企业家独道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本书读来生动,颇有回味,特此推荐给企业界、学界各位同人,相信各位从中会得到新的启迪。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基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与管理奇迹,他们不同于西方传统企业家,也没有完全按照经典管理学理论来发展企业,但是他们的成绩却令世界瞩目。该套丛书以生动的素材和鲜活的语言,记录了一部分中国杰出企业家的管理思想和伟大实践,为世界管理学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教授、清华大学管理学院原院长赵纯均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企业家群体,他们不仅将中国带入了一个企业家时代,也开启了全球企业家成长史上的中国时代;他们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也不断贡献着关于这个时代创造与发展的真知灼见,引领中国的企业与全球领先企业比肩、对话和合作。
  ——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

  中国企业家是在辽阔的高增长空间上和浓缩了西方一两百年历程的时间中发展起来的,从落后到追赶和创新,同时不断因应制度与政策的变迁,这个超级熔炉必然锻造出超级特质。“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研究系列丛书”试图对这种特质进行总结,这种努力是可贵的。
  ——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发起人秦朔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工匠精神:时代的呼唤
  在茅台整整51年的时间里,我没有虚度年华。我将青春与热血挥洒在了这片我热爱的土地上。
  ——季克良
  时代之精神
  一个时代的精神,像是一股潜流,常常不在于墙上贴着的、广播电视里天天播放的,以及人们所喊的口号。恰恰相反,现实中总是缺什么喊什么,这确实是一件很吊诡的事情。
  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胡适先生写过一篇有趣的短文《差不多先生》,书中生动地描绘一幅当时中国“最有名的人”的画像。
  “差不多先生”从生到死,一以贯之地秉承着“差不多就行”的思想。白糖与红糖差不多;陕西与山西差不多;火车时刻8:30同8:32差不多。最后被兽医医死了,他大彻大悟,感觉生与死也差不多,故人们送给他一个法号,唤作“圆通大师”。a
  事实上,对于胡适文中的“差不多先生”,笔者主要是抱着同情的态度。因为胡先生所列举的所有行为都是针对他自己的,如赶火车误点、吃错药,那都是a.胡适. 差不多先生传[N]. 申报,1924-6-28.
  自己倒霉,并没有祸害和针对别人,也没有大范围地作恶。在今天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很多“差不多先生”开始创办和管理企业了。作为产品提供方,他们“差不多”的态度大多是针对别人的,而且对社会的恶劣影响越来越大。
  这当然不包括制假售假,因为那是赤裸裸的犯罪。新时代的“差不多先生”所开办的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不是一眼就看出来的缺胳膊少腿,而是提供一个看上去较为完整的次品。在广告上提出的承诺与实际提供的产品之间常常“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种状况经常让客户感觉投诉无门,欲哭无泪。典型的如一些电子产品一过保质期就开始出问题,儿童家具质量不过关、各类用具设计不够人性化等。
  在短缺经济年代,消费者对此往往持包容态度。毕竟从无到有,人们的预期普遍被拉得很低。但是发展到今天,中国GDP总量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厂”,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们普遍开始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如果企业不能适应这一变化,仍然抱着提供了商品就行的态度。最终留给它们的,只能是被淘汰的命运。当然,现实中能否实现这样的优胜劣汰,就看市场是否真正起“决定性作用”了。
  无论如何,这种办什么事都“差不多就好”的心态已经与时代格格不入,是时候来革除这一弊病,倡导一种新的时代精神了。
  在广大业界和学界人士的呼吁下,“工匠精神”一词终于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可算是中国“工匠精神”元年。报告中原话如下:“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出现“工匠精神”,原文是:“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从文字上分析,历经三年,这三句话具有意义和层次上的递进性。2016年的“工匠精神”主要面向微观企业层面。2017年将其上升到国家和社会层面,对工匠精神和文化有所诠释。2018年进一步上升到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层面,这样一来,“工匠精神”与“中国制造”“供给侧改革”等国家战略形成对接,同时吹响“来一场品质革命”的时代号角。
  季克良与茅台的新工匠精神
  在新常态环境下国际贸易环境日益恶化。国内企业普遍感受到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很多中小企业干脆直接关门大吉。但茅台a却能逆势而上,业绩骄人,实属不易。
  今天的茅台如日中天,其收入、市值、利润和品牌等不仅在白酒行业内一骑绝尘,在国内各行业也鲜有其匹。这一切的根源,有人说是品牌竞争力,也有人认为是历史的沉淀,更有人认为它主要得益于“政治酒”“外交酒”的特殊身份,离不开官方的追捧。但是,在本书的主人公——茅台原董事长、总工程师、国家级酿酒大师季克良看来,一切都应归因于对质量的坚守,以及由此形成的“工匠精神”。a.在本书中,除非特别指出,“茅台”均指“茅台酒厂”。
  客观地说,茅台的历史的确有其特殊性。但是,国内并不乏有特殊性的老字号,特别有很多曾经与之齐名的酒厂,为什么唯独茅台酒厂能够有今天的辉煌成就?茅台的工匠精神与其他企业有何不同,它又是如何炼成的?作为与茅台成长的见证人,季克良先生对此有何独特见解?这些都构成本书的主题。
  主人公的闪亮登场,当然少不了一个介绍。老先生一生的经历如此丰富,他在茅台半个世纪的故事,连同茅台酒厂自身的发展,已经被演绎成中国酒业乃至企业史上的一个传奇。他本人曾笑言:“我的人生已无秘密”。
  在央视亲自代言茅台陈年酒的广告中,他白发苍苍,面容和蔼,脸色红润,精神焕发,俨然成为茅台一张亮丽的名片。事实上,只要稍微关心这个行业发展的人,就无法回避他高峰般的存在。作为开头,笔者只在此择其大端做一素描,更加详细的内容,容笔者后面慢慢道来。a
  季克良先生,1939年4月24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一个农民家庭。1964年从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发酵工程专业毕业后,他与后来成为夫人的同学徐英一起,被分配到地处偏僻的贵州茅台酒厂。在茅台期间,他历任技术员、技术科长、副厂长、厂长、总工程师、总经理、董事长、党委书记等职务。到2015年8月正式退休时,他在茅台的工龄长达51年。
  对于季克良充满传奇的一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细细阅读唐流德先生所著《酿酒大师》(作家出版社,2000年8月)、季老本人所著《季克良:我与茅台五十年》(贵州人民出版社,2017年6月)等相关著作。对其作品和观点感兴趣的,可参考本书附录中其主要作品目录。
  从管理的视角,笔者大体将季克良在茅台的经历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64年9月—1975年4月。他的身份是茅台技术员,是对茅台工艺流程、酿酒规律进行探索和精熟的阶段。1965年6月,他撰写了《我们是如何勾酒的》一文,在国内酒业产生巨大影响。1974年,他提出提高茅台酒质量的九条经验,奠定了他在茅台的技术权威地位。
  第二阶段为1975年5月—1990年。他担任技术科长,身份转为技术管理,1981年任技术副厂长,1983年任厂长,到1985年辞去厂长一职,转为专职的正厂级总工程   师。这一时期的工作主要是茅台的技术管理和生产调度,起草了制酒、制曲、包装、勾兑四个主要生产环节的操作规程、注意事项、质量标准、检验制度等。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不断完善茅台工艺,使之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在此期间,总结出茅台酒的十大工艺特点,获得了贵州省科学大会集体成果奖。1985年,他主持制订茅台酒标准,后来成为国家标准。到这一阶段为止,他仍然是一个技术干部,以技术管理为主。
  第三阶段为1991—1997年。他再次担任厂长,工作重心开始由资深技术专家向企业经营管理者转变。在质量管理上,提出“四服从”原则,彻底解决了“二次酒不如一次酒”“窖的材质之争”“曲的颜色之争”和“轻重水分之争”等问题,将茅台质量和酿造技术稳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企业多次获国家级质量大奖。在深化企业改革方面,他领导兼并习酒,联合遵义啤酒,使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
  面向市场,他组织开发了茅台年份酒、低度茅台等新产品,提出“离开了茅台镇生产不了茅台酒”等观点,这不仅使茅台酿造技术成为不可替代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对茅台的品牌形象提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第四阶段为1998—2011年。1998年,他上任茅台董事长,兼党委书记、总工程师。他的身份和工作逐渐向企业家、品牌和战略管理转向。茅台开始实现公司化、市场化运作,成功树立了茅台新的品牌形象。
  茅台股份公司2001年成功上市,为后期发展募集了足够的资金。2003年产量突破万吨,2011年实现了三万吨。同时其业绩突飞猛进,2007年更超越主要竞争对手五粮液,实现市场价值的登顶。这一阶段他的工作已经大部分转为战略管理和品牌管理。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工匠精神:时代的呼唤

时代之精神

季克良与茅台的新工匠精神

对“工匠精神”的不同理解

现代工匠精神实践者:德国和日本

 

|第二章| 季氏“新工匠精神论”

工匠精神探源:墨儒勾兑

近代“实业报国”思想

从科学管理到质量管理

一个核心,六个维度

 

|第三章| 敬畏质量:新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

寻找茅台的“锤子”

八十年代的质量先驱运动

季克良的“四个服从”论

遭遇挑战:质量还是效益

 

|第四章| 以人为本:新工匠精神的指导原则

管用的思想政治工作

把员工打造成器

理性、宽容、分权、倾听

不是以“每个人”为本

 

|第五章| 继承创新:新工匠精神的思想基础

我们十年之内没有发言权

茅台工艺的继承与创新

茅台的师徒制

 

|第六章| 产品本位:新工匠精神的本源

53度是天作之合

没有二十年的茅台

生产线要容得下匠心

茅台是个艺术品

 

|第七章| 爱岗敬业:新工匠精神的源动力

专家治厂:适宜工匠成长的环境

物质报酬:爱岗敬业的基础

茅n代:上阵父子兵

 

|第八章| 体系运作:新工匠精神的方法论

新工匠需要科学的武装

古老而现代的职业:茅台的酒师

质量出自工人之手

管原料,还要管空气

 

|第九章| 追求卓越:新工匠精神的目标

大道至简:好产品、好口碑、正向循环

超越竞争,突显“卓越”

工匠还需愿景引领

 

|第十章| 中国企业“新工匠精神”的四项修炼

敬畏质量,坚守信仰

以人为本,提升技能

继承传统,科技创新

追求卓越,发扬企业家精神

后 记

 

附录 季克良作品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