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小议
一
在中国,大师特别是文学大师给人以肃然起敬的感觉,例如人们认为鲁迅是大师,提到这个名字就像提到自己的精神上的父亲。大师是楷模,大师是先行者,大师是英烈,大师是光辉的旗帜,大师是某种终极关怀与绝对理念的象征;大师是权威(业务的尤其是道德的人文精神的即人类美德的),大师不容损毁不容亵渎不容不敬。大师是天一样崇高和海一样辽阔的崇敬与热爱对象,阐释和表达对大师的崇敬本身也是伟大崇高和不容苟且的事业。
大师一词相当于英语的master,但master远远没有中文大师一词这样神圣的意义。查一下牛津词典见商务印书馆和牛津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在master词条下的解释包括:一、雇主。二、熟练技工、能手、独立经营者。三、男户主。四、商船船长。五、狗、马等的男主人。六、男教师。七、硕士。八、少爷。九、院长。十、艺术大师。十一、控制某种事物的人。十二、原版影片、磁带等。十三、指挥的、高超的、优秀的。十四、自己做主;自己说了算。
这么多富有生活气息的,就是说比较自然比较平常的解释,像是给大师这个圣殿一下子打开了许多透气的窗户,这会不会使人感到轻松一点,呼吸自如一点,使人用到这个词时脸色好看一点,但是否会降低了大师的规格呢?请英语专家教我。
英语没有把握,维吾尔语我是熟练的。维语中称大师为ustaz,其含义大致相同于汉语的师傅。任何能工巧匠都可以称为ustaz,而任何活计干得好都可以称赞曰:“Bagusta!”就是说干得真熟练真在行。去掉一个z为的是当副词用。“文革”时讲四个伟大,伟大导师云云,也是用的“伟大的ustaz”。我到新疆开始扬场扬得不太好,后来扬得好了,就被称为ustaz了。
故而,在新疆,人们也常常把类似大师的ustaz一词译作匠人,如果把伟大的导师译成伟大的匠人,会不会更亲切一些呢?大师者匠人也,操维语和懂维语的作家,讨论起谁谁是不是文学大师即文学匠人来,大概没有操汉语者那样悲愤。
中国长期处于尊卑长幼分明的等级制社会,语词也带有分明的等级色彩,不仅大师一词如此,作家(在多数外语中不过是写者之意)、总统(在英语中也指大学校长或某些机构的头一把手)、伟大(在有的外语中也可指甚好或大量)等词亦是这样。这样反过来,语言的等级色彩又强化了现实的等级观念。
那么汉语的“大师”“作家”诸词是不是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人文精神的敬意呢,事物的意义都不是单一单向的,这也不妨一想。
……
展开