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那年那月:交西旧忆及市井春秋
0.00     定价 ¥ 42.00
长沙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6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9627936
  • 作      者:
    陈镇江
  • 出 版 社 :
    文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况味人生,世间百态
  感恩社会的缤纷
  让我生活多彩
展开
作者简介
  陈镇江,一九四四年二月出生于江苏建湖,中共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笔名江晨。退休前任《剑与盾》《东方剑》文学杂志编委、《人民公安报》记者、上海公安报刊审读员、《上海法治报》记者编辑。主要作品有:电影剧本《东港谍影》(合作)、《还车的人》《心灵的火花》《黄金黑道》等,电视剧剧本《女王与古币》《水面无波》(合作)、《剑桥校友》;电视艺术片剧本《美的追求》《那是一片橄榄绿》,大型滑稽戏剧本《正宗自家人》(合作),以及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百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常常想起我家从前的交西老屋、老屋的四邻,还有老屋门前的那条不起眼的小路--交通西路。她无怨无悔,载着我从童年走来……
展开
精彩书摘
  《那年那月:交西旧忆及市井春秋》:
  1.从浜南药水弄到浜北大洋桥
  1950年春天,大约是在清明过后,我经历了一次心满意足的搬家。
  在这次搬家之前,我家居住在沪西大自鸣钟西侧的英华里。再往前,我曾寄养在南市海潮路一个亲戚吉大爷家中,那里,也算是我的一个家吧。
  当年居住在沪西、闸北一带的“老上海”有一种习惯的说法,就是以苏州河为界,这条河浜以南的地域称为“浜南”,反之,苏州河北面的地方就是“浜北”了。这“浜南”“浜北”虽只一字之差,在一些体面人的眼里,却有贵贱之分上下之别。觉得“浜南”要比“浜北”开化文明、富庶发达,不知要强多少倍呢。
  地处“浜南”的英华里,确也是沪西一块繁华之地。这里北挨苏州河,南枕“老白蚤路”(劳勃生路,后改名长寿路),西邻曹家渡,东近西康路。大都会大戏院、老正兴酒菜馆、吴良材眼镜店、方九霞金银店,还有刘半仙刘瞎子相命馆等等各式商贾店铺,五花八门,林林总总。尤其是耸立在长寿路西康路口那高高的大自鸣钟,一到正点,当当敲响,那声音瓮里翁气,像害了伤风,塞住了鼻子,却也传得老远老远,连浜北也能听见。
  那时候,我一点也不懂什么“浜南”“浜北”,英华里一带的花花绿绿,与我也不搭界,因为我成天被关在一个小房间里,那就是我的家。我2岁时不幸丧母,4岁时父亲续弦后将我从寄养的吉大爷家接到这里。继母待我如同己出,使我又获得亲娘一般的呵护养育。
  至今,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小房间是在长寿路北面沿街的一排店家后边,在一条叫药水弄的小弄堂里,是一间黑乎乎的石库门前厢房,还是父母向房东租来的。父亲母亲,还有一个不满一岁的镇海妹妹,一家四口子就挤在这巴掌大的鸽子棚棚里。
  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那石库门里的楼梯,可吓人了!陡陡地竖在前后厢房当中的夹道里,像躲蒙蒙,大白天也得摸摸索索才能找到它,上楼下楼,可要小心哪,你得腾出一只手,拽住一根荡在墙板上的麻绳,这样才能脚下头稳当一点。“咯吱咯吱”一阵响,有人上楼下楼了,我不看也知道。
  其实,有没有人上楼下楼,我是看不到的。父母生怕我栽下去。我寄养在吉大爷家时,就出过这事情,从阁楼上栽了下来,一只耳朵摔闷了,好不了,落下了重听的后遗症,反应往往要比别人慢一拍。因此,父母成天把房门关得死紧死紧。闷哪!难过死了!
  不过,凭心而论,一天之中也有一两回开心的辰光。
  “卖大饼哦……滚热的大饼油条!”
  来了!来了!一听到这声音,我顿时就兴奋起来,手头上的木头枪、小人书,不管什么都会往地板上一扔,飞也似扑到窗口,扒着窗沿朝弄堂口探望。
  卖大饼的人好像叫小腊子。他正挽着两头翘翘的元宝篮子,一边吆喝一边往弄堂里走。父亲,有时是母亲会探身叫住他,随手慢慢坠下一只放了零钱的竹篮,小腊子接住竹篮,收了钱放进大饼油条,竹篮就稳稳地往上升……这一下一上,真好玩哦。我看得入神,有时还手痒痒的,也要拉住绳子,拽一把。
  “镇江吃大饼喽……快来吃,”父母一遍遍喊,我都没听见一样,一个劲地还盯住那卖大饼的看呢,嗬,对过窗口一只篮子也晃叽晃叽的,吊下来了……
  还有一回,也让我开心了好大一阵。
  我妹妹镇海,活泼好动,老是手舞足蹈,躺在床上也不安稳,这天就出洋相了,“扑通”滚下床来,床边正巧放了只面粉袋,妹妹一头闷进去,哈哈,顿时成了个大白脸,笑死我了!
  除了这些,浜南老房子里还有什么乐趣呢?想来想去,没有了。就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能有什么好玩的?
  好在爸爸那时还没有考进公交公司,就在我家隔壁的江淮小学里教书。这江淮小学,实际上也是一间黑乎乎的石库门老房子!上上下下,角角落落统统被开发起来,隔成几个“教室”。江淮小学与我家就一板之隔,爸爸也能常常溜回来看看我。妈妈在纱厂做工,上三班,照顾我和妹妹的时间也不算少,但我闷在楼上动弹不得,没劲!
  终于搬家了,哈哈,搬到了大洋桥北堍一条灰土小道——交通西路。
  交通西路地处浜北,从大自鸣钟看过去,它要越过苏州河,再穿过潘家湾、潭子湾,还得跨过两股铁路、再穿过一条交通路,你看你看,这么个大老远的地方,在被一些高档人看不上眼的浜北,乡窝头,而我看呢,倒是个乐园!
  ……
展开
目录
思念我的那年那月
交西旧忆
1.从浜南药水弄到浜北大洋桥
2.开老虎灶的袁大眼
3.热心人三姨娘
4.一台稀罕的无线电
5.我的启蒙塾师王先生
6.从曹园到交通路小学
7.欢乐的营火晚会
8.班主任李静婉老师
9.父亲的日记
10.娃娃头儿官宝(官宝往事之一)
11.屁股上挨了一枪(官宝往事之二)
12.大头
13.三网子
14.那年闰八月
15.雪白的“半耳毛”
16.鸽子有情
17.父亲的“自传”
18.“平江会馆”之谜(一)
19.“平江会馆”之谜(二)
20.杨育文与崔鹤安
21.弹簧厂里的武家兄弟
22.赵家花园
23.咸菜叶子打漂漂
24.出席全国青创会
25.二妹陈和平
26.那年冬天特别冷
27.我的母亲
28.从小尹到老尹
29.爱唱歌的锦海大哥
30.2011年重阳节
31.我经历过的“三把火”
32.老屋原址上的家祭

市井春秋
1.终生难忘那夜晚
2.我的妻子
3.家住徐家汇
4.拍摄影片《东港谍影》的日子里
5.可爱的上影人
6.我与导演沈耀庭
7.良师诤友孙道临
8.上影厂旧忆点滴
9.帽子山的枪声
10.空当了一回说客
11.我的建国路“情结”
12.初识邵健
13.悲风壮雨七子山
14.帕米尔雄鹰
15.向往采访
采访实录之一:七只烧焦的麻将
采访实录之二:猪倌归队
采访实录之三:呵扶哀痛
采访实录之四: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16.流浪的萨克斯
17.旧貌无踪泪沾衫
18.傍晚,走过薰衣草之路
19.取名就叫陈草原
20.小区里的“一丈红”
21.人生如茶淡然为上——为老编辑陈士庸先生贺寿有感
22.爱心的力量
23.美丽芬芳的鸡蛋花
24.“圣诞老爷爷”的来信
附:1950年交通西路地形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沙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