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季风讲四库全书里的传统文化
0.00     定价 ¥ 42.00
长沙图书馆
  • ISBN:
    9787557019983
  • 作      者:
    季风
  • 出 版 社 :
    广东旅游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典籍众多,乾隆皇帝下令编修的《四库全书》基本包含了我国古代所有的典籍。书海浩瀚,我们或许并不能尽读,但是作为中华儿女,就应当了解本国文化、学习国学,提升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充盈自身的科技文化知识。

展开
作者简介

季风,知名教育专家,退休前曾是山东省某地区教委负责人,退休后主要从事国学类的研究与创作。先后出版过《北大国学课》《唐诗宋词里的趣事》《四书五经里的学问》《道德经里的智慧》《功臣的非正常死亡》《轻松学国学》《季风讲四大名著里的故事》《季风讲资治通鉴里的智慧》等图书,深受读者喜爱。《北大国学课》自2013年3月出版以来,连续加印十余次,名列全国历史类畅销榜前五名,新世界出版社2013年畅销榜第3名,2013年度全国畅销的历史读物之一,2014年畅销的国学类图书。《唐诗宋词里的趣事》《四书五经里的学问》《道德经里的智慧》在国内销量持续攀升,连续加印,目前繁体字版图书也已上市。 

展开
内容介绍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典籍众多,乾隆皇帝下令编修的《四库全书》基本包含了我国古代所有的典籍。书海浩瀚,我们或许并不能尽读,但是作为中华儿女,就应当了解本国文化、学习国学,提升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充盈自身的科技文化知识。

本书将为我们打开这套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深入了解《四库全书》中的国学,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身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有很多学者试图对某一学科或者相关领域的文化进行汇总整理,从《史记》《春秋繁露》到《资治通鉴》《四书章句集注》,再到清朝乾隆皇帝命学者编纂的《四库全书》。其中,《四库全书》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丛书,它对自先秦开始共两千余年的主要典籍进行了汇总,涉及的领域也相当广,收录书籍有三千五百多种,共计八亿多字。乾隆皇帝为了《四库全书》的修撰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历经十八年,终于完成。



《四库全书》的编纂经历了怎样艰难的过程

清朝乾隆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到达了巅峰时期。在盛世的推动下,清朝需要在文化上学习前朝,让封建“传统文化”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于是,安徽学政朱筠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十二月,向乾隆皇帝提出了明朝的《永乐大典》丢失严重,本朝需要重新进行编纂的建议。乾隆皇帝正好也有同样的想法,就顺水推舟地答应下来。紧接着,乾隆就诏令将所辑佚的书和各省以及武英殿的所有藏书汇编到一起,共同组成《四库全书》。因此,辑佚《永乐大典》便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就这样,在乾隆皇帝的亲自督导下,开始了这一项耗时十几年的巨大工程。据调查,编纂《四库全书》共调动了全国学者四千余名,以纪晓岚为首的官员三百多名,另外,还有三千八百余名负责抄写的工匠。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一共经历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单单这一步,就用了七年之久,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一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才结束。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乾隆皇帝对编纂工作的重视程度。为了鼓励各地进贡图书,乾隆皇帝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进贡图书达到五百种以上的,赠送《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贡图书一百种以上的,赠送《佩文韵府》一部。不要小看这些赠送的书籍,里面都有乾隆皇帝的亲笔题咏,是恩宠的象征。另外,即便是对进贡图书略少的人,也会在《四库全书》的提要中注明其姓名和家族。在朝廷的鼓励和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全国各地征书过程都相当顺利。征书结束后,共征集到图书一万两千两百三十七种。其中,南方进书远远多于北方。而当时著名的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人也进贡了大量图书。

第二步是整理图书。《四库全书》的来源有六个:一是内府本,即朝廷藏书,包括武英殿等内廷的藏书;二是各省采进本,即每个省的官员在所管辖的地方征集而来的图书;三是私人进献本,即各省的私人藏书家以及家中藏有书籍的百姓奉旨自动呈给朝廷的图书;四是通行本,即社会上流行的图书;五是《永乐大典》本,即从《永乐大典》中摘抄出来的书;六是赞撰书,即从清朝之始至乾隆皇帝时期编纂的图书,其中包含有很多帝王的著作。

将书进行如此分类后,负责编纂《四库全书》的官员们又会进行一次筛选。筛选的目的是选出“应抄之本”,即合格的著作,这些著作可以被抄入《四库全书》。“应刻之本”则是优秀的著作,这些著作不仅要被抄录进《四库全书》,而且要另行印刷,广泛传播。余下的叫作“应存之本”,实际上就是不合格的著作,不允许被抄入《四库全书》。

当一种图书被选定为《四库全书》的蓝本后,要在总纂官的监督下,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和润色。具体步骤是:先由分校官改正错字,写出初审意见。然后再呈送给纂修官进行复审。只有纂修官认可的修改意见才能用朱笔改动,否则不能做改动。最后交给总纂官进行三审。总纂官在审阅时可以同意初审的意见,也可以认可复审的意见,抑或是有新的见解。三审过后,才可以呈给皇帝御览。

第三步是抄写底本。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最初由各地官员保举而来,但很快,朝廷就发现了这个方法的弊端——受贿、舞弊现象严重。很多富贵人家靠着贿赂官府为自己家族争取名额,结果导致被选中的人之中有很多书法拙劣者。为此,朝廷及时改变了抄写员的考查方法,取消了各地官员保举的权力,而是在需要增加抄写员的时候,在各地张贴告示,应征者必须要当场书写,字迹端正漂亮的择优录取。为了提高效率,朝廷后来又将报名者的群体限定为乡试落第的秀才。利用这种方式,先后在民间选拔了大约三千八百多名抄写员。另外,为了提高成书进度,规定每个抄写员每天的工作量是一千字,历时五年。五年期满,能抄写到两百万字的人被列为一等,抄写一百六十五万字以上的列为二等。以此类推。朝廷分别授予其州同、州判、县丞和主簿四项官职。在抄写过程中,如果发现有字体不工整的,发现一次就罚多写一万字。由于惩罚措施得当,使得《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进行得相当顺利,每天都能保证六百名抄写员同时工作,这样下来,一天的总工作量就能达到六十万字。

第四步是校订。为了保证这项工作顺利完成,朝廷颁布的《功过处分条例》规定,由专门的人对《四库全书》参与人员的工作进行检查,具体工序就是与原书进行比对。如果原书中有错误,参与者可免于处罚;如果原书无错误,是抄录的时候出错,每错一次记过一次。当然,如果在抄录过程中,抄写员能够找出原书中的错误并上报,就可以记功一次。校订分两批进行,最后经过高级官员检查后,装订并呈给皇上观看。由于这些规定和工序的存在,使得《四库全书》的质量得到了保证。

乾隆皇帝为了保存《四库全书》,效仿著名藏书楼“天一阁”的布局方式建造了南北七阁。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四库全书》的第一部抄录完毕,接着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抄录完了第二、第三、第四部分别被存放在南北七阁中的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这就是所谓“北四阁”。

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录完成了第五、第六、第七部,分别存放在南方的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其中,每一部《四库全书》的装订为三万六千三百册、六千七百五十二函。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参与者们还顺便编著了《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证》和《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这几本书可以看作是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的工具读本。其中,《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所在,里面收录书籍四百七十三种,共一万九千九百三十一卷。开本大小和装帧形式都按照《四库全书》的样式整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共抄录了两部《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一部放在宫中御花园的摛藻堂,另一部放在圆明园东墙外长春园内的一间书屋内。

《四库全书总目》一共有二百卷,是《四库全书》收录的书籍的总目录。以经、史、子、集进行分类,大分类前面还有小序,每本书的下面都有著者介绍、内容提要、版本源流等文字。这些考证文字出于纪昀、戴震、姚鼐、邵晋涵等清朝著名学者之手,其学术价值相当高。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共有二十卷,可以称得上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简编本,里面有《四库全书》收录的图书,每种书的提要写得比较简单。

《四库全书考证》有一百卷,是四库馆臣对应抄、应刻各书校勘字句的记录汇编,该书对于校订古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由木活字印成,它包括《四库全书》中一百多种“应刻”之书,该书是中国古代印刷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现已被译成德文、英文等不同国家的语言流传世界。


展开
目录

前 言 ... 1  

第一章 / 编纂历史:《四库全书》为什么被叫作“四不全书”

《四库全书》的编纂经历了怎样艰难的过程 ... 003

《四库全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性”整理吗 ... 008

《四库全书》最后的命运如何 ... 012

《四库全书》和《永乐大典》,哪一部价值更高 ... 016

第二章 / 《四库全书》的分工:编纂人员

纪晓岚在《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 021

《四库全书》总裁官——皇六子永 ... 024

《四库全书》总校官——陆费墀 ... 026

一代武将孙士毅:《四库全书》另一位总纂官 ... 029

纪晓岚的家庭教师——《四库全书》纂修官戴震 ... 032

第三章 / 编纂趣闻:《四库全书》的编纂轶事

《四库全书》是如何征书的 ... 037

纪晓岚与和不得不说的二三事 ... 040

编纂《四库全书》对纪晓岚创作《阅微草堂笔记》的影响 ... 043

《四库全书》与助校 ... 046

《四库全书》与佣书现象 ... 049

乾隆皇帝被称为“老头子” ... 052

第四章 /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真的有一百家吗

“诸子百家”真的有一百家吗 ... 057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 060

为什么说“儒、道、墨、法”对后世影响最大 ... 065

合纵连横:诸子百家之纵横 ... 068

兵者诡道:诸子百家之兵家 ... 073

第五章 / 礼法伦理:古时的礼仪是束缚了人们还是规整了社会

诸葛亮为什么不取代刘禅自立为帝 ... 081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儒家经典吗 ... 083

儒家文化的“义”是义气吗 ... 087

百善孝为先:先秦文化的“孝道” ... 091

“三纲五常”是否是封建糟粕 ... 096

第六章 / 治世政要:古代政治是宣扬“君权神授”          还是倡导“水可载舟”

“天子”真是“受命于天”吗 ... 101

君主推行的“民贵君轻”真的是“以民为本”吗 ... 105

“以仁治世”可以实现“和谐共生”的理想社会吗 ... 109

为什么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 113

儒家与法家是仁政与苛政的较量吗 ... 117

第七章 / 官职制度:古代官员是为了服务君主还是造福百姓

官职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 123

官职巫史所带来的影响 ... 126

古代掌管天下马政的官职是“弼马温”吗 ... 129

为何说史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秘书官职 ... 132

第八章 / 法律条令:古时的法律条令都是国家制定的吗

“以礼治国”的周朝有法律条令吗 ... 137

古代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吗 ... 142

“刑不上大夫”是指“大夫”可以免刑吗 ... 145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吗 ... 150

片言折狱——为何有时古代官员判案不依法 ... 153

第九章 / 军事战略:知己知彼就可以百战百胜吗

军事鼻祖究竟是谁 ... 161

孙膑用什么计策成功击败了庞涓 ... 165

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使用什么策略大胜袁绍 ... 168

“赤壁之战”中,曹操因何惨败 ... 172

第十章 / 先贤名士:推动历史进程的人才可以被称作先贤吗

为什么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177

为什么孔子被尊为“千古第一圣人” ... 180

“谋圣”张良如何在风起云涌中全身而退 ... 183

诸葛亮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 186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指的是哪些人 ... 189

第十一章 / 天文历法:古人依靠什么来观测天文

“荧惑守心”描述的是怎样的天文现象 ... 195

古代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是哪部 ... 198

什么时候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 201

《大衍历》是谁制定的 ... 203

第十二章 / 地理常识:古时为什么将中国称为“九州”

古时的“九州”指哪几个州 ... 207

“丝绸之路”所到的西域指的是哪里 ... 209

“城阙辅三秦”中的“三秦”指的是哪里 ... 212

第十三章 / 文学集锦:文学指的仅仅是诗词歌赋吗

先秦文学以哪方面为最 ... 217

唐诗是“诗中国度”的里程碑吗 ... 220

宋词是历代不可逾越的词文化高峰吗 ... 224

第十四章 / 艺术杂论:“琴棋书画”是文人的必学科目吗

琴曲《高山流水》背后有怎样的典故 ... 229

中国古代“六艺”指哪六艺 ... 233

被称为“画圣”的是谁 ... 237

第十五章 / 饮食文化:古代也有“煎、炒、烹、炸”吗

“豆腐”是谁发明的 ... 243

中国古代“四大菜系”分别是什么 ... 246

为什么“狗肉难登大雅之堂” ... 250

第十六章 / 建筑工艺:古代建筑中隐藏着哪些智慧和秘密

“红墙黄瓦”只适用于皇家吗 ... 257

古代建筑需要遵循什么制度 ... 261

古代建筑屋顶的构造方式分为哪几种 ... 265

西安大雁塔有什么特点 ... 27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