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徒步寒山:和合文化源头探秘
0.00     定价 ¥ 80.00
长沙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507974
  • 作      者:
    胡明刚
  • 出 版 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胡明刚,乡土散文家。1965年出生于浙江天台华顶山东麓外湖村。1985年开始学习写作,先后在《中华散文》《散文》《江南》《文艺报》《文学报》等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50万字,作品被《作家文摘》《读者乡土人文版》《中外书摘》等多家期刊转载;散文《江南蓑衣》被全国二十余省市列为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模拟题,并入选高中语文阅读教材;著有《蛤蟆居随笔》《天台茶》《北漂者心声》《天台行旅》等书,编有《皇家珍宝》《艺术课堂》《北欧神话》等多种文化普及读物。现居北京,从事文化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寒山,是中华和合文化的圣地、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处浙江天台山西部寒岩一带,山以人名,人以山名,更以诗名。寒山一带,绝壁千仞,洞府幽深,溪流淙淙,村野静美,嘉木葱茏,为唐代诗僧寒山、拾得的隐居地。寒山子放浪形骸,一路徒步行吟,在松竹崖石和农舍墙壁上涂抹诗句,后来作品被全文翻译流传至日、韩、欧、美等国,在国外影响远在李白、杜甫之上。寒山、拾得被奉为和合二仙,为人间婚姻之神。来自天台山的乡土散文家胡明刚一直深爱寒山诗和寒山风景,近几年来与驴友徒步寒山,耳濡目染,朝夕品味,边行走,边拍摄,边观景,边阅读,边写作,以雅畅细腻的笔法,描述秀美的寒山风景:诗赋文采俱风流,山色泉流喷珠玉。《徒步寒山:和合文化源头探秘》既是一部散文书、故事书、摄影书,也是一部导行书,具有极高的欣赏收藏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徒步寒山:和合文化源头探秘》:
  携寒山诗集到湖边
  我总是想带一本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住上一段日子。边看风景,边读书,边写作,放松一下情绪,消除身心疲劳,获得自然自在自由的快乐,获得天大的幸福。这人间唯美的大寒山,在浙江天台西部的重峦叠嶂中,岩峰簇拥,云蒸霞蔚。
  寒山子,生活于中唐年间,隐居在离国清寺四十公里外的寒石山,一直住了七十多年,终老于此。他一路漫步,一路行吟,尽管生活清寒艰苦,他嬉笑怒骂,针砭时弊,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而写在竹木屋墙和路边石头崖壁的诗句,使他成为中国白话诗的开创者、欧美青年的偶像,也成为举世公认的行吟诗人、著名的徒步文学家。在日本、欧美等国,他的影响在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上,在中国诸多诗人当中,是唯一全部作品被翻译传播的诗人。自然而然,寒山一带也成为中华和合文化发祥地,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带。寒山子是一个介于世俗和禅道之间的漂泊者,为什么能在这偏僻山林居住了七十多年,活了一百多岁,并终老于此,到底是什么样的自然风景,什么样的风土人情,什么样的文化积淀,给他一个契合点,在这片土地找到皈依之所?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潜移默化寒山子的人格,提升他的精神?寒山子和天台人都在此带行走,贯穿路上萦绕他们心灵的精神是什么,渗透脚步和骨子里的精髓又是什么,在现在这个充斥着压力浮躁和功利的社会里,这里的山水间又将呈现什么样的景象,记载着什么样的岁月变迁呢?
  这是我真正需要读解的谜。因此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山间的徒步。我是天台人,在山中生活,我耳濡目染寒山诗的神韵,曾经几度怀揣着寒山诗,也在山上反复地行走,但还是隔着水云雾罩。我当年的理解是多么漂浮,多么浅薄。我想重新深入寒山,行走我曾经熟悉的土地,用自己的情感生命的脚步去丈量,去体验,试图探究这方水土对寒山子和我以及身边这些人的真正意义。
  于是我马上动身。在北京买好高铁车票,直奔寒山而去。
  我的前方,目之所及的,就是寒山子隐居的寒石山,奇岩怪石,洞府幽深,溪流萦回,草木含芳,水石轻灵,在寒山湖与寒岩明岩周边,当年他们曾行走过的村野山道,宛如珠链一般将美丽奇秀的风景相互串联扭结一起,成为驴友徒步的首选胜地,一转一奇,洋溢着浪漫诗意。徒步在寒山道上,奇山秀水,就如亲人一样伸开双臂,热情地拥抱着我。
  当然,徒步寒山,诵读寒山诗是必修的功课。我徒步寒山,带一本寒山诗,是必不可少的选择。我先到国清寺请本线装的寒山诗,那是宋刻的影印本,随手一卷,边走边读。我曾经在国清寺请过十几本寒山诗。我最早读寒山诗在山村里,因为没有他书,就日夜捧着这本寒山诗,几乎把它翻破了,背诵滚瓜烂熟,但到城里谋生,寒山诗也不翼而飞了。
  将近国清,就看见山谷之间摇曳的油菜花。它们一片辉煌,等结籽成熟,就被僧人收获。随后田里灌满泉水,经过翻耕,再插上嫩绿的秧苗,到秋天满眼又是金黄的稻浪。天台丛林农禅并举的修习方式,在这里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隋代建造的古塔下面,就是一字排开的七佛塔,再转过一个就是一个路廊,人说是寒山拾得亭。寒山子有诗句道:
  丹丘迥耸与云齐,空里五峰遥望低。雁塔高排出青嶂,禅林古殿入虹霓。
  风摇松叶赤城秀,雾吐中岩仙路迷。碧落千山万仞现,藤萝相接次连溪。
  诗中五峰为八桂峰、灵禽峰、祥云峰、灵芝峰、映霞峰,国清寺坐落在幽深的山谷中。丹丘山就是县城东面的皇榜山,雁塔高排就是七佛塔,赤城山和中岩寺就在云霞里,与隋塔静静遥望。走过寒山拾得亭,踏上一座古石拱桥,此桥建造于唐代,直到现在完好无损,人称丰干桥。丰干出生在天台东门丰家村,骑着一只老虎,为国清寺放牛。而寒山就在国清寺扫地,丰干在赤城山的路上,见到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将其带到寺院,帮助烧饭。国清寺附近有山岭,名叫拾得岭。
  寒山子外表丑陋,破衣褴褛,被人当成大痴。在国清寺里,人家总是踢一脚头打一嘴刮,尽管寒山子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笑容可掬,但还是待不下去,只好隐居翠屏山和寒石山。拾得把僧人吃剩下的饭粒洗净晒干,等积累一定数量,就装在竹筒里,让寒山背过去。寒山、拾得、丰干相依为命,相互慰藉。在国清寺大雄宝殿的西侧,我找到了伽蓝佛殿和三贤殿,发现伽蓝和寒山、拾得、丰干成了邻居。伽蓝是护法神,寒山、拾得为和合神,他们各司其职,受人崇拜:求梦的到伽蓝殿,求婚姻的到三贤殿。
  自清代雍正皇帝敕建国清寺,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仙起,寒山、拾得就成了主婚姻之神。三贤殿建在大雄宝殿西边,地位是相当显赫,与寒山子生前的遭遇判若云泥。三贤殿后门,西墙上有一首传印大师写的寒山诗,东墙上有一幅寒山的石刻图像,上有一首经亨颐先生书写的寒山诗:寒山中,足清风,扇不摇,凉气通。明月照,白云笼,独自坐,一老翁。画面上,寒山子如同木石,非常清瘦孤独。在三贤殿前门墙上,有寒山、拾得问答云: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此段文字曾记载于《古尊宿语录》中。不与人争,忍耐安详,不恨不恚不愤不怒,保持平常恬淡心态与豁达随和的心境,尤其重要。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朝圣经行寒石山
携寒山诗集到湖边
在孟湖岭随孟浩然访寒山
穿过明岩的空谷
虔诚拜谒寒岩洞
身依寒山崖洞间
云水漫游岩前溪
驾诗踏月寒山之巅

第二章 九遮内外自在行
走到九遮稻蓬岩
从稻蓬岩飞到寒岩
仙皇佛殿的迎神会
桐桥东江明堂村
越过泄上金鸡瀑

第三章 大雷山下龙溪水
山转水转潘岙溪
逆流上溯登雷顶
去井坑村转了一遭
岁月流年随黄水
龙溪书院岐石山

第四章 翠屏紫凝走环线
从明岩走向祥和
在桥棚上拾取乡梦
状塘欲攀西岭上
寒山隐居翠屏地
王家岭·仙佛洞·十七水
紫凝山顶飞去来

第五章 相忘于寒山湖东
方山顶上上复下
书院行署读书人
雷马坑如雷亦如马
湖窦古宅的宛转时光

第六章 山南一路漫潇洒
一张白布望龙冈
五A虐驴煞夹尖
自小溪坑逆行到杀人桥
寺家坑过去神仙居

第七章 天仙谷和始丰源
方前镇里的照相师
翻越浙中川藏线
谷底的村庄叫井坑
跨过岩门登罗城
大盘山顶始丰源

第八章 西北峰峦一望收
娄金冈过去是娄基
寺岙·净慧寺·头陀庙
浮在水岸的田芯村
冬日攀登麒麟峰
金满坑的涂鸦故事
青尖山上看杜鹃和茶在金坑徒步越野

第九章 寒山徒步者印象
跟着老丁去徒步
柳寿晨:来自波兰的徒步者
台湾老蛋陈逸民
土溜诗人梅东灶
一路行摄的徒步者
三老驴后面跟着风味豆
寒山风行美女驴

第十章 寒山一百伴你风行
探路者与驴友群
文字在青山中运步
在寒山道上说美国山径
寒山一百我在等你
附录:徒步寒山一百攻略编制:许宝灿
跋:徒步寒山赋应绿霞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